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高考语文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五)

 阅读美丽星空 2023-01-10 发布于山东

★启用前试卷类型:A

      2023年高考语文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五)

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或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中,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但他当时的意思,只是诗境三境中的一境: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共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怒,有了这种情怀,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所谓“境”。

此后,意境论逐渐成了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可是,由于意境概念历经了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主要是“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想象联想”说和“情感气氛”说。意境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综合性概念。理论发展的教训告诉我们,当一个概念被引申得无所不包时,也就失去了理论意义。所以,我们主张以意境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来界定意境概念的内涵,让意境作为一个表意单纯的概念进入现代文艺学,而把此外的诸多含意,让给更为宽泛的概念“境界”去承担,从而区分“意境”与“境界”的不同。这样,我们才能对意境作出适当的界说: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相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摘编自《文学理论教程:意境的形成与界定》

材料二: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由于它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成,所以古人在这方而研究得十分深透。南宋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清人王夫之论述得更为精要。他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又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他们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两种主要表现方式。如果把居于二者之中的也算作一类,那么,我们就有了三种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

第一是景中藏情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字面上一点也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态度。但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第二是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李白的《月下独酌》《行路难》,陆游的《示儿》等名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意境。

第三种是情景并茂式。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欢畅明快,一气流贯:先是诗人为收复蓟北的消息激动得老泪纵横,接着见老妻都消失了愁容,才觉自己激动过分而失态了。于是漫卷诗书欢喜若狂,实际上又失态了。但诗人于狂欢之中放歌纵酒,手舞足蹈,畅想回家的路线,浑然不知自己已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诗中处处情态毕现,情景并茂,自然天成。

摘编自《文学意境的特征之情景交融》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中的概念,王昌龄在《诗格》中直接使用了这个概念,标志着文学意境论的全面形成。

B. 刘勰、钟嵘、王昌龄、诗僧皎然、刘禹锡、司空图等人的不断拓展和生发,使意境论确立了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

C. 意境的概念由于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

D. 王昌龄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认为一味写景和一味言情都“无味”,只有景和情融合在一起才“得其真矣”。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认为“意境”和“境界”是有区别的,“境界”比“意境”的概念内涵更为宽泛,也承担了更多的含意。

B. 意境论在古代逐新成了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的学者文人都对它作补充、发挥,其中王国维是集大成者。

C. 材料二介绍了情景交融类型:景中藏情、情中见景和情景并茂。用这三种在意境创造方式、都可以写出上乘的作品。

D. 南宋范晞文和清人王夫子的论述都认为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方式,而且好的诗人还能够做到“景中生情,情中含景”。

3. 下列选项,属于“情中见景式”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B.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C.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D.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4. 如何理解晚唐司空图提出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4分)

5. 根据材料二内容,谈谈杜甫的《漫兴(其七)》“糝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属于哪种意境创造类型?并进行具体分析。6分)

【答案】

1. D 2. B    3. C    

4. 第一个“象”和“景”指诗歌作品中直接描写的物象和景象,后一个“象”和“景”则是指由此引发的读者多方面联想所营造出的新的意象和意境,新的审美想象空间。司空图的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有助于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的确立。

5. 这首诗属于景中藏情式。全诗都在写景,春色如画:杨花撒满小径,荷叶点缀小溪,竹笋暗生,小水鸭傍母而眠。景色和画面中虽无一处涉及情字,但景中藏情,融融春意扑面袭来,充分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和闲适自得之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

A.“王昌龄在《诗格》中直接使用了这个概念,标志着文学意境论的全面形成”错误,原文说“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中,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但他当时的意思,只是诗境三境中的一境”,由此可知,王昌龄直接使用的概念并不是我国古典文论中提到的“意境”概念,也不能标志着文学意境论的全面形成,选项与原文表意不符。

B.“拓展和生发”错误,原文说“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文学意境论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只是“已见端倪”,而不是“拓展和生发”。

C.“意境的概念由于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错误,原文是“由于意境概念历经了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所以“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不是“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的全部原因。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历代的学者文人都对它作补充、发挥”错误,范围扩大。原文是“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不是历代的学者文人都对它作补充、发挥。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属于情景并茂式。

