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宪宗朱见深:我不是昏君,也不是病态,我的爱情其实很纯粹

 广州玉 2023-01-10 发布于广东

正统十四(1449)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镇率文武百官与二十万大军北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兵败被俘,自此开启了在瓦剌留学的异乡岁月。

事情发生后,举国震动,京城人心惶惶,有些怕事的大臣因为惧怕瓦剌大军压境,甚至提出了迁都请求。

万幸的是,兵部侍郎于谦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力主坚守北京,并主动扛起重任,这才暂时稳定了人心。

八月二十八日,为了进一步稳定人心,也为了避免瓦剌借皇帝的名义骗开关防,同时还为了避免国无长君,京城的文武百官集体向孙太后上奏,公推郕王朱祁钰为皇帝,并遥尊在瓦剌留学的英宗朱祁镇为太上皇。

文章图片1

面对大臣们提出的主张,孙太后为了江山社稷,同意了让朱祁钰即位。

不过,孙太后当时也留了一手。

那就是朱祁镇的皇位可以让给朱祁钰。

但皇太子的人选,必须是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

也就是说,在孙太后看来,大明的皇位,到头来还是要传回英宗一脉。朱祁钰即位,也就是扮演一个过渡角色。

孙太后的要求,并不过分,朱见深本就是太子,大臣们对此没有异议,朱祁钰也表示同意。

于是,这件事也就过去了。

然而,人性这个东西,向来就是不可言,不可研,不可验。

朱祁钰即位后,起初的表现堪称完美。

他任人唯贤,力挽狂澜,在于谦等大臣的辅佐下,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将内忧外患的明朝又拉回正轨,同时也令刚刚崛起的瓦剌又重新回到四分五裂状态。

可是,随着瓦剌放回没有利用的朱祁镇,朱祁钰的人性弱点,如私欲强、气度不大等毛病渐渐开始显现了出来。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留学一年的朱祁镇回到北京,朱祁钰亲自到东安门迎接。

文章图片2

兄弟两人寒暄过后,朱祁钰随即把哥哥软禁在了南宫。

这一软禁,就是整整七年。

在这七年期间,朱祁镇的一举一动,皆在朱祁钰的掌控之中。

到了景泰三年,随着皇位越坐越久,越坐越稳,朱祁钰开始不满足只扮演一个过渡角色。

虽然当初即位时,他答应过孙太后和满朝文武,必须保全朱见深的太子之位。

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人的天性,天道不可违也。

在朱祁钰看来,自己也有儿子,自己现在是皇帝,而且权力也比较稳固,凭什么自己的儿子就不能是太子呢?

凭什么自己就要把太子之位拱手让给侄子朱见深?

若是朱见深将来即位后,替他老爹出头,反攻清算,自己岂不是亏大了?

为了自己,也为了儿孙的荣华富贵,朱祁钰在盘算一番后,决定废太子。

文章图片3

不过,废太子之类的事情,自古以来都是不得人心之举。没多少人愿意背上这个骂名。

所以,当朱祁钰将想法向内阁说出后,立即便遭到了内阁的集体反对。

内阁不配合,朱祁钰思来想去,决定釜底抽薪,也就是让太监偷偷贿赂六部官员。

皇帝为了达成目的,贿赂大臣,如此闻所未闻的事情,朱祁钰竟然真的做了。

上意既定,恐文武大臣不从,乃分赐内阁诸学士金五十两,银倍之,陈循、王文等遂以太子为可易。

后来,六部官员们毕竟人微言轻,不敢得罪皇帝,于是便纷纷收钱,同意改立太子。

而主持内阁工作的陈循、商辂等人,夹在皇帝和下属中间,处境尴尬,里外不是人,也只好同意改立太子。

百官被朱祁钰搞定后,孙太后的意见其实已经不重要了。毕竟皇太后也无法对抗皇帝和满朝文武。

就这样,朱祁钰扫清了废黜朱见深的一切障碍。

景泰三年五月,皇太子朱见深被降封为沂王,朱祁钰之子朱见济继任太子。

在朱祁钰看来,千秋万世,就此定局。

文章图片4

然而,上天好似跟朱祁钰开玩笑一般。

他费尽心机,不惜背上骂名也要立自己儿子为太子。

结果朱见济被立为储君后,仅一年就病死了。

得知朱见济病死,大臣们纷纷上奏,表示太子之位一日不定,大明根基就一日不稳。鉴于陛下现在您没儿子,所以我们希望复立沂王为太子。

大臣们的上奏,在朱祁钰看来简直就是把自己架在火上烤。

若是当初自己没有废黜朱见深,一切都好商量。但现在自己已经得罪了朱见深,自己与大侄子之间已然产生了隔阂。这时候再讨论复立之事,岂不是自掘坟墓!

