分享

长文解读艾利和SP3000:回归音乐,修养为王

 liyusongs 2023-01-09 发布于吉林

讲讲我被三位发烧友安利SP3000的经历......

图片

大家是不是觉得,这次SP3000上市的时候,没有见到什么铺天盖地的评测轰炸?因为我可以明确地跟你们说,总代理这次并没有第一时间发放所谓的媒体机,第一波的所有机器除了必要的样品以外,均流入了市场、来到了用户的手中。但我这边却被我的朋友们“轰炸”了一番,均是对SP3000的溢美之词——是的,我作为一个和AK官方还算熟络的十八线小作者,居然被SP3000的用户们轮番安利一台播放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文我也算是间接性地偷个懒,通过三位朋友安利我的视角,给大家分享一下来自用户们的真实评价,以及会附上我个人对SP3000的看法。当然了,如果你们想了解SP3000这次使用了什么材料做壳子、旋钮又玩了什么花活儿,以及它的硬件结构,用了什么DAC什么运放,信噪比多少等等,欢迎移步他们的商品详情页,本文不作解读,但会附上 一下客观测试结果。

图片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三位朋友的身份背景,代号分别为Dafreak、郑老师、坦克。

最早给我安利SP3000的,是一位我在买碟时认识的烧友,ID为Dafreak,他是第一批SP3000用户。当初他微博私信我说他有大量的港乐CD可以出手(他应该关注我有一阵了,知道我喜欢港乐,也喜欢买唱片),价格低、成色佳,希望出给有缘人而非落入贩子之手,后来我一个没忍住在他那边剁了好几千。后面经过交流,在他那边学习到了不少港乐的历史、唱片的背后制作过程,甚至解开了我关于为什么张敬轩有些数字CD声音会翻车的心结。同时,他还非常慷慨地把他自抓的无数张CD资源库开放给了我自由下载,其中不乏一些非常稀有的、全网均无资源的好货。但是,以我个人的审美倾向来说,我一直认为AK家的绝大部分机器听港乐是没那么“入味”的,要论港乐的情感表达比较到位的话,SA700应该算是一个,但为什么他会如此青睐SP3000?下面是他的答案。

图片

Dafreak:

作为一个纯种广州80后土著(非土豪),也得益于有一半的家人在香港的缘故,我从两岁不到的时候就开始受港乐(准确来说是香港乐坛的粤语歌)熏陶,从徐小凤,到梅艳芳张国荣,到谭咏麟蔡枫华陈慧娴林忆莲刘美君,到四大天王各大天后等等......可以说我的音乐素养最开始是从港乐培养起来的,80年代到90年代初,港乐以改编歌(尤其是东瀛歌的改编)为主,而港乐版本的编曲配器基本是和原曲一致的,所以素质还是非常有保证,旋律大多非常动听,所以我想我的音乐底子应该还是没走歪的。家里当时一开始让我听的时候就是正版的港版磁带,到了念小学的时候,学校对面有一家小小的音像店,老板是个发烧败家富二代(笑),当时就开始用顶级的索尼三磁头卡座和二类四类磁带来做正版CD的转录生意,我几乎一放学就会趴在他柜台那听歌赖着不走,慢慢的对器材和录音也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甚至有时候会帮他做做替工,直到上初三的时候,考试考得好的缘故,我妈才给我买了第一张属于自己的正版CD———陈慧娴的港乐奇妙旅程。然后,就开始了我节衣缩食的正版CD购买生涯(大家千万别学,真的很败家)。

图片

到后来出来社会工作之后,也有好几次机会进到顶级的录音室参与工作,所以,私以为,因为这些经历,我对音质的认知应该也没有跑偏的。如果说听音的喜好,对我自己来说,就是两个字:“齐”和“准”。老实说虽然我听港乐长大,可是我对港乐唱片的制作水平一直都是不太认可的(尤其是90年代开始),90年代以前,香港的唱片制作是技术落后,90年代开始,是态度不行。所以,很多人听港乐老唱片所追求的“厚暖黄昏模拟感blablabla”质感不是我的菜,相反,我是喜欢听细节,听各种音效的纹理,层次,质感,排列(虽然绝大多数唱片都是电脑音效为主而且都不是同步录音了,可是人为排列的优劣还是能体现制作人水平的)。小时候的磁带,保存困难,尤其是南方天气,时间一长就发霉或者掉磁粉,造成信息大量缺失(包括现在很多重制的专辑由于母带保存不善都大量存在这个行为,修复花钱花时间而且不能100%还原);而初高中大学甚至出来社会工作很长一段时间,自己听音环节最大的缺陷是器材,无论是播放器(Discman,MD)还是耳机,其实解析力都不太行,和在录音室听到的相差甚远。所以一直以来,器材换了又换,都没找到接近自己心目中“齐”和“准”水平的。这段时间,听港乐CD录音,一般觉得还凑合,不至于难受,因为其实都有点“糊”。