B.《荷塘月色》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属于景中藏情式。

C.《登幽州台歌》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属于情中见景式。

D.《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写景,描绘了万里长江及其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追忆了功业非凡的英俊豪杰,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羡慕古代英杰、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思想感情,属于情景并茂式。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材料一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共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晚唐司空图提出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第一个“象”和“景”指诗歌作品中最浅层次的直接描写的物象和景象。

“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怒,有了这种情怀,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相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后一个“象”和“景”则是指由此引发的读者多方面联想所营造出的新的意象和意境,新的审美想象空间。

“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司空图的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有助于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的确立。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首先分析杜甫的《漫兴(其七)》: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景中状物,而景物相间相融,各得其妙。诗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象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象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全诗都在写景,春色如画。景色和画面中虽无一处涉及情字,但景中藏情,融融春意扑面袭来,前两句明写杨花、青荷,已寓林间溪边之意,后两句则摹写雉子、凫雏,但也俱在林中沙上。前后关照,互相映衬,于散漫中浑成一体。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和闲适自得之意。

结合材料二“第一是景中藏情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等相关表述,这首诗属于景中藏情式。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孙鞅

杨刚

西北的高天是欢悦的艳明,像发光的蓝水晶,太阳金闪闪,从远际暗暗镶上水晶边沿,烘起一圈宇宙的晕润,如天的冕旒。

于满殿的肃静中,秦孝公端整的扬起他宽洁的前额坐在宝座上。

消息已经宣布了。大臣们摺眼闪眉毛的期待着,故意闭紧嘴唇,显出自己对于责任的敏感,也提醒自己别在新出现的事物面前丢了身份。有的便起始在心里来研究这新事情的称头,色相,对自己,对人家;当然心里虽十分用力把国事提在前面,那尖头的自己老是由国事的膈肢窝里钻出一只刀子样的眼睛来问:“干这种新事于我有什么份呢?那时要把我搁在那里去?”胆小的朝臣们却多半是伸头缩颈,东张西看,又朝了殿外阶墀底下望,他们是被没有色泽的好奇心所挥动,如山坡上感受了未来风势的群羊。

宰相甘龙颔下飘着半尺长的白须,披在红袍的前胸上;下巴软软垂在胡子的里面。交着手,挺着胸,站在朝廷班首,在他凝聚的眉毛下面仿佛已堆积了一团保卫国家传统的刀剑。他俨然如一尊记路山石立在那里。

杜挚,他永远摸索算盘的手指在神经质的跳动。鼠子样窜着的眼睛东溜西溜仍然又回它的老目的上面去,他皱纹特多的那窄窄前额上时常闪过像云雾一样的东西。“有什么利呢?有什么好处?”一时他的鼠眼窜上了另一个同伴身上,做出寻找同情的神气。但公子虔却失陪,没有招待。他今天穿上了一对新的挖花膝裤,一对亮灼灼的黑靴子,这时候尽望自己的脚,又时时提动衣服。雪白圆满的脸上攒聚了一堆焦急,微微泛红,他的头巾穗子轻轻颤摇,厚嘴唇嗡动着不耐烦。他穿了新膝裤的腿似乎在嚷:“把我搁在这里干什么?我得跨在马上呀!把我的膝裤老是盖着,不能忍受呵。”

威重的大殿如临盆的产母。

阶墀下面的阳光里,直挺挺走来了那位众人所期待的白衣。警惕的三角眼这时是牢牢踞着不动,象是过度矜持,又象是防敌。

孝公的响亮声音在殿上震动,大臣们全都提提脚跟,伸长了脖子:

“群臣大夫,我三年求贤要图改造国家,继续先君穆公的大业。贤士公孙鞅不远千里来到我国。他对于我有所献议,但是依据他的献议,我国其势不得不对于例行的旧法加以改革。这是国家百年大计,诸大夫可尽量发抒意见。公孙鞅也可以坦白说话。现在,公孙鞅,你先陈述你的理由。”

公孙鞅稽首,心里禁不住有一点跳,但他把住了镇定,看着孝公说道:

