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笔记:早花随处发,春鸟异方啼

 大吕 2023-01-10 发布于河南

“从前是阳的不让出去,现在是阴的不敢出去;关起来天天想出去,现在放开了天天不出去;以前是有病了才去买药,现在是买药等着有病;以前不出去是不给国家添麻烦,现在不出去是不给自己找麻烦……”这是看到微视频上的词,说得很符合我现在的状况,待在家里,尽量不出门,怕阳了。
待家里浏览杜甫的诗,看到一首《畏人》,不觉失笑。原因不同,畏人一途。就拿来读一下。
畏人
杜甫
早花随处发,春鸟异方啼。
万里清江上,三年落日低。
畏人成小筑,褊性合幽栖。
门径从榛草,无心马蹄。
诗通俗易懂,没有可注释的,也就不用翻译了,直接赏析:
这首诗写于杜甫到蜀中的第三年的早春。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远大理想坠落下来,杜甫经历被叛军囚禁,被肃宗贬官,弃官漂泊,最后在严武的帮助下,建了个草堂,暂时住了下来。
这首诗很能体现杜甫一大艺术特色,就是以反写正。首联是以乐景写哀情。早花随处发,春鸟异方啼”,春日融融,春花灼灼,该是多么让人愉快的情景呀,而杜甫不愉快,“随处发”含着一种抱怨:你怎么能随处发呢,怎么不拣个地方呢?“异方啼”含着对故乡的思念、对春鸟的不满。而归根结底,是自个心境的孤寂,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热闹。王夫之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一联是以乐景写哀手法的妙用。我觉得最妙的是“春鸟异方啼”,给人的感觉是家乡的春鸟跑到异地来鸣叫了,对春鸟不解人意多了一些抱怨。其实这是杜甫善用的通感手法,将自己的情感加到外物身上了。用这种手法写的最著名的诗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在我看来,抛开诗歌的语境,单纯就这两句诗来说,没有“早花随处发,春鸟异方啼”好,为何?“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太过直白,少了含蓄,少了余味,而“早花随处发,春鸟异方啼”将情绪深埋在诗句里,让你自个去体味,有“言有尽而意无穷、思深远而有余虑”之韵致。(另外,还有一句闲话,“春鸟异方啼”,是杜甫辨不出鸟音,把蜀鸟当作家乡的鸟了,据动物学家研究,鸟兽也有方言。)
颔联万里清江上,三年落日低”,则是以大写小。万里,是空间之大,三年是时间之长,以此来反衬“小筑”之小,“幽栖”之僻狭。这种手法杜甫也常用,如“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寄杜位》),以“日月”和“乾坤”的时空反衬自己“笼中鸟”的处境,“水上萍”的漂泊;“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以“万里”和“百年”的时空,反衬自己“独登台”的孤独渺小;“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白帝城最高楼》)极东之树“扶桑”和极西之水“弱水”拉出一面阔大的背景,把白发杖藜反衬得微乎其微。用西方的心理学的理论来说,杜甫是塑造了一个广场恐惧的情景,时空越大,孤身一人置于其中,孤独感更强、恐惧心更重。
“三年落日低”,留下一个悬念:为何三年都是落日低?后面两联给出回答,原来是幽居在家,整天不出门,每天只在傍晚出门看一下夕阳。颈联和尾联都是说反话,“畏人成小筑,褊性合幽栖。门径从榛草,无心马蹄。”杜甫怕人吗?不怕;性格褊狭吗?不褊狭。却自个对自个贴上这样的标签,且说自己“合幽栖”,应该幽居孤独。这是怒极反笑的那种情感爆发形式的升华,是悲极反静,把一腔悲苦都窝在心里。“无心待马蹄”,实际上是对马蹄的更深渴望,是对友人相访的更深期待,不然,就不会写出“马蹄”这两个字了。看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之二:“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同样是写幽栖,写出的却是幽栖时的洒脱与豪迈,与杜甫让野草纵情生长淹没门径(“门径从榛草”),强说“无心待马蹄”的无奈心境是完全不同的。
五律·读《畏人》后感时
(步杜诗韵)
新春随疫到,闻见几家啼。
超市人潮起,心情夕照低。
园花思绽放,美梦欲投栖。
酒友相呼唤,不能纵马蹄。
(晚上,有友约周末聚会,因为没阳,不敢答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