万一朱见深将来即位,报复自己怎么办?

指望大臣们为自己主持正义?

怎么可能,这帮家伙当初能抛弃朱祁镇,将来就肯定会再次改弦易辙。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朱祁钰思来想去,拒绝了大臣们的建议,并在接下来的五年,以自己还年轻,子嗣问题之后应该能得到解决为由,始终没有册立太子。

朱祁钰视朱祁镇父子为定时炸弹,这可就苦了当时年幼的朱见深。

朱见深被废时,年仅五岁。

他原本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大明储君,享尽人间富贵,身边有成群结队的奴仆。

可一朝被废,被迫搬离东宫,瞬间便是树倒猢狲散。原本巴结的奴仆,全部跑没了影,朱见深的身边只剩下了一个宫女。

这个宫女的名字,叫做万贞儿。

文章图片5

关于万贞儿早年的事迹,史书记载的很少。我们现在只知道她生于明宣宗宣德五年,四岁入宫,年长朱见深十七岁,原本是服侍孙太后的宫女,深得孙太后的信任。

正统十四年九月,朱祁钰即位,虽然他当时保证不动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但孙太后长期居于深宫之中,深知人心险恶,她并不相信朱祁钰会信守承诺。

为了确保孙儿的安全,于是孙太后便将自己信任的万贞儿派去保护朱见深。

或许,孙太后做梦也不会想到,正是自己这个不经意的决定,改变了宝贝孙子的一生。

景泰元年,随着朱祁钰的权力愈发的稳固,一些政治敏感的宫人认为太子之位易主是迟早的事,便开始渐渐远离朱见深,暗中另谋新主。

久而久之,朱见深身边只剩下了万贞儿还愿意陪他玩耍,陪他聊天,始终安慰着他,照料他的生活起居。

此时的朱见深才三岁,面对身边人对自己的刻意疏远,他显得无所适从。

虽然他的母亲周贵妃常常会来探望,但此时宫中到处都是朱祁钰的耳目,为了不惹麻烦,周贵妃每次都只能是匆匆的来,又匆匆的去。

在这种情况下,朱见深无法感受父爱,也感受不到母爱,他的童年是灰暗的。

而在这种灰暗的生活中,唯一可以给朱见深带来安慰的,就是那位对他不离不弃的万姑姑。

文章图片6

景泰三年,该来的终于还是来了。

一群人突然闯进东宫,气势汹汹地对朱见深说:你不是太子了,不可以再用太子称谓,从此以后,你要搬离东宫,你身边的太监、宫女也要全部遣散!

面对着这一突变,五岁的朱见深并不能理解自己被废黜的后果是什么。

此时的他,只关心一件事,那就是万姑姑会不会也会离自己而去。

为了得到想要的答案,朱见深发出了一声没有底气的询问:“你也会跟他们一样,离我而去吗?”

看着拘谨的朱见深,万贞儿微笑的说道:“不会的,我会一直陪伴在你身边。”

事实证明,这句话,她最终做到了。

文章图片7

此后五年,朱见深与万贞儿的生活很苦。

偌大的皇宫,没人在意他们的死活,他们只能相依为命。

不仅如此,由于废太子的特殊身份,朱见深随时都有可能会被拉出去砍头,或是被一杯毒酒赐死,亦或是被暗害,死的不明不白。

这种苦闷的生活对于朱见深而言,太窒息,太黑暗了。

幸运的是,尽管所有人都远离了朱见深,有很多人都希望他死。但万贞儿始终陪伴在身边。

据史料记载,在被废黜期间,尽管万贞儿也很害怕。但为了让朱见深有安全感,每当朱见深出门时,万贞儿都会穿着军装,走在前面,完全是个女汉子的形象。

万贞儿的挺身而出,给年幼的朱见深留下了深刻印象:谁要敢欺负我,万姑姑肯定会让他们吃不了兜着走。

也正是因为万贞儿的这种不离不弃,关怀备至的照顾,使得她在朱见深心里,已经不仅是一个伺候自己的宫女,而是变成了依靠,是自己最信任的人,是自己这辈子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景泰八年正月,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又一次得到了皇位。

文章图片8

既然父亲熬出了头,朱见深的苦日子也终于熬到了头。

同一个月,朱见深恢复了太子的身份,又搬回了东宫。

八年未相见,朱祁镇知道自己未尽到身为父亲的职责。

于是,当见到朱见深后,为了弥补过失,朱祁镇便面容和蔼地询问道:你想要什么?