“君主,诸卿大夫,怀疑一种行为,那行为就不会完成;怀疑一件事业,那事业就不会有效果。行径高人一等的,世人原不能谅解他;见解独到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訾议。愚人为既成的环境所蒙蔽,聪明人却在事先就见到了。创始的功业原不能求一般人赞许,等事成了,一般人自会来享受。讲求最高的德行,就不会与流俗相合,要立大业也不必求人人都同意。”说到这里,他顿一顿,眼光将群臣一扫,加重了语气,高声继续说道:“因此,圣人只要能强国,不必取法旧规!只要可以便利人民,不必墨守成礼。”

“说得好!”这是孝公响亮的赏赞。

宰相甘龙这时可急了。他的白胡子抖抖的,下巴肉也颤颤摇动。他扯起沉重的眼皮,从班次里庞然移出沉重的身体走到孝公面前把双手拱着一举,用元老口腔说:

“这话不对,不对!圣人不用变易人民的生活就能够施教化,有智慧的人,”他昂然斥了公孙鞅一眼,“用旧法子照样能治理国家!顺着一般人的习惯来施教,不消费力就可以成功,缘着老法子行事,官吏既弄得惯,人民也不觉得烦扰。还有,还有……”

公孙鞅见他摇头结舌,便不客气的截住他:

“甘龙这话是世俗一般之见。常人苟且偷安,学者执于旧闻。这两种人只能奉公守法,作个小官儿罢了,那里能和他们讲到超于旧规以外的事?三代不用同一礼教,却都王了天下,五霸都作了霸王,也各有各的路径。聪明人作法以适应新情势,愚人却为法律所制。有才能的人改革礼制,无用者才被旧礼制捆着呢。”

杜挚尖着两眼看住公孙鞅,心里着实不服气。以班次以地位,杜挚觉得朝臣的眼锋都在逼他说话。他只好走出班来硬着头皮对公孙鞅讲:

“我想,除非有一百种利益,法律总不好改变。除非看到有十重功效,工具是不方便改换的。学古总不会学出罪过,按着旧礼走。是不会出岔儿的哟。”这位先生是管财政的大家,他的账簿写得清楚极了。他说话的时候手指拨上拨下,仿佛在空中打算盘。

公孙鞅最看不起这种奴性的“现实主义”,他冷冷一笑,面对孝公说:

“治理国家的方法不只一种。只要于国有利,不须效法古人。试看汤武作了天王并不是学的古法,而夏殷不曾改变古法反而失了天下!反古有何不对,循礼有什么好处呢?”

“对极了!”孝公不知不觉的脱口嚷了出来。只这一声就如命运已经宣判了一样,全个朝廷都哑默无言。

在不受抵抗的局面之下,公孙鞅受命作了秦国的左庶长,执行变法。

(有删改)

[注]历史小说《公孙鞅》出版于1939年,取材于商鞅变法。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以欢悦艳明的天、金闪闪的太阳、宇宙的晕润等充满生机的事物,为下文内容的展开创设氛围。

B. 孝公让公孙鞅陈述变法的理由,公孙鞅心里虽“禁不住有一点跳,但他把住了镇定”,说明他对变法非常自信。

C. 公孙鞅最终受命做了秦国的左庶长,执行变法,不仅是他的理由说服了众多大臣,而且取得了秦孝公的赞同和支持。

D. 公孙鞅从人们的心理入手,列举行径高人一等的人、见解独到的人、愚人和聪明人,说明变法不必求人人都同意。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宰相甘龙“俨然如一尊记路山石”说明他是秦国的元老,是旧制度忠实的维护者,在朝堂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B. “威重的大殿如临盆的产母”运用比喻,形象写出听到变法消息后大臣们紧张、沉重、焦虑、期待等复杂的心情。

C. 小说中人物刻画细致,性格活灵活现,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方式,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心理等再现了历史人物形象。

D. 小说以变法为线索,全文采用对话的叙事方式推动情节发展,在张弛有度的叙述中展现了各色人物对变法的态度。

8. 面对变法,大臣们的态度各不相同,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4分)

9. 文章的标题是《公孙鞅》,而行文中却用大量笔墨描写众位大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6. C    7. D

