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寻求今日眉县横渠在汉代属于是否属于武功,笔者查阅了《眉县志》《武功县志》,并摘录了以下资料,并稍加整理后提出结论:汉代的武功县不是今天的武功县,汉代的武功县约为今眉县和岐山县渭水以南地区、周至县西部、太白县东部。县城设在今眉县横渠乡古城村!古城村距离今天的横渠镇二里地,距离笔者出生地窦家堡八里地。 武功县是战国时期商鞅助秦孝公(公元前381—前338)变法时设立的,以境内有武功山(今太白山拔仙台西南之高峰)、武功水(今石头河)取名。当时的县境全在渭水南,辖区约为今眉县和岐山县渭水以南地区、周至县西部、太白县东部。县城设在今眉县横渠乡古城村。从秦孝公十二年(前350)至东汉初(25)第一次撤销武功县,历时375年。汉儒子居摄二年(6),将武功县赐给王莽作采邑,改名汉光县,境内有太白、斜水(今石头河),辖区约为今眉县、岐山县渭水南地区及太白县东部,王莽篡位后改为新光县。东汉初县废,武功县(新莽新光县)亦于建武元年(25)撤销,辖地并入美阳县。永平八年(65),于故邰城(今杨凌区杜家坡与扶风县揉谷乡法禧村一带)复设武功县,仍属右扶风。辖区约为今杨凌区、武功县、周至县和扶风县东南部、眉县、岐山县渭水以南东部及太白县东部。唐《元和郡县志》载:“秦孝公作四十一县,邰、武功、美阳各其一也。”《太平寰宇记》载:“武功故城在郿县东四十里凤泉故县北,渭水之南。”后汉省邰城,自渭南移武功县于故邰城,因谓之武功城。西晋时,武功县(魏故县)辖区约为今杨凌区、武功县、周至县西部和扶风县东南部及眉县渭水以南地区。 明·刘绍周《武功邰眉辨》说:眉为武功,地有斜谷水、太白山。武功有太乙山、垂山皆在县东。惟斜谷水出衙岭山,北至眉入渭,有斜水祠。《唐书地理志》及胡氏三省注、温公《通鉴》俱谓眉有东西原,为武侯所据地,则知县东南有太白山,又南为武功山,此山之水则为武功水,经流县境,今失其称名定处耳,故地理家但括全境,以眉即武功,并有其山水云。至汉永平八年,始自渭水南徙武功于故邰城。康太史志武功,谓武功、太白两山、斜谷水属眉。若据今武功县以言邰、眉,并欲求所谓武功、太白山及斜谷水,何从得焉? 则知世以眉为武功者,盖据古地望,而非可概于今也。 要明代的刘绍周那里,注意到了武功县治原在渭水南,眉属其辖。唐代以后武功县治改渭北,即古邰地,眉亦设县。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化,所以武功山、太白山、斜谷水都在眉县境内。而康海在为武功立功时,说武功、太白两山、斜谷水属眉,属于不知道或者不承认“眉为武功”,是据古地望而言。所以刘绍周诘问:假若依据今天武功县境来说邰、眉,而且大小写想找到所谓武功、太白山及斜谷水,你哪里找得到呢? 康海是武功人,为武功立志也是本位至上,也会信口雌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