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礼成为自己纯真的性格

 大连人的图书馆 2023-01-10


图文/网络    整理/大连人的图书馆


  


今天我们学礼到底要学什么?我们今天要学的东西很多,比方说,我们学鞠躬、学握手、学递名片、学接待之礼等等,很多的礼节。不过这只是礼的外在的行谊,我们重点学礼的内涵。

我们的祖先告诉我们,礼真正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我这几年去过印尼,去过马来西亚。有一次到印尼,有一个小朋友一见到我,就伸手来跟我握手,我吓了一跳。

握手的时候是长辈先伸手,晚辈才能伸手。结果他突然来抓我的手,我就比较诧异。他轻轻地把我的手抓起来,放在他的额头上,表示友好。

我就知道了,各民族的礼节不一样,不同的国度礼节不一样,不同的地区礼节也不一样。比如,我曾经学过傣族的礼节,也很美。

去年到鄂尔多斯,学过内蒙古的一些礼节,在草原上,晚辈见到长辈的时候还会行一个礼。有礼真美。

礼节,随着时代的变迁,都在发生变化。外国人与人见面握手、拥抱。而我们中国的古人,作揖。现在我们看到的鞠躬,以及对父母、对皇帝的三跪九叩礼,礼节都不同。

那么我们也是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变迁,礼节可能都会发生变化。假如今天,我们的中央领导来到这里视察,一进来,我们能不能三跪九叩?若那样,领导一定说:“你们从哪里学的?这是在干什么?”就会吓坏了。

所以时代的变迁,礼节都会发生变化,但有一个东西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礼的灵魂、礼的本质。礼的本质是什么?一个字,“礼者,敬而已矣”。我们今天学礼最重要的是学内心的恭敬,“在貌为恭,在心为敬”。

所有的这些礼节的行谊,都是为了表达我们内心的这份诚敬。假如礼失去了敬,就没有礼了,看到的只有一个“仪”字。我们仅仅有“仪”,跟人握了手,很有礼貌,可能眼睛都没有看着别人。有没有见过很多人握手,“您好,您好”,但不看人家,有没有看到?无礼。我们往往看到别人给我们倒水,“来,请喝水”,眼睛可能看都没看。

我们做出了礼貌的行为,可是我们的内心没有敬,这个“仪”就变成了作秀,只有礼的外壳。所以我们今天学做人,就是两个字,一个“孝”,一个“敬”。敬,是我们德行的体现,所以古人告诉我们“德辉动由于内,礼发诸外”。

内心有德,外表就一定表达出恭敬。什么是恭敬?就是我们一切时、一切处,对人恭敬,对事恭敬,对物恭敬,谨言慎行。所以说,礼是什么?修身的工具。敬,是修身的目标、修身的目的。一切的礼都是为了提升我们内心的这份恭敬。

在《礼记·曲礼》当中,第一句话就讲到什么?“毋不敬”。毋不敬,就是莫不敬,就是告诉我们,无所不敬。所以真正的敬,表达的是什么?《大学》里讲道:“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君子必慎其独也。”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任何时候都不做自欺欺人的事。什么叫自欺?没有人在,赶快打一个私人电话;没有人看到,赶快把公家的信纸带回去;没有人知道,买东西的时候,就把发票金额开高一点。这些行为都是明知故犯,都是自欺。

我们往往用很多的借口、理由,来掩盖我们错误的行为,以为这样就可以面对别人的质问。其实,别人质不质问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做自欺的事。我们不能够“倘掩饰,增一辜”。自欺、欺人、被人欺,这是人生的三部曲。我们看到监狱里,有一个职务犯罪监区,有很多的高官,他们曾经都是显赫一时的官员,在社会上都是前呼后拥,很多的人围着他们,门庭若市,可是他们的人生为什么最后到了这样一个地步?

就是在自欺。自欺的时候,我们觉得占到一点便宜,而实际上,人生福报随着自欺都在消减。所以古人告诉我们,做人不欺是诚。那么做人不欺,不仅仅是没有人,对于别人看不见的心里活动、念头,都要不自欺。

而慎独,没有人在的时候,“入虚室,如有人”。刚才我们听到前面应聘的故事,我们就知道,他们真的没有学到“入虚室,如有人”,没有学到“用人物,须明求”。所以没有人在的时候,我们能不能观照我们的行为?人在,人不在,一个样;领导在,领导不在,一个样;老师在,老师不在,都是这个样子:这就是真诚,这就是恭敬。

美国的一个汽车大王叫乔·吉拉德,他的汽车卖得很好,每天很多人排队买他的汽车,可是很多的销售人员却没有客户找他们。那么我们看乔·吉拉德的一幕情境。这一天是双休日,通常他会很晚起床,这天早晨他突然按时起床,他的妻子以为他要去哪里,头一天也没有听说他要去哪儿。

乔·吉拉德一起床,把睡衣脱掉,衬衣换上,领带扎上,西装穿上,刷牙,洗脸,头发梳得很整齐。妻子问:“你要去哪里?”“我哪里也不去。”

结果乔·吉拉德就到了电话旁,给他一个顾客打电话,然后电话一放,脱掉西装,脱掉领带,脱掉衬衣,一穿睡衣,又钻被窝睡觉了。他的妻子在旁边看得都傻眼,一个人给顾客通电话需要打扮得这么庄重吗?那乔·吉拉德在为我们演一幕什么?慎独。

没有人看见的时候,他仍然是以身作则,严以律己。我们想想看,打电话时对方能不能看到我们?我们即便穿着睡衣也能打。可是各位朋友,你穿睡衣打电话,和穿着西装革履打电话一样吗?心境一样吗?

他是为了表达对顾客的这份恭敬,别人看不看得见,他自己要做到,那对方一定感受得到。你看, 如果有时候我们打去电话,对方都是“喂……”,你可能就会说:“你是不是刚起床?”蓬头垢面去打电话的心境不一样。

“你是不是生病了?”我们都能感受得到。所以别人能不能看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是不是时时刻刻提起这份恭敬,别人能够得多少利益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的修身功夫时时刻刻在得到提升,这才能利益我们的人生。

我曾经听说孔老夫子的学生高柴,他在走路的时候,看到别人的影子,都不忍心去踩。我们想想看,一个人连别人的影子都不肯去踩的时候,他难道会去伤害人吗?会犯上作乱吗?会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吗?

所以今天我们学做人,就是时时刻刻学一个“敬”字。而《弟子规》的每一句都是在教我们敬,礼敬。“父母呼,应勿缓”,礼敬父母;“兄道友,弟道恭”“长者先,幼者后”,是礼敬兄长,礼敬所有的长辈;“朝起早,夜眠迟”,礼敬时间;“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礼敬所有的物品;“年方少,勿饮酒”,是礼敬我们的身体,不希望我们的父母难过;“读书法,有三到”,是礼敬学问;“缓揭帘,勿有声”“执虚器,如执盈”,全是一颗礼敬的心。《弟子规》教我们礼,教我们敬,教我们孝。所以《弟子规》是我们人生的剧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