面对父皇的提问,朱见深没有过分激动,只是轻轻地说:我什么也不要,只要一个万贞儿。

这一年,朱见深十岁,万贞儿二十七岁。

听到儿子的奇怪要求,朱祁镇虽然有一丝诧异,但也并未太在意。他认为朱见深只不过是对这个大龄宫女心怀感激,绝对不会对她产生什么男女情愫。

当然,随着时光流逝,当朱见深十七岁时,朱祁镇和周贵妃也都渐渐意识到,儿子与大他十七岁的万贞儿产生了微妙的感情。而这种感情,是不会被当时人所接受的。

不过对于这些情况,朱祁镇仍然没有出面阻止,他想当然的认为朱见深只是见识浅,等到朱见深长大懂事,见过更多的美丽佳人后,自然就会疏远万贞儿。

天顺八年正月,朱祁镇病危。

在临终之前,他为朱见深精心挑选了三个女子作为皇后的候选人,这三人分别是后来的吴废后、王皇后、柏贤妃。

解决完儿子的婚姻大事,朱祁镇在病榻上坚持了几天,最终于正月十七病死。

朱祁镇这个人,昏庸了大半辈子,绝不是什么好皇帝,就连是不是个好人,也是非议颇多。

不过,有一点必须要承认,那就是他的命是真的好。

他之前干的那些“好事”就不说了,现在就连驾崩,都能撞上好日子。

正月十七,过完了年,又正好过完了元宵节。过完一年最热闹的十几天,朱祁镇走的可谓是潇潇洒洒,没留下一点遗憾。

文章图片9

明英宗画像

正月二十二,朱见深即皇帝位,改元成化,是为明宪宗。

宪宗即位后,内阁立即上奏,转呈了广西、四川、陕西三省地方官员传来的战报:

天顺七年十一月,广西柳州府、庆远府(今河池市宜州区)的蛮贼见明军都聚集于梧州,于是趁虚攻打上林县(今属南宁市),杀掳男女五百余人,抢走财畜无数。现在贼巢遍地,民不聊生,而官军兵力严重不足,难以镇压,希望朝廷尽快派兵剿平叛乱。

四川的盗贼也是闹得极凶,入广安州城,毁公廨文卷,劫狱囚,连知州也被盗贼杀害。

陕西的情况也一样不容乐观,岷州的熟番纠聚生番造反,烧杀抢掠。

宪宗看完内阁呈奏的战报,顿时倒吸一口凉气。

好家伙,自己老爸复辟后,到底在干什么?现在南北都乱了,而地方兵备废弛,无力镇压,都急求朝廷派兵增援。自己也是倒霉催的,刚坐上皇帝才八天,就要处理这些烂摊子事。

而就在宪宗还在埋怨时,广西又传来奏报:七百大藤峡贼趁夜攻入梧州,劫官库,放罪囚,杀死军民无数,并劫持了按察司副使周璹为人质。

另外,广西流贼还攻入广东清远卫城,守城官军弃城逃跑,流贼毁城楼、房屋,劫狱囚,杀了驿丞钟奎,并在城中大肆抢掠官民及财畜三日才离去。

宪宗望着上奏的内阁官员,极为不满,当即便发起牢骚:地方上的总兵、守镇、巡按、都布按三司,难道都是吃闲饭的吗?兵部,好好查查这帮人,要严肃处理!

