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录|百度云的2023,李彦宏画了个框

 TechForWhat 2023-01-10 发布于河北

作者 | 由仪

愈是宏观环境遭遇挑战的情况下,愈考验企业操盘人对业务的调整能力,云计算这类投入大、见效慢的规模型业务尤其如此,云计算大厂们在2023年格外重视降本增效。

前有马化腾支持腾讯云做自研产品被集成,后有张勇兼管阿里云主抓商业、京东云组织和人事大变动等,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近日也对内召开了一场会议,根据TechForWhat获得的一份实录内容,虽然很多内容看似没有直接点名百度云,但其实句句离不开百度云的大方向。

“自研产品收入只占20%多,和贸易公司没区别”

Robin:在践行“降本增效”理念的过程中,我说一说我碰到的一些问题,以及一些自己没有想到的情况。

我在10月份总监会上也讲过,很多人对商业的本质理解是不深的。由于我们很多新业务都在亏钱,所以时间长了以后,大家觉得亏钱是理所应当的,不会去想这个业务是再过三年能赚钱、还是再过五年能赚钱、还是再过一百年也不会赚钱。

这些新业务在设置OKR的时候,最长的维度就是年度,年度OKR里写收入的增长目标是多少。可是这个收入是怎么来的,质量怎么样?这个问题,不要说普通的员工,即使是很高级别的管理者思考得也不多。

我们的一个明星业务、一个高增长业务,仔细一看,自研产品只占收入的20%多,70%多的东西都是转售。那你跟贸易公司有什么区别呢?

贸易也是从这儿买回来,从那儿卖出去。我们那么多人在做研发,一万多的工程师,研发投入占收入的20%多,跟我们业绩实际获得的效果却有这么大的反差,这个问题有多少人意识到了?有多少人意识到了其实这个收入质量不高?

TechForWhat认为,李彦宏所说的这个明星高增长业务就是百度云,其也被视为百度营收的第二曲线。

根据最新的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百度智能云实现营收45亿元,同比增长24%。增速乍看起来不高,但是和其他互联网云服务商对比,已经算是相对较高的数字。在不同厂商的财报中,阿里云总收入同比增长4%,腾讯企业服务收入同比略有减少。

另一方面,百度云的规模不及腾讯云和阿里云,目前其收入只相当于2019年第三季度的腾讯云(47亿元),2018年第二季度的阿里云(46亿元),这也与百度云一直以来的策略有关,并没有追求规模增长。

李彦宏更看重其他指标。

“如果不看收入,应该看什么?”

Robin:如果不看收入,应该看什么?上次总监会我讲过,比收入更加有质量的东西,实际上是gross profit,不是毛利率,是毛利。

公司在大概二十年前,就有gross profit的概念。我们早年做搜索业务,有一部分收入来自联盟,联盟的流量其实是买来的,挣的钱要和这些流量的伙伴来进行分成。所以不管是对整个公司的考核,还是对相应业务负责人的考核,我在说收入的时候,都叫做revenue net of TAC(Traffic Acquisition Cost,流量获取成本)。因为你加上买量的成本算出来的收入,不能说明什么。把买流量的成本减去之后的收入,才更说明我们这个搜索业务的本质。

但是到后来做各种各样新业务的时候,大家慢慢忘了:为什么我要做这个新业务,为什么我一年要亏10亿、50亿去做这个东西。

gross profit是一个质量高的信息,比它质量更高的是operating profit,也就是你的运营利润是多少。你虽然有gross profit,但是把你的研发和各种费用一减掉,可能还是亏的。

短期说“亏是因为高速成长”是行的,但是长期来讲是不行的,从运营水平上也要能够有profit,这才是一个好的业务。这些标准,我们早期的搜索业务都是满足的。正是由于它太满足,以至于我们每一级的员工、每一级的管理者早就忘了这件事情。

Robin:要看到这背后为什么亏还能被估值——因为相信你有一天会赚。这些业务即便是在亏的时候,gross profit也是很高的,之所以会亏,是因为花了好多钱去做广告、做研发,也就是业务的nature其实是非常高毛利的。

比如像淘宝,不算净利,就看收入,它绝大多数的收入能够转化成它的毛利。由于大多数的互联网业务都是这种业务,所以我们早就忘了收入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为什么要关注 gross profit、为什么要转成gross profit。

其实operating profit也不是最后一步,最后一步是cash flow。即使账面上有这么多收入,但实际上那些钱没收回来,都是客户欠你的钱,过两天客户倒闭了或者赖账,那还是不行。很多to B公司不是没有profit,也不是没有operating profit,而是没有cash flow,没有现金流,最后资金断裂死掉了,这样的公司有很多。