8. ①反对。以宰相甘龙为代表的大臣反对变法,他们认为采用传统来施教,不消费力,如果变化官吏既弄得惯,人民也不觉得烦扰。

②观望。杜挚和胆小的大臣对变法持观望态度,杜挚首先要确定变化是否会给自己带来好处,胆小的大臣则人云亦云。

③不关心。公子虔关注的是骑马与享乐,变法与否与他无关。

9. ①人物方面,将众位大臣与公孙鞅形成对比,他们对变法的的强烈反对更加突出公孙鞅立志改革、力行变法的形象。

②主旨方面,用众位大臣对变法的反对或观望态度,突出变法的阻力之大、变法之难,寄托了作者改革现实社会的强烈愿望。

③情节方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文章前半部分用大量笔墨描写众位大臣对变法的态度,为公孙鞅的出场作铺垫;后半部分众位大臣的反对将情节推向高潮。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不仅是他的理由说服了众多大臣”错,文中并没有说服众多大臣,最终力排众议,决定变法的是秦孝公。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全文采用对话的叙事方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错,前半部分为叙述描写,只有后半部分采用了对话的叙事方式。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反对派。“宰相甘龙这时可急了……'这话不对,不对!圣人不用变易人民的生活就能够施教化,有智慧的人,’他昂然斥了公孙鞅一眼,'用旧法子照样能治理国家!顺着一般人的习惯来施教,不消费力就可以成功,缘着老法子行事,官吏既弄得惯,人民也不觉得烦扰’”,这是以宰相甘龙为代表的大臣反对变法,他们认为采用传统来施教,不消费力,如果变化,官吏既弄不惯,人民也觉得烦扰。

观望派。“胆小的朝臣们却多半是伸头缩颈,东张西看,又朝了殿外阶墀底下望,他们是被没有色泽的好奇心所挥动,如山坡上感受了未来风势的群羊”“杜挚尖着两眼看住公孙鞅,心里着实不服气……对公孙鞅讲:'我想,除非有一百种利益,法律总不好改变。除非看到有十重功效,工具是不方便改换的’”,杜挚和胆小的大臣对变法持观望态度,杜挚首先要确定变化是否会给自己带来好处,胆小的大臣则人云亦云。

不关心。“……公子虔却失陪,没有招待。他今天穿上了一对新的挖花膝裤,一对亮灼灼的黑靴子,这时候尽望自己的脚,又时时提动衣服……'把我搁在这里干什么?我得跨在马上’”,公子虔关注的是骑马与享乐,变法与否与他无关。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作用的能力。

人物方面,众位大臣不是反对变法就是持观望态度或者漠不关心,没有人支持商鞅变法,而商鞅一一加以反驳,这样众位大臣与公孙鞅形成对比,他们对变法的的强烈反对更加突出公孙鞅立志改革、力行变法的形象。

主旨方面,“'这话不对,不对!圣人不用变易人民的生活就能够施教化,有智慧的人,’他昂然斥了公孙鞅一眼,'用旧法子照样能治理国家!顺着一般人的习惯来施教,不消费力就可以成功,缘着老法子行事,官吏既弄得惯,人民也不觉得烦扰’,杜挚尖着两眼看住公孙鞅,心里着实不服气……对公孙鞅讲:'我想,除非有一百种利益,法律总不好改变。除非看到有十重功效,工具是不方便改换的’”,用众位大臣对变法的反对或观望态度,突出变法的阻力之大、变法之难,寄托了作者改革现实社会的强烈愿望。

情节方面,众大臣的言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文章前半部分,“大臣们摺眼闪眉毛的期待着,故意闭紧嘴唇”“有的便起始在心里来研究这新事情的称头”“胆小的朝臣们却多半是伸头缩颈,东张西看,又朝了殿外阶墀底下望,他们是被没有色泽的好奇心所挥动,如山坡上感受了未来风势的群羊”“宰相甘龙……”“杜挚,他永远摸索算盘的手指……”,用大量笔墨描写众位大臣对变法的态度,为公孙鞅的出场作铺垫;后半部分众位大臣的反对引出商鞅铿锵的答辩,将情节推向高潮。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晁错论

苏轼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10. 下列对文中划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B. 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C. 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D. 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期月”,一年或一月,文中指相对较短的一段时间。期,原指服丧一年,李密《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就是这个意思。