文章图片10

天顺八年形势图

当然,牢骚归牢骚,地方出了这么大的问题,终究还是要想法办解决。

此后几年,宪宗励精图治,整顿军队,派兵南灭藤峡盗乱,北击蒙古,发动对建州女真的犁庭扫穴,以及在郧阳建府,解决自宣宗以来一直未能妥善安置的百万荆襄流民。

值得一提的是,明军镇压藤峡盗乱期间,俘虏了一批造反的瑶民,并从中挑选了一批漂亮的女子送入京城作为宫女。在这些瑶民宫女中,有一位纪姓女子后来被追封为皇后,这便是生下了明孝宗朱祐樘的孝穆纪皇后。

在用军事手段解决内忧外患的同时,宪宗为了缓和朝内矛盾,先后为于谦和朱祁钰平反。

为于谦平反时,宪宗表示:“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恃,为权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

意思就是说,于谦功劳很大、力挽狂澜,当初被奸臣谋害后,先帝已经知道他是冤枉的,特意留下遗诏,希望我能平反。我现在遵照先帝遗愿,正式为于谦平反昭雪!

实际上,于谦之冤,天下人皆知。而以朱祁镇的为人,他根本就不可能留下什么遗诏。

宪宗所谓的“先帝已知其枉”,其实是给自己老爸擦攒人品。

文章图片11

平反于谦的冤案后,宪宗用同样的套路,又为叔叔朱祁钰恢复了名誉。

当初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二次登基后,为了发泄不满,下诏指斥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并宣布废其帝号,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

这是一个恶谥,表示朱祁钰终身为恶。

由于朱祁镇用力过猛,给朱祁钰定了性,这使得宪宗在为朱祁钰平反时,颇费了一番功夫。

成化三年(1467年)十二月,宪宗在与群臣讨论为朱祁钰平反之事时,表示:“景泰事已往,朕不介意。”

八年后,宪宗将平反事宜正式提上议程,他对群臣表示:为景泰帝恢复名誉,是先帝生前的意愿。先帝当年受奸臣石亨、曹吉祥蒙蔽,对景泰帝有不公正待遇。但先帝当初已经意识到的错误,只是因为来不及纠正便去世了。我身为先帝之子,考虑到先帝遗愿,以及景泰帝对社稷的功劳,有义务为其平反。

成化十一年十二月,经宪宗下诏平反,朱祁钰得以帝号,定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

宪宗为于谦和朱祁钰平反,可以说是顺应人心,让天下臣民充满希望,一扫英宗一朝的混乱晦气,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内部矛盾,同时也拔高了明英宗朱祁镇的历史评价。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宪宗为朱祁钰的平反并不彻底。

明朝皇帝死后,都有庙号和谥号。但宪宗只为叔叔追加了谥号,没有庙号。

所谓的明代宗,是南明弘光政权为朱祁钰追封的庙号。

并且朱祁钰即便是恢复了名誉,也依旧只能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他也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唯一没有被葬入帝王陵寝的明朝皇帝。

文章图片12

总体来看,明宪宗朱见深在位的二十几年,虽然有一些过失,如后期宠信佛道、方术,将大量钱财用在修建佛堂、供养僧人,对国计民生没有太大的帮助。还有重用汪直,以致西厂横恣,盗窃威柄,稔恶弄兵。

但这些过失瑕不掩瑜,他算是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甚至用中兴之主来评价都不为过。

毕竟英宗复辟后的八年时光,文治武功实在太差,留下一堆烂摊子事。

然而,尽管明宪宗的表现已经可以了,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他却是一个昏庸无道的皇帝。

究其原因,这与宪宗在位期间过分宠幸万贞儿有分不开的关系。

宪宗即位后,并没有如英宗生前所愿,见到年轻美女就忘了年老色衰的万贞儿。

他不仅继续宠幸万贞儿,而且还想进封其为皇后。

得知儿子要立万贞儿为皇后,宪宗的生母周太后强烈反对。万般无奈下,宪宗只能屈服,立吴氏为皇后,改立万贞儿为贵妃。

后来,年轻的吴皇后对宪宗专宠万贵妃十分不满,心想自己哪点不如那个老女人?

