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清《也谈诗歌语言形象的暗示性》、朱光潜《谈美书简 ·创造与情感》

 阅读美丽星空 2023-01-10 发布于山东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主要体现在其形象的符号意义上。但是,对于诗歌语言只是单纯 地理解其符号意义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发挥想象进行联想。联想在其中起 着统摄的作用。

暗示性语言的主要功能特征就在于联想。朱光潜说:“语言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  的意义”,而“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种种关系”。如果要很好地理 解一首诗歌,就必须透过表面的文字,揣摩其背后的“种种关系”,然后筛选、整合各种有用信息,再进行合理想象,最后做出价值判断,这个过程就是联想。联想的过程一 般是从具象信息到抽象信息,从表层含义到深层含义。例如一提到“木叶”我们就会想 到秋意想到萧瑟苍凉的气氛。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它给我们的直 观感受是落叶纷飞,秋意正浓,从诗句中我们看到波浪涌起的洞庭湖面秋风飒飒,落叶  飘荡, 一派萧瑟的景象,这正是语言的符号意义使然。而此情此景“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读者的思维一下子便从木叶的清秋气息跳跃到离人的  愁情别绪,由具象信息到抽象信息,由感觉到感知,我们体会到了世事无常,人生不易, 这就是联想的作用。

由此可知,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写景抒情诗,如果剥离掉联想的意义,都将无法 进行赏析。如李白《蜀道难》中“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只见蜀道悲鸟哀 号,古木参天,雄飞雌从,林间盘桓,这是诗句所呈现的画面。但我们如果仅仅停留在诗句所呈现的画面上,那么就很难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图。再结合下句“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几句诗歌描写了一派苍凉景象,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这里人迹罕至、 极尽荒僻。此处写景目的在于渲染蜀道之艰之险,友人入如此艰险之地,实在让诗人担  忧不已。读了这几句,我们仿佛听到诗人对坎坷人生的深切感叹,感受到他对前途命运  的无尽担忧,体会到他对国势民生的倾心关切。如果不去想象,不去联想,我们会诧异  于此处为何进行这样的景物描写。其实欣赏这几句诗歌,我们只抓住“悲鸟”“古木”“子  规”“空山”等意象展开联想,就不难理解诗句的意境及其表达意图。王国维的“一切  景语皆情语”,大概也正是基于联想的功能才有此说吧。

“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  义。”所以在诗歌语言形象中,如果抛却联想的内核,诗歌的意蕴美将会荡然无存,因 此我们可以说联想是暗示作用的内驱力。

(摘编自李清《也谈诗歌语言形象的暗示性》)

材料二;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杨柳本来可以引起无数的联想,桓温因杨柳而想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萧道成因杨柳而想起“此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韩君平因杨柳而想起“昔日青青   今在否”的章台倡女……何以这首诗的主人独懊悔当初劝丈夫出去谋官呢?因为“夫婿” 的意象对于“春日凝妆上翠楼”的闺中少妇是一种受情感综和的意象,而杨柳的浓绿又最易惹起春意,所以经它一触动,“夫婿”的意象就立刻浮上她的心头了。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意象就是换一种境界。所以诗是做不尽的。有人说,风花雪月等等都已被前人说滥了,所有的诗都被前人做尽了,诗是没有未来的了。这般人不但不知诗为何物,也不知生命为何物。说诗已经做穷了,倒不如说生命已到了末日。

文艺作品都必具有完整性,它是旧经验的新综合,它的精彩就全在这综合上面见出。在未综合之前,意象是散漫零乱的;在既综合之后,意象是谐和整一的。这种综合的原 动力就是情感。凡是欣赏或创造文艺作品,都要先注意到总印象,不可离开总印象而细 论枝节。比如古诗《采莲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北”,单看起来,每句都无特色,合看起来,全篇  却是一幅极幽美的意境。不仅汉魏古诗是如此,晋以后的作品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是要在总印象上玩味, 决不能字斟句酌。晋以后的诗和晋以后的词大半都是细节胜于总印象,聪明气和斧凿痕迹都露在外面,这的确是艺术的衰落现象。

情感是综合的要素,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协调,便可形成完整的 有机体。比如李太白的《长相思》收尾两句“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钱起的《湘灵鼓瑟》收尾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温飞卿的《菩萨蛮》上阕“水晶帘里  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我们仔细玩味这些诗词时,并不觉得人事之中猛然插入物景为不伦不类,反而觉得它们天生成的联络在一起,互相烘托,益见其美。这就由于它们在情感上是谐和的。单拿“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诗来说,曲终人杳虽然与江上峰青绝不相干,但是这两个意象都可以传出一种凄清冷静的情感,所以它们可以调和。如果只说“曲终人不见”,或是只说“江上数峰青”,意 味便索然了。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见出创造是平常意象的不平常的综合,诗要论总印 象,以及情感使意象协调统一种种道理了。

因为有情感的综合,原来似散漫的意象可以变成不散漫,原来似重复的意象也可以  变成不重复。《诗经》里面的诗大半每篇都有数章,而数章所说的话往往无大差别。例  如《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三章诗每章都只更换两三个字,只有“苗”、“穗”、“实”三字指示时间的变迁,其余“醉”、“噎”两字只是为压韵而更换的,在意义上并不十分必要。三章合在一块不过是说:“我  一年四季心里都在忧愁。”诗人何必说一遍又说一遍呢?因为情感原是往复低徊、缠绵不尽的。这三章诗在意义上确似重复而在情感上则不重复。