最近四五年,数码便携播放器材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水平确实也越来越高,而且从便捷性保存性来说其实是完爆以前的磁带黑胶光盘等等的,我自己也来来去去换了好几拨器材,但是吧,还是觉得差口气。直到入手AK的SP3000。我所要求的“齐“:所有细节齐全,不丢失任何信息,连微动态都听得清清楚楚;”准“是所有的录音内容包括人声,配器,附加音效都准确还原,不遮遮掩掩也不加油添醋。在SP3000上,这两点做得尤其到位。而不怕得罪某些人,我真的想告诉你们,很多歌曲,其实原录音并不是都像你们以前所认知的那样”低频澎湃中频饱满高频清亮“的,尤其是你在录音室听过原本的母带之后就明白了。所以sp3000很符合我的要求,但可能不符合这些人的”口味“。

图片

除此以外,我觉得SP3000还有很厉害的两个地方。

一是:他能做到”齐“和”准“的同时,呈现出来的效果并不会让你听久了觉得烦躁。有些器材,刚上耳很抢耳朵,”清晰“到头发丝都能杀人于无形的地步,可是,你能持续听多久?而sp3000就像一位顶级家居整理师,可以最妥善的按照每家主人的意愿把家里的家居细软分门别类整理的妥妥当当,东西一件没少,然后你怎么看怎么舒服。所以我从入手sp3000之后,就兴致勃勃的把我曲库里的唱片都重新听了一遍,几乎都有新感受,听到了很多很多以前在便携器材上没听到过的细节铺排和纹理质感。当然也大大的满足了我喜欢”找茬“的恶趣味,进一步发现了很多90年代后的港乐录音为了节省成本偷工减料出的损招,又或者是制作时漫不经心态度不行留下的瑕疵(不信你去听陈奕迅的《龙舌兰》最后两个字唱完之后连拍子提示器的声音都忘了去掉,十级离谱),这是题外话了。

二是,我对自己便携器材有一个很重要的要求,就是流媒体,作为我tf卡的补充,流媒体对我来说不可缺,我特不喜欢随身带着几张卡换来换去,真心麻烦。所以对于音质需求不大的使用场合,我要求流媒体的使用必须丝滑顺畅,这一点,SP3000地表最强,没有之一(AK在SP3000以前的机器,流媒体播放体验基本都是灾难级)。所以,综合来说,它是我目前能找到最适合我要求的播放器,而且我相信很久一段时间都会是。当然,缺点肯定有,例如价格注定不nice(你看看它的材质做工研发成本,卖很便宜你敢买?我不敢),重量确实不轻(我出门放小挎包里),系统界面还有不少待完善的地方(但是,从初版固件开始我发现的很多bug随着固件升级都会得到修正,这个态度我是很满意的,对比国内很多厂家,对待自己播放器固件的bug的态度,我只能笑笑),但对于我来说,完全在可接受范围以内,而且优点太出众了,所以就不作他选了。如果你刚好也是和我有同样听音要求和喜好的人,我真的很推荐你去试试(不要盲狙哈),你会一听再听都难忘的。

                                                                                                                      (分享完毕)

图片

其实我原本也好奇,为什么这位老兄是港乐爱好者,却选择了SP3000这一台声音较为“现代”的机器,拜读完他的感想,我真的感受到了很多醍醐灌顶的地方,他的评价切入点十分具备独到性。当然了,我虽然对他的绝大部分观点表示认同,但作为流媒体的“地表最强”这一点也许有待商榷,国砖的骁龙665平台也不是吃素的啦。

---------------------------------------分割线------------------------------------

下一位朋友“坦克”,则是一个HIFI圈的从业者,碍于身份特殊,我就不具体指出他的工作单位了。他是古典钢琴专业出身,毕业后一直从事的就是钢琴教育,有着丰富的演出弹奏经验,自身对于古典乐不仅拥有科班出身的正经知识储备,还具备自己独特的视角见解。我和他虽然听音观并不相同、我们平时喜欢的器材很多时候也不是一个路子,但是私底下在交流对器材的看法时,给出的结论基本都是高度近似的。他和第三位朋友的区别在于,他的一些视角会考虑到“演绎者”的角度,尤其是他对于弦乐和钢琴的理解非常之深。