一气之下,吴皇后便借故杖击了万贵妃。

结果,杖击的代价很大。

此事传到宪宗耳中后,宪宗不顾周太后的阻拦,下旨将吴皇后打入冷宫。

自此,吴皇后变成了吴废后。

事后,宪宗又改立王氏为皇后。王皇后深知万贵妃与宪宗的关系不一般,只得事事谦让,甘愿做一个傀儡皇后。

而万贵妃见没人敢惹自己,自此之后便在宫里横着走,恃宠而骄。

宪宗对万贵妃的格外宠爱,让当时人完全不能接受。

在当时的人看来,皇帝娶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小女生为妃,司空见惯,没什么不妥。

但如果反过来,皇帝爱上大自己十几岁的老女人,为了这个老女人,甚至把先帝生前指定的皇后也废黜了,这就是变态,无法让人接受。

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况质量还不好。你朱见深贵为皇帝,富有四海,却执着于一场大家都不能接受的姐弟恋。你要不是昏君,谁是昏君?

文章图片13

由于大家不能接受这种异于常态的爱情。

于是,明宪宗的评价也就开始直线下滑。关于万贵妃逼迫怀孕后妃堕胎,毒杀皇嗣,迫害明孝宗及其生母纪氏,将后宫搞得乌烟瘴气的流言也是满天飞。

然而有明一代,除了太祖朱元璋外,子嗣最多的皇帝就是明宪宗,共有十四个儿子,六个女儿。

既然明宪宗有这么多孩子,为何万贵妃还会背着“善妒杀嗣”罪名呢?

很明显,万贵妃大概率是被明清文人抹黑了。

凭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虽然《明史》中有明确记载,万贵妃心理变态,自己没孩子,便强迫后宫怀孕的妃子打胎,导致宪宗长时间没儿子。

时万贵妃专宠而妒,后宫有娠者皆治使堕。柏贤妃生悼恭太子,亦为所害。

但是,《明史》的记载与《明宪宗实录》的记载相悖。

宪宗的实录中,万贵妃生前虽然屡屡遭到言官弹劾。

但言官列举出的罪状,都是诸如万贵妃恃宠而骄、服用器物穷极僭儗、纵容本家亲戚祸乱朝纲等方面。并没有提到她“善妒杀嗣”。

要知道,《明宪宗实录》是明孝宗朱祐樘即位后命人修撰的。

孝宗时期,万贵妃都不在了,史官揭她老底,难道还担心被打击报复?显然不可能嘛。

况且,史官在《明宪宗实录》中都已经提到了万贵妃的穿着、日用品皆奢华,同皇帝有都得一比,有僭越之嫌。

史官既然敢揭万贵妃的老底,就不在乎多写一条“善妒杀嗣”。

所以,如果万贵妃真有杀嗣之举,《明实录》中就不可能完全没有记载。既然史官没写,那就说明八成没这个事。

换言之。按照史料记载,万贵妃肯定是个小心眼。

其实这很正常,人嘛,都有私心,谁都希望自己的另一半只爱自己。

但是,小心眼和变态毒妇是两码事。

我们不能因为万贵妃恃宠而骄,就推断她杀嗣,说她蛇蝎心肠,强迫其他妃子打胎。这种推断不符合逻辑。

文章图片14

第二,孝宗的存在被公开之前,宪宗子嗣不多的原因,其实是由于当时的后宫后妃不多。

前面说了,朱祁镇临终前,给朱见深指定了三个后妃,其中的吴皇后还被宪宗打入冷宫。

踢开了吴废话,就算加上万贵妃,宪宗在位前期的后妃也只有三位。

你可能会说,三个后妃也不少了。如果宪宗身体没毛病,三个女人也能生出一窝皇子。

但是你别忘了,明朝是嫡长子继承制,如果正妻无子,则应由皇长子继位。

宪宗对万贵妃有深厚感情,对吴废后,王皇后和柏贤妃则没有感情。

站在朱见深的立场,想想看,他是希望立万贵妃生下的儿子为储君,还是希望立另外两个后妃生下的儿子为储君?

很显然,宪宗肯定是希望万贵妃能帮他生下皇长子,然后册立其为太子。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成化四年以前,宪宗专宠外贵妃,格外冷落王皇后和柏贤妃。

