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世俊丨留得枯荷听书声,我在冬日里捕捉大自然凄美的坚守

 与春天同行 2023-01-10 发布于青海

无论是画残荷,还是拍残荷,抑或是写残荷,当你在残荷前思忖如缕,是否洞彻了一份不求自得的禅意——原来世间太多的灵魂竟然如此的相似?

文章图片1

留得残荷听书声。图/朱世俊

文章图片2

残荷晕睌霞。图/朱世俊

文章图片3

永不褪色的根基。图/朱世俊

半夏后,一枝枝,一朵朵枯谢的残荷静立水中,随意勾画出不同的几何形体。简单的美,一次次,年复一年地触动着我的心弦。在那枯零的枝叶在某个角度里,静静地存在;那傲人的风骨依然如画如歌;那是一种美的诉说,就像我的心灵,回归了纯粹之后,便踏实了,升华了,明白了。若不是深情地理解人生的兰章,怎会被一朵朵凋谢的枝荷震撼了灵魂?应该说,它内在的美,往往和时间的老去无关。

文章图片4

如画如歌。图/朱世俊

文章图片5

残缺的韵意。图/朱世俊

文章图片6

春来再绽放。图/朱世俊

文章图片7

落幕的舞者。图/朱世俊

文章图片8

清美的傲骨。图/朱世俊

残荷,教会我对于一种美的审视,不再局限于视觉的冲撞,而在意内在的涵义。当生命不再拥有耀眼的外表时。它却在静水里将心打坐成禅,在静水里蕴藏着一种宁折不弯,淡定不惊的神韵和气场。亭亭玉立的荷,经过沧桑的洗涤,化作了一本深邃的书卷,等待有缘人来将“禅—荷—影”的意境相融相衬,通过眼视、耳听、指触、鼻闻、口颂,“五感”入心,深深理解“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与“妙悟自然、感悟艺术、神悟人生”。

文章图片9

枯荣犹存。图/朱世俊

文章图片10

没有语言的影子。图/朱世俊

文章图片11

重生的活力。图/朱世俊

文章图片12

心静如禅。图/朱世俊

唐代诗人李商隐诗《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曰:“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是一首凄美的诗,清爽竹水,遥远思念,晚霜阴霾,枯荷秋雨。“留得枯荷听雨声”这句写得最精彩,最绝妙!以一种不让人怜悯,却让人心生敬意的境界涌现在我眼前,每每与残荷不期而遇,没有哪一种植物像荷一样,伴随着死亡的韵味,枯瘦清冷。我试着创作了《留得枯荷听书声》这组摄影作品,志为:“留得枯荷听书声”为颂!为伴!

文章图片13

荣枯不惊。图/朱世俊

文章图片14

藏巧于拙。图/朱世俊

文章图片15

抱残守真。图/朱世俊

文章图片16

留得残荷听书声。图/朱世俊

【作者简介】

朱世俊,网名“眼镜大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仼中央电视台七频道湖南记者站站长、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湖南工作站站长,第三、第四届中国摄影函授学院湖南分院副院长兼教务主任,省高级摄影师考评师,湖南省摄影家协会理事,湖南省新闻摄影学会理事,湖南省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编辑提示】

本文并收录至《摄影人心中的光影视界》专题。《摄影人心中的光影视界》由知名摄影专家朱世俊组织推荐,网络媒体人贺姜华策划编辑,红网论坛全程媒体支持,旨在全面系统地讲述湖南摄影家与摄影团体的摄影作品与理念、人物与故事,是学习摄影技能、提高审美能力、开拓创作视野的攻略与宝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