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青岁月:穿冰冬捕、熬鱼汤、吃蛤蟆

 城北十五里666 2023-01-10 发布于北京

图片

知青岁月:穿冰冬捕
熬鱼汤  吃蛤蟆
 士徳

我下乡插队的地方水资源非常丰富,松花江的主要支流讷谟尔河就在我们大队北面,站在我们知青点就能看见讷谟尔河公路和铁路大桥。每年夏天的雨季,讷谟尔河水爆涨,大水漫过河岸,草旬子上一片汪洋。讷谟尔河里的各种鱼类也趁机随着水势进入到沼泽荒原低凹地带的许多水泡子里。等到大水退后,有些鱼就留在了这里,天长日久,这些水泡子里面有许多野生鱼类。这些水泡子四周大部分是松软沼泽湿地,夏天的时候站不住人,很容易陷进去,一般人不敢去,有生命危险。

泡子里各种魚虾很多,还有北大荒独有的一种蛤蟆,一种红肚皮的蛙,当地人叫“哈士蟆”。冬天东北人打冰穿捕鱼,这种红肚皮蛤蟆也会捞出来,让人们大饱口福。这种蛤蟆冬天潜入冰冻的水底冬眠长达五个月之久,因它极强的耐寒性,生命力为生物界之冠。这种蛤蟆肚子里面的籽是精华,营养价值特别高,味道鲜美无比,是东北一宝。

图片

1970年春节前,知青点大部分同学都已经回家了,只剩下我们三个留下来守点的知青。北大荒的冬天很冷,农活比较少,是冬闲季节。生产队长看我们没事干,说要带我们去河套打鱼,回来改善一下生活。于是队长领着我们三个留守知青开始收拾从库房里搬出来的捕鱼工具。打冰窟窿的冰穿,一根粗铁‬棒‬一米多长,‬一头在铁匠炉打煅成四楞尖,非常锋利。另一头‬穿进一段碗口粗细的圆木中,圆本顶端打一个小洞,穿过一根小圆木当把手,这就是北大荒冬天捕鱼用的冰穿子。捞鱼的叫搅捞子,就是一根长长的,有点弯的木棍,一头是用粗魚线编织成的大捞网。铁锹、铁镐、斧头和几条大麻袋,一架马拉的大爬犁,冬捕工具准备完毕。以前没有下乡插队的时候,每到冬天的时候,家里的大人们也是用这些装备去南河的水泡里捕鱼。对于这些东西,我们很熟,虽然没有亲自操作过,但知道怎么做。

图片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队长头上戴着尖顶的狗皮帽子,穿上一件老羊皮袄,套上一双皮靰鞡靴子,浑身上下捂得严严实实。队长背了个鼓鼓囊囊的麻袋来到我们知青点:“拿上你们吃饭的傢伙,多穿点衣服”。我们手忙脚乱的,队长摇摇头去后院套马爬犁。我们三个赶紧把准备好的捕鱼用具装上马爬犁,这时候天色已经大亮,队长赶着爬犁向着大队东面的雪原出发了。出了屯子,就没有什么路了,积雪覆盖深厚不一。马爬犁在雪地里的速度并不快,时不时的还会把我们甩出爬犁,雪厚也没事,爬起来赶紧追爬犁,一路上笑声不断。來到冰封的讷谟尔河边,白茫茫一片,队长四处观望,寻找水泡子。又走了一会,前面出现了一些迎风飘动的芦苇,队长停下马爬犁下来观察了一阵,用脚踢了踢雪,露出了雪下的冰面:“就这了,大家把家伙都拿下来吧”。

图片

冰上覆盖着一层积雪,队长指挥我们先用铁锹铲除冰面上的积雪,然后用铁镐在冰面上划出一个大圆圈。队长拿起冰穿子沿着划的线开始穿冰,我们拿着铁锹清理碎冰。圆形的冰窟窿在队长的冰穿下慢慢形成,队长就让我们穿冰,他在傍边指导着我们怎么干。我们穿冰的穿冰,铲冰的铲冰,相互配合还不错。冰面上的圆形冰洞一点点向下延伸,这个冰窟窿直径约一米多,穿‬冰‬是个体力活,不一会儿我们都冒汗了,但是我们几个知青都很兴奋,沒有感觉到累。冰窟窿穿到一定深度后,就要修型,尽量保持垂直的圆形,不然冰窟窿会越穿越小。我们打到一米多深的时候,冰层变成了浅蓝色,队长让我们上来,他亲自下去慢慢的,非常细心的清理着碎冰说:“快见水了,一定要注意不能使‬劲穿了,如果漏水了,这个冰窟窿就报废了”。队长一边穿冰一边清理,非常小心谨慎,我们在上边也观察着队长脚下的冰层。队长脚下的冰层有渗水现象了,队长蹲下身子仔细看了看,把冰穿子梯上来,两手扒着冰沿一撑,我们在上面赶紧拉队长上来,队长趴在冰洞旁边,把冰穿倒过来,单手握着冰穿,大头朝下利用重力狠狠砸下去,一下,两下,又一下,只听见扑的一声响,一股清流混着水底杂草和鱼涌了上来。队长扔下冰穿子,抓起抄网在冰洞里沿着一个方向搅动。搅动中抬起一网扔向傍边的冰面上,活蹦乱跳的大鲫瓜子,山胖头、白条柳根、葫芦仔、泥鳅、小鲶鱼、嗄牙子、红肚皮的蛤蟆等应有尽有。

