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睡火炕这件事,曾是皇家专属

 茶香飘万里 2023-01-10 发布于山西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林之光先生在他的《气象万千》中阐述了:“母亲气候”诞生“寒暑文化”。

无论地域气候特点和文化表述,从形成到外因看,都可以看到中国气(寒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有四季变化的中纬度大陆地区,有冬季频频南下的西伯利亚强冷空气,有夏季的大陆性气候高温的,中国是世界上“一寒一热表示一年”最典型、最鲜明的区域。气温变化影响着人们每天的生活,但是人们可以做很多事情来增强对正在发生的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或保暖驱寒,或降温消暑。

严寒来临,无人不向往一室温暖。

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会使用和控制火了。在这一时期的居住遗址内,还发现过用火的烧土面和灶坑,可以推断,那时候的人们主要是通过烧火取暖。在半坡遗址发掘的房屋中,有一种半地穴式房屋,一半被建设在地下,就是为了防风保暖。屋内陆面中间挖个坑,周边用泥土夯实,用来烧火取暖,称为“火塘”。

“火塘”示意图

到秦朝时期,在贵族家里以及皇宫内出现了“壁炉”和“火墙”等用以取暖。考古学家在咸阳宫遗址的洗浴池旁边发现有三座壁炉,其中两座供浴室使用,第三层即接近最大的一室,应该是秦皇专用的。壁炉里主要是用烧炭来御寒,并且将出烟孔放在室外,避免炭烟中毒。

另外在秦兴乐宫遗址中还发现了火墙的做法,这种最早用于宫廷的特殊墙体,是利用炉灶的烟气,通过立砖砌成的空心短墙来进行采暖的。火墙对室内的供热效果较好,但对墙体构造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室内空间不合理,或者室外维护结构的保温做得不够,以及火墙材料选取不合适都会对火墙的使用效果产生影响。

火(炕)道还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太后、妃子就寝的炕床下面,形成使整个宫殿温暖如春的暖炕与暖阁。

在暖阁中,有一种类似于地暖的构造,说起来这个构造和北方农村的火炕十分相似。都是在火炕下修筑一条火道,通过加热,让热度伴随着浓烟在火道中循环,从而使得地面温度上升,进一步让整个屋内变得温暖起来。它的作用像极了现代的地暖。

加热系统 示意图

除了火墙的运用外,古代帝王还发明出了一种独特的取暖方法:用花椒涂墙。

汉代的皇宫设有温室殿,用花椒捣成的泥涂在四周墙壁保温,再挂上锦绣壁毯、羽毛幔帐,铺上豪华西域毛毯,这就是“椒房殿”。汉高祖时,椒房殿是皇后的殿室,故“椒房” 也成了皇后的代称。当然,这些取暖方式也只有贵族和皇帝才能享受得起。

“椒房” 示意图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只能在家里布置一些简易的火炕。开始,人们垒土为洞,支撑天然石板,在里面点火后也可以防止火光窜出来酿成火灾,后来人们将其与做饭的锅灶相连通。

火炕,是北方民间一种常见的取暖设备,集做饭和取暖于一身,非常有效利用了资源,避免了浪费。对于独立住房的供暖,这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到了现代,一提到火炕,大家就会想到东北的大火炕,尽管北方城市楼房中,大部分已没有炕,而只有床了,但炕的出现却比床要早很多。

在东北,除了住楼房以外的住平房的居民家里,绝大多数还是住火炕。住火炕有很多好处,除了暖和,住着舒服,还预防风湿腿。

东北很冷,很长一段时间室内全靠火炕来取暖。据《北盟会编》载:关东民众“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棚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桦树皮或以草绸缪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南向......”

这里的人们,如今依然把“土炕”视为战胜严寒,度过隆冬的重要设备。

作者:黄卫

来源:原点阅读微信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