B. “山东”, 指崤山以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文中沿用了这一说法。

C. “七国”,是指西汉封国。西汉初年封国与郡县制共存,国与郡在地方行政级别上大致相等,其主要行政官员并称“郡国守相”。

D. “天子”,文中指汉景帝刘启,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汉文帝刘恒的儿子,西汉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间(汉景帝前元三年),因晁错的“削藩”政策而引发“七国之乱”。

12. 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在这篇史论中,对晁错“削藩”的改革措施基本还是采取赞成的态度的,对晁错的出发点是忠于君国的观点也是基本认可的。

B. 苏轼在这篇史论中的主要观点,不是对晁错的失败表示可惜,而是指出晁错自己缺乏坚强的意志和临危不惧的精神,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C. 晁错提议“削藩”的本质是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但是汉景帝并不能体察晁错的忠心和用意,以致在七国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时,杀晁错来说服他们退兵。

D. 苏轼这篇史论的时代背景是:北宋中期,天下治平已久,文恬武嬉,却积贫积弱,隐藏忧患。作者论史,是希望在有所作为铲除积弊的同时,也能借鉴历史教训以成就大事。

13. 把文中划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

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⑵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

14. 文中总结晁错被杀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这样的结局?3分)

【答案】

10. C    11. D    12. C

13. 1)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杀身之祸而痛心,却不明白其中部分原因却是晁错自己造成的。(2)按情理来说,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

14. 原因是引发七国叛乱给皇帝造成压力和受到政敌(袁盎)中伤。作者认为晁错如果勇于承担责任,主动带兵平叛,是有成功的可能的。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结合“自将”“至危”“居守”“至安”分析,为两个句子,而且应该句式内容对称的,“至危”“至安”后面需要断开,排除A项、D项。

“己”作为“难首”“择”的主语,“择”前面需要断开;“以其至危”中的“其”为代词,指天子,“以”前面可以不断开,排除B项。

句意:拿亲自带兵平定叛乱的极其危险,与留守京城的极其安全相比,自己是个引发祸乱的主谋,选择最安全的事情去做,却把最危险的事情留给皇帝去做,这就是让忠臣义士们愤怒不平的原因啊。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识记古文化常识的能力。

D项,“西汉第三位皇帝”错误。应该是第六位。汉景帝刘启(前188年-前14139日),徐州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人。西汉第六位皇帝(前157—前141年在位),汉文帝刘恒嫡长子,母为孝文窦皇后窦氏(即窦太后)。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项,“汉景帝并不能体察晁错的忠心和用意”错误。结合“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分析,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室,建议景帝削弱山东诸侯各国的实力。于是山东诸侯各国共同起兵,借着杀晁错的名义。可是景帝没有洞察到他们的用心,就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文中的“不以察”是指不察七国动机,不是“不能体察晁错的忠心和用意”。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1“悲”,以……为悲,为……悲痛;“以”,介词,因为;“受”,遭受;“取”,此处意译为造成。(2“以”,按照;“固”,本来;“重违”,难违,反对;“议”,建议。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结合“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等分析,原因是引发七国叛乱给皇帝造成压力和受到政敌(袁盎)中伤。

结合“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分析,假若吴、楚等七国叛乱时,晁错豁出性命承担这一危险的平叛重担,夜以继日像淬火磨刀似的训练军队,向东边严阵以待,让自己的君主不至于受到烦忧,那么皇帝就会充分依靠他而不觉得七国叛乱有什么可怕。作者认为晁错如果勇于承担责任,主动带兵平叛,是有成功的可能的。

参考译文:

天下的祸患,最不能挽回的,莫过于表面上社会安定没有祸乱,而实际上却存在着不安定因素。消极地看着祸乱发生却不去想方设法对付,那么恐怕祸乱就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起来坚决地制止它,又担心天下人已经习惯于这种安定的表象却不相信我。只有那些仁人君子、豪杰人物,才能够挺身而出为国家安定而冒天下之大不韪,以求得成就伟大的功业。这本来就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企图追求名利的人所能做到的。国家安定平静,无缘无故地触发巨大的祸患的导火线。我触发了它,我又能制止它,然后才能有力地说服天下人。祸乱发生却想躲躲闪闪地避开它,让别人去承担平定它的责任,那么天下人的责难,必定要集中到我的身上。