尤其是王皇后,由于她是正妻,生下的儿子是嫡子,拥有第一顺位继承权,故而一直被宪宗刻意冷落,年纪轻轻便守了活寡。

可是,由于万贵妃年纪大,在成化二年生下皇长子后,就再也不能生育了。

因此,这也就导致成化四年之前,宪宗一直无嗣。

见储君之位长期虚悬,满朝文武坐不住了,大家纷纷上奏,要求宪宗尽快解决储君问题。

为了堵住众人之口,宪宗只好临幸了柏贤妃。

而柏贤妃也很争气,为宪宗生了皇次子,这便是成化七年被封为太子的悼恭太子朱祐极。

文章图片15

朱祐极出生的当年,明宪宗又偶然临幸了宫中女史纪氏,致其怀孕,明孝宗朱祐樘也因此于成化六年出生。

一直以来,很多人说宪宗荒淫,后宫一群后妃不临幸,看见一个女官就睡了。

这可真是冤枉宪宗了。

成化五年的大明后宫,仍然只有三个后妃。

一个是明宪宗不愿意碰的王皇后。

一个是已经生不出孩子的万贵妃。

还有一个是正在坐月子的柏贤妃。

后宫没人,加之大臣们又一直催促赶紧生儿子。宪宗在这种情况下临阵女官,很奇怪吗?

需要注意的是,悼恭太子朱祐极病故于成化八年。

也就是说,明孝宗一岁时,朱祐极还活着。

由此来看,《明史》中说纪氏怀朱祐樘期间,万贵妃为了维护自身地位,善妒杀嗣,专盯着纪氏迫害,明显不符合逻辑。

如果我是万贵妃,肯定是优先弄死朱祐极。毕竟朱祐极已经出生,又是皇子,而纪氏当时还只是怀孕了而已,谁知道她肚子里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

文章图片16

成化八年正月,朱祐极去世,年仅三岁。

朱祐极死后几年,宪宗未有皇子出生,只剩朱祐樘一个儿子。

关于宪宗在成化八年至十一年期间,为什么突然哑火的原因,其实很多史料都有记载。

比如尹直所著《謇斋琐缀录》中就有提到:“皇妣纪氏得幸有娠,万贵妃既觉,恚而苦楚之。”

初,皇妣纪氏得幸有娠,万贵妃既觉,恚而苦楚之。

纪氏怀孕后,万贵妃当时很不高兴。

为了不让万贵妃“恚而苦楚”,宪宗只好克制,既不纳后妃,也不与别的女人圆房。

其实翻看成化时期妃子花名册也可以发现,宪宗生前虽然册封了十八位皇后和妃子,但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在成化后期册封的。

成化十一年以前,后宫有封号的妃子很少,长期只有三人,也就是王皇后,柏贤妃和万贵妃。

成化十一年之后,万贵妃46岁了,已确定无法再生育,她对宪宗纳妃的态度有所转变。

宪宗发现万贵妃能够接受了,于是就彻底放飞自我,不仅一连生下十一个儿子,还一口气册封了十几位妃子。

这座景德镇造斗彩鸡缸杯,是万贵妃生下皇长子后,宪宗命景德镇专门烧制的。

文章图片17

之所以会以鸡为绘画主题,是因为万贵妃怀皇长子时,正是鸡年。

杯外壁所画的一只公鸡带着一只母鸡和一群小鸡,代表了明宪宗和万贵妃以及他们的孩子。

宪宗通过这件小小的瓷器,表达了他对自己与万贵妃如同寻常百姓般的夫妻生活的向往。

文章图片18

第三,《明史》中关于朱见深与朱祐樘父子相认,以及朱祐樘回宫前后的记载,与诸多史料记载不吻合。

《明史》中有一段记载,大意就是说万贵妃听说纪氏生下皇子后,命令太监张敏将年幼的朱祐樘处理掉。但张敏顶住压力,瞒着宪宗和万贵妃,将朱祐樘偷藏在了安乐堂供养。直到六年后的某一天,张敏见到宪宗感叹自己一把年纪了还没儿子时,才将供养朱祐樘的秘密和盘托出。

而宪宗在见到朱祐樘后,心情激动,脱口便说这孩子像我,并未感觉奇怪,直接与朱祐樘父子相认

衣以小绯袍,乘小舆,拥至阶下,发披地,走投帝怀。帝置之膝,抚视久之,悲喜泣下曰:“我子也,类我。”

