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朱德力推刘少奇当主席,刘少奇当选后却没笑容?王光美道出原因

 贵而全之 2023-01-10 发布于湖南

1959年,对于新中国的历史而言,是具有纪念意义的特殊一年。在朱德的竭力推荐下,刘少奇于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以高票当选为继毛主席之后,新中国的第二任国家主席。

在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后不久,他就立即接见中国工人的代表:北京清洁工人时传祥,并且紧紧地握住时传祥的手,亲切地对他说:“你是掏大粪的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做国家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的区别是在革命事业中有各自的分工,但我们的工作都是革命事业的一部分。”

点击加载图片

(刘少奇与时传祥握手)

刘少奇的这番发言,让台下顿时间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所有人都为这样一位热爱中国的革命同志当选为国家总理而感到高兴。然而,只有刘少奇的妻子,心细如发的王光美,发现当选国家主席后刘少奇的脸上,从始至终都没有笑容。

据王光美后来的回忆称,在接见过时传祥和各位来宾后,刘少奇便转身到主席的办公室里,对着一张中国地图,默默地一支又一支地抽着烟。而在他当选国家主席后的9年时间里,他的脸上也很少看到高兴的神情。

点击加载图片

(刘少奇与王光美)

那么,刘少奇为什么会在1959年被推举为国家主席?为何在刘少奇当选为国家主席之后,他的脸上,就很少再能看见笑容了呢?

刘少奇之所以能够当选为继毛主席之后,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任国家主席,与朱德等人的推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曾担任新中国历史上首任国家主席的毛主席从推动国家民主和培养党内人才的角度考虑,决定退居二线,不再担任国家主席一职。但是,毛主席一度因为找不到继任国家主席职务的合适人选而感到苦恼。

点击加载图片

(毛主席与朱德)

最初,毛主席有着让自己革命时期的战友:朱德,继任下一届国家主席的想法。但是,当主席将这个想法告诉朱德本人时,朱德连连推辞让贤,并且向主席说出了自己心中的合适人选:刘少奇同志。

在朱德看来,刘少奇确实是新中国新一任国家主席的合适人选。1938年10月抗日战争期间,刘少奇出任中央局书记,统筹全国各地抗日大局。在抗日战争期间,刘少奇协助毛主席,成功处理皖南事变,延安整风等一系列事件,使我党平稳经历了这些严峻的历史考验。

点击加载图片

(毛主席与刘少奇)

即便是毛主席不在身旁,刘少奇也能扛住历史的重担,统筹协调党内外的大小事务。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摆下“鸿门宴”,邀请毛主席前往国民党的陪都重庆,开展建国和平谈判。毛主席决定接受蒋介石的邀请,和周恩来一同前往重庆。但此行注定凶多吉少,临行之际,毛主席决定将党内事务悉数交给刘少奇处理。

而历史上的刘少奇也没有辜负毛主席的重托:在经济方面,刘少奇成功推动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解放战争时期我党的兵源、税源因此有了充足的保障。在军事方面,刘少奇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堪称贯穿了解放战争的全局。

点击加载图片

(刘少奇)

因此,综合刘少奇在革命战争期间的种种履历和表现来看,朱德认为刘少奇是一个堪当大任,能文能武的全才。就连素来以博学强识著称的毛主席,在谈到刘少奇时,都毫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历史上毛主席有一句著名劝人奋进的话:“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时至今日仍然被平民百姓久久传颂。

但是,一向谦虚谨慎的刘少奇并不觉得这样的称赞适用于自己,于是他笑着对众人说道:“一天不用功,追不上毛泽东。”而在担任国家主席这件事上,刘少奇本人也是再三推辞,表示自己并不是唯一的合适人选。据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回忆称,当时的刘少奇确实不愿意自己来当选新中国的第二任国家主席。

点击加载图片

(毛主席与刘少奇)

就连毛主席,都不止一次称赞刘少奇,那么刘少奇为什么在当时依然多次推辞,表示不愿意当国家主席呢?

