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造肉”、“高端蛋”——消费品还是黑科技?

 芳博士 2023-01-10 发布于福建

202306篇(共356篇)原创文章

最近看了两个农业科技领域的项目,一个是富含虾青素和其他营养元素的高端鸡蛋,另一个是利用拉丝蛋白研发和生产人造肉(植物肉)。
两个项目的介绍有一个共同点,一多半的内容都在讲如何搭建营销渠道和进行品牌建设。
国内创始人似乎都现实了起来:无论技术多么牛,还是得市场接受才算数——产品必须卖得出去。
但如果只想着怎么卖产品,又变成了to C的消费项目了,科技属性如何体现?
在评价的时候,只能先简单粗暴的看法——企业把钱花在哪里了?
花在流量,还是研发。或者说,花在降低流通成本,还是花在降低生产成本。
我们来看看人造肉的概念、典型公司,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1

人造肉从哪来的?

据说,第一个提出“人造肉概念的是丘吉尔,因为他对科幻题材很感兴趣。
第一个把“科幻”变成现实的是1912年诺奖获得者、法国生物学家亚力克西·卡雷尔,他把鸡的心肌组织放入营养液,结果这块组织持续跳动20年。
就像童年时,我们曾幻想树上长满糖果和饼干,丘吉尔的构想是:培养皿里养出鸡胸肉或鸡翅——
50 年后,我们将不再为了吃鸡胸或鸡翅而愚蠢地养一只鸡,可以在适当的介质中培养所需的部分。
2012年,荷兰的马克·博斯特(Mark Post)博士,首次成功培育出“人造肉”。并在次年成立创业公司Mosa Meat。
由此,这个领域开始分成两派——人造动物肉和人造植物肉。
人造动物肉,又称“细胞肉”,利用动物干细胞,培育出动物肌肉纤维。
人造植物肉,主要依靠阿豆蛋白,通过改变蛋白质结构,模拟肉的外观和口感。

2

人造肉的典型公司

人造动物肉的典型公司有:Mosa Meat、Future Meat Technologies和Memphis Meats(UPSIDE Foods)。
成功的关键在于:成本、成本、成本。

2013年,Mark Post的第一款细胞培育肉汉堡,宣称造价约为32.5万美元;

2018年,Memphis Meat细胞培养鸡肉的造价成本,约每100克220.46美金;

2019年,AlephFarm人造牛肉饼的造价成本,为每100克22.05美金;

同年,Mosa Meat宣布,细胞培养牛肉的造价成本为,约为每100克11.20美金;

2019年,中国公司“周子未来”做出的第一块细胞培养猪肉,造价为每克300元人民币,相当于每100克4640美金。

Future Meat Technologies的发酵产线)

人造植物肉的典型公司有: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Gardein和Morningsta。

成功的关键在于:量产、量产、量产。

更严格地说,是在保证“真肉”口感基础上的量产。

其实,我们老祖宗很早就用豆制品来仿造肉了,只不过更强调烹饪技术,因此无法量产。

比如,徽菜中的豆腐宴,能把豆腐做出各种以假乱真的肉味。更熟悉的,我们从童年时就开始买的辣油零食,比如辣条,也是一种素肉食品。

海外的公司,不管走的是人造动物肉还是人造植物肉路线,大额融资的目的都在于:

产线、产线、产线。

比如,UMIAMI在12月2日宣布购买联合利华占地3.7公顷的工厂,并建立其首个“法国制造”的植物肉生产基地。

比如,Believer Meats正式破土动工建设世界上最大的人造肉生产工厂,计划投资额1.23亿美金,投产后将生产出至少一万公吨的人造细胞肉。

3

为什么要造肉?

资本助推“人造肉”赛道,有一定的文化逻辑——海外的素食主义和环保主义。
素食主义者,认为食用肉类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动物保护主义者,认为食肉是对动物的残害:为了满足人类的食肉需求,每年要宰杀超过700亿只动物。
环保主义者,认为牛羊的屁中含有大量的温室气体——甲烷,将带来全球变暖的问题。
2015年,比尔盖茨就撰文表示,按照人类每年食肉的量来推算,2030年,地球将无法满足不断膨胀的人口对肉食的需求。
“民以食为天”。这个赛道足够大、天花板足够高,在国内也有一些企业陆续拿到融资。
但相比海外动辄几亿、十几亿美金的规模,国内人造肉公司的融资额多半在小千万级别,主要是轻资产运营——营销手段胜于研发手段。
在国内大多数民众对“转基因”大豆、大米都敬而远之的背景下,让人们认为“人造肉”高端、洋气、安全、健康,并愿意为此买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4

怎么造肉可能成功?

观察海内外“人造肉”公司,走得比较靠前的,多半有两种形态:
第一,自建产能;第二,收入大多数来自于to B to C,而非直接to C
例如,国内目前融资额规模名列前茅(超过10亿人民币)的“星期零”,就在湖北孝感自建工厂。
在渠道方面,它已经和全国100多家品牌商合作,进驻1w多家门店,稳定B端业务的前提下,开始探索C端产品。
B端合作方有:餐饮品牌(喜茶、德克士、瑞幸咖啡等)、便利店渠道(全家、711等)、新零售渠道(盒马生鲜、OLE等)、食品企业(正大食品等)和精品餐厅(花厨、gaga等)。
这么看来,人造肉的项目(包括高端蛋、有机菜等等),依然还是一个有科技含量的消费逻辑。
科技只是一件性感的外衣,扒开来,维持企业生机的骨血依然是:
怎么实现稳定量产,怎么实现规模销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