如果《明史》的说法无误,那就非常奇怪了。

因为我们只要对比朱见深和朱祐樘的画像就可以发现,这父子俩人,根本就不像。

文章图片19

你可能会说,明朝的画像,并不写实,不能说明什么。

可是,如果你对比朱祁镇朱祐樘的画像,一眼就能看出这爷俩是父子关系。

文章图片20

既然宪宗与朱祐樘不像,那么《明史》中关于宪宗与儿子六年未见一面,然后仅仅依据朱祐樘长得像自己,就与其父子相认的说法便不成立。

实际上,宪宗之所以相信朱祐樘是自己儿子,真正原因是他从一开始就知道朱祐樘的存在。

也就是说,宪宗是看着朱祐樘长大的。

能证明这个论述的史料有很多。除了前面提到的《謇斋琐缀录》外,还有高士奇所著的《金鏊退食笔记》,以及陈宏谟的《治世余闻》。

成化中,皇妣纪氏得幸,有娠。万贵妃既觉,恚而苦楚之。宪庙乃密托病,出之安乐堂,以痞报,而属门官照管——《治世余闻》

根据《治世余闻》的记载,纪氏怀孕之初,宪宗就已经知道了消息。

只是宪宗担心万贵妃会因为这事吃醋,所以才以纪氏生病为由,将其安置在皇城的安乐堂(位于现北京养蜂夹道),让万贵妃眼不见心不烦。

插一句,明朝的安乐堂是太监患病修养之所,不是什么好地方。

文章图片21

之后的几年,宪宗虽然不关心纪氏的死活。但朱祐樘从出生,一直到六岁,宪宗都有指派心腹内侍进行全天候的照顾。

既诞,密令内侍近臣,谨护视之——《治世余闻》

直到成化十一年五月,张敏悄悄把朱祐樘的情况告诉万贵妃。加之当时乾清门起火,宪宗认为这是老天爷对他隐藏儿子的报应,这才大大方方地将朱祐樘接回了宫里。

而万贵妃在知道事情后,还埋怨宪宗,说怎么能只瞒着我一个人呢?

为了表达诚意,万贵妃以极高礼仪接待了朱祐樘

至是,太监张敏厚结贵妃主宫太监段英,乘间说之,贵妃惊云:「何独不令我知?」遂具服进贺,厚赐纪氏母子,择吉日请入宫。——《謇斋琐缀录》

注意,朱祐樘被接回宫之初,其母纪氏仍然留在安乐堂。而纪氏当时已经病重。

宪宗没有接纪氏回宫,六岁的朱祐樘也就只能交给其他人照顾。

交给谁照顾呢?

按《明史》记载,周太后因为担心万贵妃暗害朱祐樘,便主动将朱祐樘接到了仁寿宫。

可是,按照商辂所写奏折《国本疏》的描述,当时的朱祐樘其实是与万贵妃住在一起。

“臣等仰惟皇上至仁大孝,通于天地,光于祖宗,诞生皇子,聪明岐嶷,国本攸系,天下归心。重以贵妃殿下躬亲抚育,保护之勤,恩爱之厚,逾于己出。凡内外群臣以及都城士庶之门闻之,莫不交口称赞,以为贵妃之贤,近代无比,此诚宗社无疆之福也。但外间皆谓,皇子之母因病另居,久不得见,揆之人情事体诚为未顺。伏望皇上勅令就近居住,皇子仍烦贵妃抚育,俾朝夕之间便于接见,庶得以遂母子之至情,惬众人之公论,不胜幸甚。”——《商文毅疏稿·国本疏》

奏折的大概意思是说,我们听说皇子进宫后,万贵妃亲自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的生活,对其视同己出,大家无不对万贵妃的仁爱之心交口称道。但现今外头有人议论纷纷,皇子母亲纪妃因病仍居于安乐堂,如此,他们母子一个宫内,一个宫外,不得相见。臣等恳请陛下能考虑外界意见,将皇子母亲也接进宫,以便于皇子能尽孝道。

很明显,《明史》又与其他资料相冲突了。

而商辂的这份奏折,写于成化十一年五月,属于当时的一手资料,可信度要远高于清代才成书的《明史》。

所以,《明史》中关于朱祐樘入宫后的生活描述,槽点颇多。

文章图片22

另外,《明史》中关于纪氏死因的记载,同样也是槽点满满。

按照《明史》的说法,纪氏是被万贵妃逼死的,说的是言之凿凿。

其年六月,妃暴薨。或曰贵妃致之死,或曰自缢也。谥恭恪庄僖淑妃。

可是,按照商辂奏折以及《謇斋琐缀录》的记载,纪氏患病的事,很多人一早就知道了。不仅内廷的人知道,就连外朝官员也知道。大家都知道纪氏的身体不好,也都猜测纪氏可能命不久矣。

而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商辂才代表百官向宪宗上奏,希望能将纪氏接入皇后,以便于朱祐樘能送母亲最后一程。

时纪妃有病,命黄赐、张敏将院使方贤、治中吴衡往治。万贵妃请以黄袍赐之,俾得生见。次日,病少间,自是不复令人诊视。至六月二十八日,卒。是日,天色皆赤,以时享致斋。七月朔,始发丧,追封淑妃。

在这种情况下,万贵妃怎么可能冒着压力,逼死纪氏呢?