图片

坦克:

上代旗舰SP2000,包括艾力和以前的产品,再包括其他家的一箱是金砖,钛菊,这一些的旗舰产品,它都是有一个主观偏好在的,他们基本上属于同一个水平级别。如果你喜欢纤细精致的声音,可能会倾向于SP2000,低频控、追求刺激的用户,可能会喜欢钛菊。但是这次的SP3000就是等于说是一个跨时代的东西,它已经没有什么主观喜好之分,整体修养和硬实力要比那几个都要略高了,这个结论可能比较得罪人,但是,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随身产品到了一个今天的这样的阶段,在素质上已经不会有什么质的飞跃了,但是AK家族产品的迭代在素质进行一个稳步提升的同时,在SP3000这一代真正的把他们过去这么多年的调音理解进行了汇总以及革新,并完美融入了SP3000这台机器里,让这一代旗舰机的声音从“具备AK的特色”,变成了真正的集大成式的产品。在SP2000上市的时候,可能会有很多人说AK的低频不够猛、声场不够大,那这回则做到了在不破坏原本细腻精致的风格上的同时,把这些全都给你,SP3000具备很大很大的横向声场、以及比较有落地感的低频。

图片

从音乐性上来讲,原先可能SP2000用来听钢琴的独奏和弦乐的独奏,会显得特别富有美感,但是大编制肯定是相对差一些意思的,但如今无论是那些AK原本就所具备的优势、还是大编制这个类目,它都是一个天花板级别的存在了。我个人猜测也许是出于AK这个公司的规模和体量,他们的研发人员不不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具备更大的优势、包括更好的音乐修养,从SP3000在乐器的一个音色掌握上就能体现出来。就比如,可能刚刚入门古典的烧友,他是更侧重于听所谓的“气势”,更在意动态范围表现,但是我认为更高级的器材除了听那一些所谓的气势感那种抓耳的东西之外,需要更注重的是的音色的“内容”,这恰好就是SP3000强项。

除了音色方面的优势,SP3000同样在三频的协调度、以及泛音的表达上,都是非常非常真实的。甚至就好比,我和白河两人的听音观完全不同、甚至是冲突的,他的审美是比较偏现场的、包括对于声音的能量感的评价维度、乐器的反射质感上,他喜欢用现场录音来衡量,而我则比较喜欢偏录音室那种干净还原、喜欢更纯粹的器乐原本音色的,但我们俩却都会同时去认同这个机器。能够让不同听音观的、评价器材维度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同时认可,说明SP3000的“集大成”程度做到了非常之高,已经尽可能地做到了规避主观喜好,而是成为“一台几乎适合绝大多数人的机器”。我认为以前的SP2000,虽然我个人也认可,但我并不推荐盲狙,而现在的SP3000,我认为就是一台所有人都可以盲狙的、具备最好水平的、最标杆的播放器。

                                                                                                                      (分享完毕)

这位作为HIFI行业的销售从业者,是一个能够在私聊与公开场合做到心口合一、绝不会见人下菜碟的人,他对SP3000有如此的评价其实也势必会影响他去推销别的同价位播放器,但结合他的学术背景和从业经历,能得到他这样非常“绝对”的高度评价,也着实令我诧异。

----------------------------------------分割线------------------------------------

图片

最后一位朋友,他在我心目中的身份会略高一些,算是亦师亦友的感觉,他目前身兼广州爱乐交响乐团的指挥助理。虽然加好友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但我们私底下聊天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分享唱片或者抓轨资源、而且是群聊居多,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围绕SP3000相关的话题占了很大的篇幅比。

他和上面那位朋友的区别在于,他对于古典乐的宏观理解更加老辣,作为真正的现役古典行业从业者,与时俱进、不断汲取、更新自己的聆听面和知识面会是他的身份所需、也是他真正的爱好所在(不过他俩都有一个共同点,最喜欢的演奏家都是齐默尔曼)。他很少用描述“器材”的方式去评价自己所购买的耳机播放器产品,而是会结合音乐本身来分析。

图片

郑老师:

整体来说,SP3000,他的声音分离度,他的声音素质都是非常好的,我觉得目前来说绝对是同价位排第一的。SP3000,最让我满意的地方就是他听大编式的时候可以做到有条不紊,整个局面都非常的干净、清清楚楚的,所有的乐器都是排布在它本来应该在的位置上,因为他SP3000拥有一个很干净的低频,下潜深,凝聚力强,然后相对来说他收的也比较快,同时中频的密度是正常的、高频也是很干净的,具备很强延展度的同时也能够做到非常顺滑。