今年ACG、IDG的员工,其实是可以看到业务的负责人实际上是被要求了毛利的提升的。

谈到毛利和运营利润,李彦宏显然是加强了云业务在此方面的考核,不仅直接要求业务负责人提高毛利率,而且不厌其烦的反复叮嘱,就连李彦宏都直接说,“我在会议室里,不知道对同一批人说过了多少遍,我说明年我不看收入了,就看毛利,但下次开会,他们又照样跟我说我们的收入是这样,别人的收入是那样,我们对比下来是怎样。”

从行业维度观测,百度云强调毛利的做法,为其赢得了重要的喘息机会,近两年云行业大规模亏损,导致原有的惯性增长不能持续,百度云几乎是受影响最小的厂商。

不过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用亏损换规模与用战略收缩换毛利,就是百度云的两面,如前所述,百度云的规模化实际上受到一定限制,目前来看,几乎很难在规模上赶上排名更靠前的云厂商,所以百度云的市场策略有所不同。

对于百度云,李彦宏希望在平台化的横向扩展和端到端优化的纵向整合中,找到一个平衡。

“规模足够大,'端到端’的效率才最高”

Robin:我们要搞清楚,一定要有足够的规模,“端到端”才是效率最高的。如果你这个业务很小,其实不一定要做“端到端”,效率也不一定是最高的。

不管是针对MEG、ACG还是IDG的业务,大家在思考“端到端”的时候,一定要想:我能不能把规模做得足够大?在规模足够大的情况下,我们把芯片层、框架层、模型层和应用层串联起来之后,有意为这个东西做优化,最终达成效率的提升。如果我能够给每个客户节约50万,但需要的研发投入是5000万。这就意味着,如果客户数目小于100个,就不划算了,还不如不做这种“端到端”的优化。

Robin:我以前也在不断地讲“创新的本质是提升效率”,如果你做的这个创新使得效率提升了,这才是好的创新。如果你做的事情让效率下降了,那就不叫创新,或者说不是好的创新。所以当大家把自己的具体业务和“端到端”结合起来看的时候,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终还是落在“创新的本质是效率提升”上,看是不是真的提升了效率。

对于很多其他公司来说,做平台是没错的,甚至对于百度某些业务来说,做平台也没错。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做“端到端”不是最高效的做法。

如果你做了这个判断,就想做个平台,认为做平台效率更高,能够为公司赚更多的钱,那也没问题。只是当我去分析我们最主要的几个业务,比如ACG云业务,从规模上讲,我们既不是NO.1,也不是NO.2。

而NO.1的理念就是做平台,搭一个台子,让所有人来这儿唱戏就好了。如果我们也同样说:我就搭个台子,你们都来这儿唱戏。那人家凭什么都到你这儿来唱戏?但是我们可以做“端到端”优化——假如你做的是生物计算,你可以跟客户说来我们这儿得到的服务一定是最高效的、质量最好的、反应最快的;假如你是做自动驾驶的,你可以跟客户说把云放到我这儿,我这儿高精地图、仿真服务、昆仑芯片什么都有,你就应该来我这儿。

从李彦宏的话语中不难看出,在百度云规模小于其他头部云厂商的前提下,百度云并不想单纯继续做规模,然后利用平台的高效率吸引客户。这也不符合百度和李彦宏的技术范。

百度云希望的是,在如今的规模下做端到端,这也意味着百度云不会主动为了扩张而扩张,而是在端到端的过程中,自然扩大其规模。如此一来,百度云的增长更取决于其端到端的落地效果。

如何理解端到端?以百度云最近发布的AI大底座为例,它涵盖了百度昆仑芯,飞桨AI框架以及文心大模型等核心能力以及百舸平台,AI中台等平台方案,将百度的基础架构IaaS与应用平台PaaS能力结合,来给客户做端到端优化。

在面向实际业务场景时,AI应用的每一层能力都会得到很多的真实业务反馈,例如,应用落地过程中的模型效果问题,将驱动迭代新的模型结构,新的模型结构又需要新的框架能力支撑;而新的框架能力对于底层芯片算力又会提出新的要求。百度云利用自己不同层级能力,进行纵向深度整合优化,是为端到端。

百度云的云是为AI服务的,AI产业化和产业AI化的发展速度,决定了百度云的增长,在现阶段来看,百度云只有进入产业更深,才能做到更大规模。

目前观其策略,优点是稳健性强,劣势是增长不会太快,无论产业环境好坏,百度云都不会成为受益最大或者受拖累最大的厂商。过往成绩也证明了这一点,在云计算行业条件好的时候,百度云的增速跑输大盘,在云计算行业条件差的时候,百度云增速跑赢大盘。

百度云的2023年,李彦宏画了个框。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