如果真如《明史》所言,万贵妃脑子缺根筋,就是她把纪氏逼死了。

就以明朝后宫的保密水平,这事瞒得住吗?外朝的那些言官听说后,岂不是要喷死万贵妃!

可事实上,当时并没有人因为纪氏之死而向宪宗弹劾万贵妃。

包括继位后的朱祐樘,也没有把自己母亲的死归罪于万贵妃。

这说明《明史》的记载,并不符合实际情况。纪氏极大可能就是病死的。

毕竟安乐堂的生活条件一般,宪宗也不太关心纪氏的身体状况。

插一句,商辂是成化年间的内阁首辅,《謇斋琐缀录》的作者尹直是成化后期的兵部尚书,也曾入内阁。他们作为当事人,又身居高位,所记载的资料,可信度不低。

文章图片23

第四,《明史》中关于太监张敏的记载,自相矛盾,并且与地方县志的内容也有冲突。

按照《明史》记载,纪氏死后,张敏自知万贵妃容不下自己,选择了吞金自杀。

敏惧,亦吞金死。敏,同安人。

可是前面说了,供养朱祐樘之事,与张敏压根就无关。

相反,在整个事件中,张敏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把朱祐樘活着的消息透露给了万贵妃。

至是,太监张敏厚结贵妃主宫太监段英,乘间说之,贵妃惊云:“何独不令我知?”遂具服进贺,厚赐纪氏母子,择吉日请入宫——《謇斋琐缀录》

后来由于受到万贵妃的信任,张敏还由门监升任司礼监太监。

由此来看,张敏应该是万贵妃的宠臣,而非万贵妃的眼中钉。

另据福建《金门县志》的记载,张敏的死亡时间是成化二十一年,这比《明史》的记载成化十一年晚了十年。

(成化)二十一年,敏疾,帝遣太医诊视。讣闻,震悼,遣司礼、御马二监治丧,赐宝钞二万贯、冠帽、牙牌、玉带;祭二坛,户部给斋粮麻布、工部造坟——《金门志·张敏传》

值得一提的是,《明史》关于张敏的记载,也有bug。

在万贵妃传中,张敏死于成化十一年。

可是在著名清官杨继宗的传记中,却有张敏在成化十三年参与构陷杨继宗,然后被明宪宗臭骂了一顿的记载。

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帝曰:“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敏惶恐,遗书庆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明史·杨继宗传》

说到这里,逻辑已经很清晰了。

《明史》关于万贵妃的记载,基本不符合事实。

关于张敏的记载,更是自相矛盾。

如果张敏并未参与供养朱祐樘之事,也没有被万贵妃逼死。

那就只能说明《明史》中关于万贵妃“善妒杀嗣“的记载,从头至尾都是子虚乌有。

文章图片24

说到这里,估计有人会说清朝人憋着一肚子坏水,故意抹黑明朝。

可实际上,关于万贵妃善妒杀嗣的记载,最早出现于明朝后期。

比如万历年间曾任东阁大学士的于慎行在其所著的《古山笔尘》中,就记载了“时万贵妃宠冠后廷,宫中有孕者,百方堕之。”的内容。

纯皇之诞孝庙也,时万贵妃宠冠后廷,宫中有孕者,百方堕之。孝穆太后旧为宫人入侍,已而有孕。贵妃使医堕之,竟不能下,乃潜育之西宫,报曰:“已堕。”上不知也。——《古山笔尘》

不过,于慎行在《古山笔尘》中也强调了——“万历甲戌,一老中官(太监)为予道说如此。”

意思就是说,关于万贵妃的故事,我也是从一个宫中的老太监那里听来的,至于是不是真的,我就不知道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