总之,艺术的任务是在创造意象,但是这种意象必定是受情感综和的。情感或出于 己,或出于人。情感最易感通,所以“诗可以群”。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创造与情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

A.  中国古典写景抒情诗,如果剥离掉联想的意义,都将无法进行赏析。

B. 正是基于联想的功能,王国维才提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

C. 杨柳这个意象之所以引起了不同联想,是因为每个诗人的情感是不一样的。

D.  文艺作品一定具有完整性,它的意象被情感综合后,由散漫零乱变得谐和统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

A.  材料一列举“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为了论证诗歌语言的符号意义具 有暗示性。

B. 材料一采用引用论证,引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增强文章说服力,同时使 文章语言更加典雅有文采。

C. 材料二中作者反对“所有的诗都被前人做尽了,诗是没有未来的了”的观点,因 为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

D.  材料二列举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为了论证晋以后的作品大半都是细节胜 于总印象。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的一项是(   ) ( 3 分 )

A.许多古诗名句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 来”,其中的意象都是自然形象,但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

B.  因为情感经历不同,对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读者产生了三种不同解读:对这位悲惨的老人的怜悯;对这幅画面的欣赏;以及对勤劳独立的老人的歌颂。

C.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中人与景因为情感而交融在一起,把旅人听见鸡 声就爬起来,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D.  马致远在途中看到秋天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景物,融合自 己的思念、飘零之感,最终写出《秋思》。

4. 学习《李凭箜篌引》时, 一位同学提出, “吴丝蜀桐张高秋”中“张”字意为“弹 奏”,但换成“吴丝蜀桐弹高秋”又总觉得不好,不明白为什么。请据材料一给这位同学解决疑惑。 (4分)

5. 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但材料二给了我们一把解诗钥匙。请据 材料二分析李商隐《锦瑟》中间两联。( 4 分 )

【答案】1. B “正是基于联想的功能,王国维才提出……”错误,原文材料一第三段倒数第二行,原文“大概也正是基于联想的功能才有此说…”,由可能变必然。 

  2. C A.“是为了论证诗歌语言的符号意义具有暗示性”错误,张冠李戴,这一段中心论点是第一句,列举“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为了向我们说明“联想的过程”。

B.“引用论证”错误,“如李白《蜀道难》中……”不是引用论证,这是举例论证。D.“是为了论证晋以后的作品大半都是细节胜于总印象”错误,张冠李戴。原文材料二第二段,“不仅汉魏古诗是如此,晋以后的作品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也是要在总印象上玩味,决不能字斟句酌”,是为了论证“凡是欣赏或创造文艺作品,都要先注意到总印象,不可离开总印象而细论枝节”。   

3. B   B.是读者的情感,而材料二的论点,从标题以及结尾可见是“情感对于诗歌创造过程的作用”,是从创作者角度而言的。其它三项都是创作的角度谈情感的作用。 

4. ①材料一提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联想在其中起着统摄作用。②“张”这里虽和“弹”同意,但它“拉开、张开”的本义会让我们联想到随着琴弦的拉开,清越的箜篌之声如同张开翅膀飞扬而出,飞上高高的天空,让天上的云朵也颓然凝定不动,联想到“响遏行云”的典故,联想到“惊天动地”的美妙音乐。它与下文的“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恰好相应,意蕴丰富。而“弹”不会形成如此丰富的联想。    

解析:根据“对于诗歌语言只是单纯地理解其符号意义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发挥想象进行联想。联想在其中起着统摄的作用”可知,材料一的观点是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联想在其中起着统摄作用。然后结合材料分析,“张”字的本义为“拉开、张开”,“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让人们联想到清越的箜篌之声如同张开翅膀飞扬而出,飞上高高的天空,让天上的云朵也颓然凝定不动,意蕴丰富。“弹”只是意思上符合,不会让人有此丰富的联想,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5. ①文学作品具有完整性,可以通过情感来综合意象,使原来看似散漫无关的意象形成统一整体。《锦瑟》中间两联使用了庄周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的典故,看似散漫凌乱,甚至毫无关联,但因为它们都具有朦胧伤感的情感,可以整合在一起,构成怅然若失的意境,形成了完整的有机体,表现了作者理想破灭、可望不可及的悲慨心情。

【解】根据“文艺作品都必具有完整性,它是旧经验的新综合,它的精彩就全在这综合上面见出。在未综合之前,意象是散漫零乱的;在既综合之后,意象是谐和整一的。这种综合的原动力就是情感”可知,文学作品具有完整性,可以通过情感来综合意象,使原来看 似散漫无关的意象形成统一整体。

《锦瑟》中间两联,共用了四个典故呈现了不同的意境和情绪。庄生梦蝶,是人生的恍惚和迷惘;望帝春心,包含苦苦追寻的执著;沧海鲛泪,具有一种阔大的寂寥;蓝田日暖,传达了温暖而朦胧的欢乐。诗人把四个典故整合在一起,构成怅然若失的意境,形成了完整的有机体,表现了作者理想破灭、可望不可及的悲慨心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