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室,建议景帝削弱山东诸侯各国的实力。于是山东诸侯各国共同起兵,借着杀晁错的名义。可是景帝没有洞察到他们的用心,就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杀身之祸而痛心,却不明白其中部分原因却是晁错自己造成的。

自古以来凡是做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从前大禹治水,凿开龙门,疏通黄河,使洪水东流入海。当他的整个工程尚未最后完成时,可能也时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发生,只是他事先就预料到会这样,祸患发生时就不惊慌失措而能从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够最终取得成功。

七国那样强大,却突然想削弱它,他们起来叛乱难道值得奇怪吗?晁错不在这个时候豁出自己的性命,为天下人承受抵挡大难从而控制吴、楚等国的命运,却居然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让景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再说那挑起七国之乱的是谁呢?自己想赢得那个美名,又怎么能躲避这场患难呢?拿亲自带兵平定叛乱的极其危险,与留守京城的极其安全相比,自己是个引发祸乱的主谋,选择最安全的事情去做,却把最危险的事情留给皇帝去做,这就是让忠臣义士们愤怒不平的原因啊。在这个时候,即使没有袁盎,晁错也不可能免于杀身之祸。为什么呢?自己想要留守京城,却叫皇帝御驾亲征,按情理来说,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这样正好给袁盎以进谗言的机会,使他的目的能够得逞。假若吴、楚等七国叛乱时,晁错豁出性命承担这一危险的平叛重担,夜以继日像淬火磨刀似的训练军队,向东边严阵以待,让自己的君主不至于受到烦忧,那么皇帝就会充分依靠他而不觉得七国叛乱有什么可怕。纵使有一百个袁盎,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

唉!世上的君子如果想要建立伟大的功业,那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假如晁错自己亲自带兵去讨伐吴、楚等七国,不一定就不会成功。只因他一心想保全自身,而惹得皇帝不高兴,奸臣正好趁此钻了空子。晁错企图保全自己的性命,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题王右丞山水障二首(其一)

张祜

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

日月中堂见,江湖满座看。

夜凝岚气湿,秋浸壁光寒。

料得昔人意,平生诗思残。

[]王右丞:王维。障:屏障,此处指屏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议论,借题画以寓志,用王维的山水画寄托自己的志趣。

B.颔联写画中主要元素日月”“江湖,观者坐于厅堂之上便可感受自然之美。

C.颈联描绘夜晚雾气凝成露珠,润湿了整个房间,一泓秋水倒映在寒冷的墙壁上。

D.尾联昔人意指王维的心境,诗思残意为虽懂画家心境,却难以用诗句表达。

16.诗人是如何表现王维画作之高妙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15C

16伏笔和铺垫:以咫尺匠心难为后文写画作高超做铺垫。

侧面描写:颔联通过观者的感受表现画作之高妙。

联想与想象,化静为动:颈联是虚写,是诗人的想象之景,赋予静态画面以动态美感,以此说明画作境界之高妙。

反衬:尾联以诗思残反衬画作技艺高超,难以用言语表达。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诗内容的能力。

C.诗歌颈联是虚写,化静为动,是诗人的想象之景。重在表现王维绘画造诣之高,诗人夜观屏障,看到画中仿佛凝结雾气,瞬间秋意弥漫。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诗是一首题画诗,诗歌借对王维画的观感,通过侧面描写、铺垫、化静为动、联想想象以及衬托等手法,表达了对王维绘画技艺之高、境界之深的赞美。

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是说把自然之妙付诸于笔端文字容易,但是在咫尺大小的画作之中确实非常难。首联起笔,交代了文写容易,绘画难,为后文表现山水障画的精妙做了铺垫,埋下伏笔;

日月中堂见,江湖满座看是说画中有日、月、山、水。咫尺之间表现如此多,如此宏达的景象,而且通过画作,即是观者坐于厅堂之上也可感受到自然之美。极言画作之惟妙惟肖,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景物特色,而是通过观者的感受,从侧面表现王维绘画技术之高妙;

夜凝岚气湿,秋浸壁光寒是说,诗人夜观屏障,看到画中仿佛凝结雾气,瞬间秋意弥漫。本联是虚写,是诗人的想象之景,化静为动,把静态的画面以动态来呈现。同时让诗人产生浓浓的秋意,可见王维绘画境界之高妙;