另外就是我对他的这个推力还是比较满意的,虽然他没有的调(应该是指增益),但是推塞子都做的非常好,然后推一些比较低组好推的大耳机,也都还不错,尤其难得的是SP3000这次单端的声音也都做的很好(郑老师会用SP3000的单端来驱动Focal Clear MG)。

图片

另外,我觉得对于Roon Ready和Roon ARC这两个软件的加持,真的是让我对SP3000更加的爱不释手了。如果说我里有一杆秤,过去我认为金砖二和SP3000是均等的话,有了这个Roon的加持以后,我现在几乎是使用场景是一边倒的倒向了SP3000了。这台支持Roon Ready、安装了Roon ARC以后的声音,会比SP3000本机的状态下那个声音还要好,这点出乎我意料之外,这也是导致我SP3000的使用场景和金砖二相比几乎是一边倒,我的金砖二已经好久都没怎么用了。

缺点方面,就是他那三颗按键实在是很容易误触,另外就是他这个新的UI界面没有专辑封面图片的话,默认的封面有些普通,不是很好看。

                                                                                                                      (分享完毕)

图片

以上是郑老师单独给我发来的对于SP3000的一个相对宏观的看法,而他的个人主页里还有一些更细节的内容,比如搭配不同耳塞/头戴的听感、和金砖二的对比等,感兴趣的可以移步渣浪@郑殷爱齐默尔曼 。

----------------------------------------分割线------------------------------------

三位的分享完毕,篇幅已经来到了5000字。我觉得他们三位已经把我想表达的几乎都说的很详细了,我试着来补充一些更细节的、可能用户会在意的东西,甚至带一些劝退。

平衡

图片

单端

图片

Line Out

图片

首先,仍然是AK的非Kann系列的播放器在推力上限方面的问题,SP3000如果是应对比如NG新旗舰Erebus这种静电混合单元耳塞的时候,其驱动出来的声音完整度、动态的爆发力还是和P6Pro这种传统国砖有所差距,你可以理解为这个组合下总体是有一个好听的声音、却仍然不是一个在同体积内“追求极限”的搭配。此外,SP3000驱动头戴的能力只能说比前作小有进步、却并不是一个能够让你耳塞/头戴双修的综合性选择(除非你的头戴像Meze家的产品那样好推到令人发指),也许Kann系列或者国砖会更适合你。而如果你单纯地去驱动一些常规的耳塞产品,那么SP3000是完全能够在素质上和国砖平起平坐、且调音修养具备时代性差距的产品。

而如果从数据角度解读SP3000的话,虽然和国砖比带负载数据的话显然是被全方位吊打的,但不难发现它的输出功率比SP2000有了飞跃式的进步,同时单端口的表现这次和平衡口的差距很小,并不符合平衡口功率✖2的普遍规律,这一定程度上也能解答SP3000为什么感觉推力上限比前作更好、单端口也不疲软,所以郑老师拿它来驱动头戴倒也不奇怪了。

此外,前文提到了,即便是一位港乐爱好者,他选择SP3000的理由其实并不是“情感表达”,而是“声音的准度”,所以,如果你手头的耳机产品本身就很寡淡、希望选择一个能够在听感层面达到互补的机器,那么SP3000也不会是你的选择。而对于SP3000这种还原式调音的评价,也必然会出现两极的走向,尤其是在短暂的试听环节下,SP3000的优势并不容易被轻易捕捉、甚至可能会让人听着感觉“无聊”也不奇怪。

图片

文末还是要回到一个我最最最喜欢强调的结论,产品是死的,用户是活的,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比如我认为SP2000T在“好听”程度上很多方面都不逊于SP3000。我得承认,SP3000在某些方面确实做到了登峰造极,比如我认为它的声场还原能力、尤其是纵向深度的表达、整体结像的舞台感(位置),在它的推力范围内,几乎是没有任何对手,即便LP6TI这种怪物也不如SP3000来的如此规整和清晰。这么一个被科Hi党鄙夷、看似是在卖工艺品、又时而像在卖快消品的一个品牌,居然能够一步步地刷新我对“HIFI厂家对于音乐理解”的认知,让我觉得这是一个尊重音乐、尊重用户的品牌,用工业化产品的形态,完成了对“回归音乐本质”的诠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