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视剧《琅琊榜》隐藏的家庭教育案例

 皮皮中尉 2023-01-10 发布于河南

本文导读:

孩子再优秀,成长再顺遂,所谓逆耳忠言和挫折教育还是不能少。


虽然电视剧《琅琊榜》以家国情怀的“赤子之心”贯穿始终,以搅动风云的无双智计掀起收视狂潮,但想必每个观众的着眼点都不尽相同,比如我身为中学生的父亲,就很在意其中隐含的教育因素。虽然《琅琊榜》的故事建构在架空历史的基础上,但故事之所以精彩,更在于遵循了历史规律和人情世故,所以被挖掘出的家庭教育案例也同样具备借鉴价值。


总体而言,《琅琊榜》故事中有关家庭教育的例子可以大致分为四种类别,一种是值得我们提倡的,也就是长辈注重家学传承言传身教,晚辈虚心向学青出于蓝;其余三种则都属于反面教材,典型的家庭教育悲剧,需要时时警醒。

提到好的,大家公认的当属言豫津和萧景睿这两位世家公子。言豫津身为当朝国舅的独生子,表面上衣着华贵风趣诙谐,骨子里却继承了家族深厚的家学传统,内藏机锋见识卓绝,所以既能在风起云涌的京城乱局中独善其身,也能慧眼识珠敏锐捕捉政局变化的迹象,方保住家族地位不倒。

相比之下萧景睿更是难能可贵。虽然养父宁国侯谢玉是个城府很深的弄臣,但他却得益于生父南楚晟王和母亲莅阳长公主的宽厚文雅基因,更受益于另一位养父卓鼎风的武学传承,在长期严格的教育成长环境中养成了温厚大度的胸怀和嫉恶如仇的品格,最终成为出污泥而不染、志存高远的青年俊才。

从言豫津和萧景睿两人的成长轨迹中,我们不难看出家庭教育成功的普遍真理,那就是父母乃至家庭长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言传身教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过时,毕竟父母和家庭氛围永远都是助力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比辅导班、学校的教育功效都要持久、有效。

简略说完正面积极的家庭教育范例,接下来的重点就是负面消极的三种类别。首当其冲的第一种就是“溺爱纵容型”,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因“妓馆杀人案”名噪一时的吏部尚书之子何文新与文远伯世子邱泽。

这何文新与邱泽虽然一个是凶手一个被害人,却同为横行霸道不知收敛的纨绔子弟,根源就在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作为伯爵世子的邱泽自恃父辈爵位,曾经无故打死街头卖唱的小戏子,这种恶劣行径自然成为行侠仗义“江左盟”的报仇目标,为他最终争风吃醋横死妓馆埋下了伏笔。而何文新的“野蛮生长”则在原著小说中有所铺陈,即父亲何敬中作为能吏多年来在外地任职,所以将他放在京城由溺爱无度的祖母带大,从小就娇生惯养缺乏管教,以至于养成了作恶多端不计后果的恶劣品行。这位恶少最终成了“江左梅郎”搅动政局的棋子,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还连累父亲丢官又丢人。

可见家庭教育是遵循规律的,重视家庭教育的家庭培养出的孩子自然行动坐卧有规矩,不重视家庭教育的必然是积小恶成大恶,最终酿成苦果。

第二种则是“浸润成精型”,其中的代表人物当属礼部尚书之子和宁国侯世子谢弼。他们的共通之处在于过多浸润父辈的官场之风,过早下场参与政治活动。

礼部尚书陈元直的儿子在剧中没有姓名,身影也只是一瞥而过,但他的事迹却并不光彩,凭借父辈的恩泽涉足官场当了知府,却敢于收受贿赂放纵走私,结果被宁国侯抓个现行,还成了宁国侯要挟陈元直修改礼制参与党争的重要把柄,最终还得老父亲也丢官罢职;而宁国侯世子谢弼则在父亲的指使下早早参与誉王阵营,做了通风报信的走卒,为人生添了污点。

这两位公子的问题就在于出身官员家庭却不能洁身自好,过早沾染了官场恶习,要么见利忘义,要么趋炎附势。论及根源,则在于家庭教育的持身不正,倘若父辈能够对孩子多多给予校正把关,尤其是管好自己的言行不给孩子做坏榜样,让他们看清权势富贵与自身素质的辩证关系,也不至于让孩子参与政治分肥坏了名声毁了前途。简单而言,这是父辈的功利心在孩子身上潜移默化的放大效应。

除了“溺爱放纵型”与“过早蒙尘型”,我认为《琅琊榜》故事中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教育失败案例当属“骄纵捧杀型”,这当中的代表人物不是别人,正是“江左梅郎”和靖王集团一直心心念念的往日正人君子与希望之星,祁王萧景禹!