料得昔人意,平生诗思残意思是诗人虽然懂得画家的心境,但是却无法用诗句表达出来,这正好与首联中精华在笔端形成一层对照,以诗思残反衬出王维画作之高妙。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老子》中也有类似的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名言都启发我们做事要从点滴做起。

3)古代诗人常用“鹏”这一意象展现阔大的人生境界或远大的理想追求。请写出体现以上含义并含有“鹏”这一意象的两句诗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3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鹏之徙于南冥也   水击三千里/鹏之背 不知其几千里也/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弘毅、道、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不,我是谁?”“我从哪里来?”通过古老的基因片段,付巧妹和她的团队探究人类的起源与演化,揭开了一个又一个谜团,她也在___①___的奋斗坚守中成长为该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数万年前的尘土与灰烬中,搜集人类祖先残存于世的基因片段,进行重绘、破译,理解他们的饮食习惯、日常生活和迁徙之路。这听上去是一件颇为浪漫的事,实则是极为困难的工作。付巧妹在古人类基因的密码之海中徜徉了10余年,破译了东亚最古老的现代人基因组,提供了东亚尤其是中国古代人类遗传、演化、适应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为中华民族的形成演化及中华文明的探根溯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佐证。

创新的过程往往漫长而艰辛,不仅需要攻坚克难的勇气,还要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在德国深造时,没有古基因领域基础的付巧妹,通过看文献补课,以___②___打动了国际古基因领域的资深教授。从博士三年“几无成果”到领衔的研究入选《自然》杂志“2014年度十大科学事件”,她从不止步,正是因为她能够俯下身子,能够耐住性子,能够“甘坐冷板凳”___③___,付巧妹带领团队才将我国的古遗传学研究推进世界前列,才为我国该领域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作出这样卓越的贡献。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修改后将修改好的句子写下来。4分)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

【答案】

18. ①矢志不渝/坚持不懈    ②勤奋好学/孜孜不倦    ③静心笃志/沉潜专注

19. 从数万年前的尘土与灰烬中,搜集人类祖先残存于世的基因片段,进行破译、重绘,了解他们的饮食习惯、日常生活和迁徙之路。

20. ①排比,由“能够”一词引出三个内容相关,结构相近的句子构成。

②通过排比从不同方面写出了付巧妹取得重大研究成果的原因,展现她谦虚扎实、有钻研的毅力,耐得住失败和寂寞这些科研者身上的美好品格,同时增强了表达气势。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由“奋斗坚守”可知应该强调付巧妹和她的团队探究人类的起源与演化的不变态度,填“矢志不渝”“坚韧不拔”或“坚持不懈”,表示永远不变心。

第二空,由“潜心钻研的精神”可知“打动了国际古基因领域的资深教授”的是“勤奋好学”“孜孜不倦”的人格魅力,意思是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第三空,由“俯下身子,能够耐住性子,能够'甘坐冷板凳’”可知付巧妹带领团队将我国的古遗传学研究推进世界前列靠的是“静心笃志/沉潜专注”的意志品质,指全神贯注、淡泊明志、不改初心。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数万年前的尘土与灰烬中,搜集……进行重绘、破译……理解……”,残缺与“中”搭配的介词,可以在句首添加介词“从”或“在”;

“破译、重绘”语序不当,先“重绘”;

“理解他们的饮食习惯、日常生活和迁徙之路”动宾搭配不当,将“理解”改为“了解”或者改为“熟悉他们的饮食习惯、日常生活,认识迁徙之路”。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

“能够俯下身子,能够耐住性子,能够'甘坐冷板凳’”中“能够”间隔反复,强调突出“她从不止步”“带领团队才将我国的古遗传学研究推进世界前列,才为我国该领域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作出这样卓越的贡献”;

三个分句均有“能够”引出,呈现动宾结构,句式整齐一致,气势酣畅,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科研态度——攻坚克难勇气和潜心钻研的精神。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