首先,刘少奇向来以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在党内著称。刘少奇深知,自己能够当选为国家主席,离不开朱德的举荐。但是,在刘少奇看来:朱德实际上确实是比自己更为合适的人选

自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以来,红军的革命队伍中就有“朱毛不分家”的说法。在漫长的革命岁月斗争中,毛主席凡有大事,也一定会和有着“老总”之称的朱德一起商量。而在八一南昌起义中,缔造红军,有着“红军之父”称号的朱德,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军队中更是有着显赫的声望。在刘少奇看来,这是自己终其一生,都无法达到的高度。

点击加载图片

(毛主席与朱德)

此外,朱德为了推荐刘少奇当选为新一任的国家主席,还特地给当时担任中央书记处总书记的邓小平写信,让他也投下关键的一票。在刘少奇看来,邓小平或许也是一个担任新一任国家主席的合适人选

在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担任八路军129师的副指挥员兼任政治处主任,主持山西太行山区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发展多年。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与刘伯承的中原野战军又在挺进大别山、渡江战役、转战大西南中屡立奇功。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更是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多年,成为了协助周恩来处理国家经济建设工作的左膀右臂。

点击加载图片

(周恩来与邓小平)

尽管在刘少奇看来,适合当选新一任国家主席的人有很多,但是在众人盛情难却和1959年第二届全国人大高票当选的结果面前,刘少奇还是扛起了担任新一届国家主席的重担。但是,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历史年代,刘少奇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感到深深的隐忧,这是刘少奇当时一开始并不愿意当选为国家主席的另一个原因。

在国际环境方面,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共产党员不听从我党的建议,对苏共前领导人斯大林的评价予以粗暴的态度,让中苏这对昔日的兄弟友谊开始出现裂痕。而在长波电台、联合舰队等各项合作事宜上,苏联也罔顾中国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一度损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1960年,苏联更是单方面撤走全部援华专家,从外因上给当时中国的经济造成了不小的困难。

点击加载图片

(赫鲁晓夫与毛主席)

而再国内经济建设方面,新中国经历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成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这个具有千年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中得以落地生根。但是,对于一个历史悠久,在近代又一度蒙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国家而言,如何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最终迈向现代化,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是一条前途未卜的道路,更是留给当时每一个仁人志士的时代问题。

面对着风云变幻的历史格局,刘少奇将自己谦虚、谨慎的个人品格,贯穿到了国家经济建设工作的始终。在到地方视察工作期间,刘少奇多次强调过:“在事关国计民生的经济建设问题上,一就是一,二就是二,马虎不得。”对于刘少奇在工作中的种种讲话,刘少奇的妻子王光美都记在本子上,得以让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公诸于世,她更将刘少奇的这些话记在心里。

点击加载图片

(刘少奇与王光美)

作为刘少奇的妻子,王光美不仅在生活中给予了刘少奇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工作方面,她也充当了帮助刘少奇分忧的左膀右臂。王光美不止一次听刘少奇说,自己既然当了这个国家主席,就要肩负起自己身上的责任,“我身上的担子很重”成为了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后,经常说起的一句话。

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经历波折,在农业方面的减产问题尤为显著。为了做出表率,与民众共同分忧,毛主席、朱德等共产党员纷纷支持“干部口粮上报制度”。其中,毛主席、朱德和周恩来每个月上报的自报备口粮是12公斤,而刘少奇每个月上报的自报备口粮是9公斤,是当时中南海所有领导干部中自报备口粮最少的一位。

点击加载图片

(刘少奇与王光美)

作为刘少奇的妻子,王光美在当时也几乎放弃了自己所有在生活上的追求,陪伴刘少奇吃糠咽菜,度过了个人一生和国家历史中异端尤为艰难的时光。在1963年发起的“清工分,清账目,清财务,清仓库”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王光美和刘少奇一样,走访基层,寻找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良策,最终总结出了一套有助于当时国家经济发展的“桃园经验”,给当时的中国各地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不小的借鉴经验。

1968年,已经7旬高龄的刘少奇辞去了国家主席的职务,同时因为患有肺炎、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身体状况不断恶化。在刘少奇因为身体和精神备受病痛的折磨而感到痛苦之际,是王光美陪伴在他的左右,始终不离不弃。1969年11月12日,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任国家主席刘少奇因病逝世,享年71岁。

点击加载图片

“生时是无产者,死后也是无产者”,是刘少奇在投身革命期间,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而这句他本人说过的话,也是对他前后9年担任国家主席的历史,以及他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最为贴切的评价。刘少奇去世后,没有为后世留下任何遗产,就连葬礼也是草草举行。失去家庭支柱的王光美,一度在人生中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时光,但是他从始至终并没有放弃自己身为刘少奇妻子的身份,也没有忘记刘少奇一生为国为民的精神。

点击加载图片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崭新历史时期后,身为前国家主席刘少奇妻子的王光美重新回到了公众的视野当中,致力于帮扶贫困家庭的慈善事业。淡泊名利,忠于信仰的她,用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告诉世人:刘少奇虽然离我们远去,但是他爱国爱民的精神将永驻人间,庇护着共和国土地上的华夏儿女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