作为整个故事的起因,所谓十三年前祁王和“赤焰军”的冤案始终令梅长苏和靖王集团耿耿于怀,并引发了整个复仇翻案的全过程。但基于故事铺垫的各个细节,我们又得以看出梁帝与祁王这对原本和睦的父子因家庭教育理念偏差而终于酿成的一幕人间悲剧。

首先,梁帝是真的钟爱器重长子祁王。因为一直钟爱“赤焰军”主帅林燮的妹妹宸妃,梁帝把宸妃之子萧景禹封为祁王,并在自己年富力强之际就将长子当作潜在接班人悉心培养,让刚成年的他参与朝政,甚至大胆分权,而祁王也确实聪慧敏捷没有辜负父皇的嘱托,致力于“激浊扬清”刷新吏治。但后来招致祁王与林燮满门被灭的祸根也正出在这份烈火烹油般的宠爱信任上。

从剧中梅长苏、靖王乃至蒙挚等人的回忆中不难发现,祁王在参与政务期间是个高调张扬的人。他自信冷傲正直,所以毫无顾忌地发挥才华,根本不是其他皇子那般唯唯诺诺畏惧天威,原因就在于梁帝从小就格地宠爱赏并且鼓励他!有了父皇偏爱,再加上群臣察言观色,年轻的祁王才会积极阳光地发表意见甚至主持改革。作为敢于任事的年轻一代,祁王是值得推崇的,但作为初出茅庐的政治家,从不知韬光养晦为何物的祁王却是个不及格的愣头青!

其次,林燮“赤焰军”与祁王的合流成为梁帝由爱到恨转变的关键。作为皇帝的妹夫、宸妃的兄长、国家精锐“赤焰军”的主帅,林燮一族的无私支持对于祁王而言相当重要。而林燮之子林殊能在十六岁就成为“赤羽营”主将,更证明了梁帝对祁王林燮集团的厚爱。但是,当两件大事陆续发生,敏感的梁帝就觉察到祁王林燮集团恃宠而骄的严重性。

第一件事,是不懂政治的太皇太后做主将穆王府郡主许配给林殊。这就意味着镇守南境的穆王府与镇守北境的“赤焰军”全部归顺于祁王麾下,而外有强军支持、内有群臣响应的“第二中央”业已形成,这对于梁帝而言注定极大威胁;第二件事则是祁王上书裁撤“悬镜司”。眼看着羽翼渐丰的祁王连梁帝手中最后掌握的独立司法机构“悬镜司”也要拔除,不啻为又一个危险讯号。所以梁帝才会趁着“赤焰军”外出征战之际,借夏江谢玉之手果断拔除掉祁王林燮集团,而他的手段之冷酷,也正应了那句话,爱之深、责之切!

最后,祁王之死证明父子关系走到了尽头。逆案发生后,祁王不肯向皇帝低头求情认错,宁愿硬生生喝下毒酒自尽,这是为什么?唯一的解释就是祁王坚持认为自己没有丝毫过错,而且他从来不都不相信父皇会要他的命,因为同是这个父亲一直都在宠爱他满足他,所以他不会像景宣景桓那样媚君求君,更不会祈求父皇法外开恩,甚至于他临死还在赌气,认为父皇根本不了解他,所以才连连感慨“父不知子、子不知父”。反观梁帝,在赐死祁王之后改弦更张,即便册封了太子也要抬出誉王进行制衡,可见也是被祁王这个“好孩子”伤透了心。

其实这种“骄纵捧杀型”的父子关系在真实历史上中并非没有先例。唐高祖李渊重用秦王李世民,使得秦王的威望比太子李建成和皇上本尊还要高,最终导致了“玄武门之变”;明太祖朱元璋重用燕王朱棣,使之成为镇守北境的边防军统帅,自然也为后来的“靖难之役”埋下了伏笔;而康熙皇帝晚年重用几个年长的阿哥,让他们代自己管理各部,结果就衍生出后来几乎失控的“九王夺嫡”。可见在封建专制时期,一旦皇子走上恃宠而骄的道路,结局就只能是内乱骤起、同室操戈。而《琅琊榜》故事中一味讴歌的祁王,如果没有梁帝的果断“止损”,估计结局也不会好到哪儿去。

我认为祁王这个“娇纵捧杀型”的案例充分演绎了家庭教育中的另一个极端现象。那就是父母看着聪明伶俐的孩子一好百好,而孩子也把父母的宠爱顺从当成了常态,一旦出现敏感问题,比如孩子成绩下滑、发生早恋或者父母失和等等,孩子就会首当其冲倍受打击,而亲子关系也就随之急剧恶化,过去一俊遮百丑的局面就不复存在。

这就为广大为人父母者提了个醒。孩子再优秀,成长再顺遂,所谓逆耳忠言和挫折教育还是不能少。父母不光要看到孩子的好,更要时刻保持与孩子沟通,从更高的角度层面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不足,进而消除误会消弭误解,才是家庭氛围和谐健康的有利之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