中暑的“终极”就是热射病。它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出现异常导致的疾病。  ①     。生鸡蛋是一个液态的状态,在给鸡蛋不断地加温后,它的蛋清和蛋白就变成了固态,这个过程称蛋白质变性。人体内包括大脑、心脏、肝脏、肾脏等等,所有的组织、脏器、各种酶都是由蛋白质参与组成的。而当人体的温度异常增高的时候,这些脏器内的蛋白质就会像开水煮鸡蛋一样发生变性,(       ),体内的脏器也就不能执行正常生理功能。所以,热射病会导致体内多个脏器功能受损和衰竭。加之   ②   ,丢水的同时丢失大量盐分,这个时候身体极度脱水,也会加速脏器的衰竭,因此一旦发展到这个阶段,死亡率是极高的。

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下,如蒸桑拿、泡温泉,这里的温度都在40℃左右,在这种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如果蒸泡时间过长,不及时补水,   ③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旦变性之后,这些蛋白质就失去了原有的生理功能

B. 万一变性之后,这些蛋白质就失去了原有的生理功能

C. 一旦变性之后,蛋白质就失去了原有的这些生理功能

D. 万一变性之后,蛋白质就失去了原有的这些生理功能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案】

21. A

22. ①就拿煮鸡蛋打个比方  ②夏天大量出汗  ③也会有热射病的情况发生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分析所填句子,“变性”是“蛋白质就失去了原有的生理功能”的条件,两句应是一种条件关系,应选用“一旦……就……”这一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万一”表示可能性极小的假设。“脏器内的蛋白质”变性并不是可能性极小的情况,只要温度湿度达到就会发生,因此“万一”使用是错误的。据此排除BD

再比较AC“这些”强调的应是“蛋白质”,而不是“生理功能”,应放在“蛋白质”之前,据此排除C

故选A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本空前阐述了“热射病”的概念,后文是举例给生鸡蛋不断地加温蛋白质会变性,以此说明人体器官遇热与之类似,所以此空应是对“热射病”这一概念举煮鸡蛋这一例子来让人明晰。据此可写“就拿煮鸡蛋打个比方”。

第二空,此处说“加之……”,说明是另一种情况的发生。结合后文“丢水的同时丢失大量盐分,这个时候身体极度脱水”可知,丢水是指人体因大量出汗导致缺水,据此可写“夏天大量出汗 ”。

第三空,前文说“在这种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如果蒸泡时间过长,不及时补水”,此空应是陈述这样会出现的后果。结合文段中心话题“热射病”以及前文谈到的“丢水的同时丢失大量盐分,这个时候身体极度脱水,也会加速脏器的衰竭,因此一旦发展到这个阶段,死亡率是极高的”可知,此空造成的结果应是造成热射病发生。据此可写“也会有热射病的情况发生”。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世间万物,生长最美。有人说,生长是滋出嫩芽,抽出枝条,努力朝向阳光的“向上”蓬勃,也有人说,生长是毛竹四年深钻地底、胡杨立身沙漠的向下“扎根”;还有人说,唯有向下扎根,才能汲取向上生长的力量,没有“向下”的扎根,就没有“向上”的蓬勃。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关于万物生长的相关论述。

材料分别论述对生长的看法,有人认为人生应努力“向上”,向阳生长,从这个点可以思考,人生也是如此,要努力向上,仰望星空,确立远大目标。有人认为生长是向下“扎根”,深钻地底。由此可思考,人生应当要沉潜、修行、丰富自身,充实增强自己的能力。还有人是把向下扎根和向上生长结合起来,认为向下生长是为向上生长积蓄能量,打好基础,两者是不可分离的。由这个点可以思考,向下生长和向上生长二者不可偏废,对立统一的。向下生长,是在为向上生长汲取力量,向上生长,则是为向下生长指明生长的目标和方向。在立意时,既可以选择其中一点进行论述,“奋力向上,向阳生长”或“向下扎根,汲取力量”进行写作。还可以综合二中立意,既需要扎根厚土,也需要向阳向上。

行文构思上,可以概述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人生,既需要扎根厚土,也需要向阳向上。接下来先论述扎根厚土,汲取向上生长的力量,沉潜下来,积蓄力量。再论述在打好基础前提下,应当向上向阳,要有远大而明确的目标,为沉潜修行指明方向。最后联系当下,明确当代青年在时代大潮中既应当奋力向上生长,又应当努力向下积聚力量。

立意:

1.奋力向上,向阳生长。

2.厚植深土,积蓄力量。

3.在向下沉潜,在向上中奋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