图片

北大荒冬天冷,水泡子处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状态,冰层下的空间不多,氧气稀薄,里面的鱼和蛤蟆等都处于半休眠状态,打开冰窟窿后,这些鱼闻到了鲜鲜空气就会朝冰窟窿聚集,非常容易捕捞。队长越搅越来劲,冰上的各种鱼货也越来越多,队长累了就换上我们,继续边搅边捞。水泡子里的鱼和蛤蟆又肥又多,冰窟窿不断有鱼和蛤蟆被捞出来,一会儿的工夫,捞出来的鱼就堆成了堆,这个冰窟窿出了约一百多斤各种鱼货,大魚不多,半斤左右的鲫瓜子和鲤鱼最多,红肚皮蛤蟆也不少。鱼在冰雪地里蹦一会,便渐渐地冻僵了,支楞八翘的各种姿势都有。红肚皮蛤蟆最可笑,它刚开始还在冰面上蹦着跳着,蛤蟆越蹦越低,越蹦越慢,最后冻成形状各异的冰蛤蟆了。

搅了一阵子,没魚了,队长又找了一块冰面划上圈让我们继续穿冰。中午了,队长找来不少干芦苇,又砍了些干树枝,在泡子傍边的地上架起一堆火。队长从爬犁上取下他背来的大麻袋,里面有一只拴着铁丝的铁锅,十几个冻得钢钢的玉米面窝窝头。队长用铁锹铲来一些碎冰放在锅里,把锅架在火上,队长这是要野炊啊!我们干的更来劲了。锅里冰融化了,队长没有油不炸锅,没有葱姜蒜,在冰面上的鱼货里挑选了一些小鱼。队长把山胖头鱼的脑袋拧下来扔了,白条柳根和嗄牙子只是简单一挤,也不刮鱼鳞,泥鳅干脆不挤不洗整条进锅。队长又挑了十几只肚皮鼓鼓的蛤蟆,不洗不开膛直接扔进锅里。队长把窝窝头摆在火堆四周,拨弄着树枝开始煮鱼汤,我们几个知青相互看了看,这能吃吗?

图片

第二个冰窟窿上的鱼更多,队长干脆让我们操作,我们又搅又捞,一网网鱼被我们甩上冰面,看到乱蹦乱跳各种鱼类,我们真的忘记寒冷和劳累。捞完第二个冰窟窿里面的鱼,队长喊我们:“开饭了”。我们三个知青这是第一次在北大荒寒冷的冬天捕鱼,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穿开厚厚的冰层,第一次围着雪原上的火堆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

我们各自拿出饭盒围着火堆,队长拿着一个破旧的,坑坑洼洼掉了许多瓷的碗当勺子在锅里搅动,不时的尝一尝。队长从怀里掏出一个用旧报纸包着的小纸包,里面是大粒海盐。铁锅里熬的鱼汤己经成了乳白色,汤上面飘着点点片状的油珠子,我们明明看见队长没放油啊?这汤里怎么有这么多油?队长说告诉我们,那是嗄牙子和蛤蟆肚子里的油,只有在北大荒才有,金贵得很,只有我们讷谟尔河边的人才这么熬鱼汤。

图片

柴火正旺,鱼汤翻滚起伏,一股浓浓的鱼⾹扑⿐⽽来。雪野之上炊烟缭绕,搅动着我们肚⼦⾥的谗⾍,肠胃早已按耐不住鲜味的诱惑。我们闻着鱼汤,口水直咽,这锅鱼汤光闻不吃,也能把⼈给谗倒。我们三人一个礼拜没见油腥了,天天吃清水冻白菜煮土豆,今天这锅汤可真是谗死我们了。队长拿着破碗给我们盛汤,每人几条已经煮烂脱骨的杂鱼,几只完整的蛤蟆,满满的一饭盒汤。我们三个饿鬼已经迫不及待了,也不顾冒着热气的汤有多烫嘴。

第一口汤咽下肚,只是感觉很烫,一直烫到心里。烫过之后一股鲜美之⽓在我们饥饿的肚子里漫延迂回。鱼汤的香气萦绕⿐端,大脑神经开始发作,闻其汤,心旷神怡。偿鱼肉,细嫩爽滑回味⽆穷。我以前不敢吃蛤蟆,也不会吃蛤蟆,看见饭盒里的几只红肚子蛤蟆不知道怎么下嘴。只见队长拎起一只蛤蟆后腿,先把蛤蟆头放进嘴里一口咬碎,然后用力一吸,蛤蟆肚子里的乱七八糟统统进了队长肚子。这时队长手上拎着的仿佛是一张带骨的蛤蟆皮,队长趴达趴达嘴,把带骨的没有头的蛤蟆皮一口吞下,没嚼几下就是咽下去了,一点骨头都没有吐。

在队长特有的吃法感召下,又饥又渴的我也顾不上害怕了,我先拧下一只蛤蟆腿,放进嘴里嚼,入口即化,骨头软软的,一点香甜的味道。蛤蟆肉嫩嫩滑爽,没有什么特别的味。我小心翼翼慢慢的吸了一口蛤蟆肚子里的汤汁,一股清流,令⼈垂涎欲滴。小米粒大小的蛤蟆籽,布满口腔流入体内,奇香!长这么大,第一次吃到如此美味,简直是妙不可⾔,香的味道已经形容不出来了。我们三个知青一口汤一口窝头,在北大荒的雪野之上品尝着大自然的馈赠。队长熬的这锅汤,天下无双!一个香字,怎能代表当时的心情。此汤,此景,风雪中的队长和知青,汤是绝味!景是绝配!今世今生,不会再有!多年以后,我曾想着找回当年队长那锅鱼汤的味道,几番尝试过后都非常失望。当我今天用文字来描述这锅汤的时候,我才感觉到了当时的心情,当时的味道,也让我重温了一次那个不可再来的年代。

图片

我们喝过鱼汤,吃完蛤蟆,浑身是劲。队长指导我们又打了一个冰窟窿,又甩出一百多斤各种杂鱼和蛤蟆。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北大荒的冬季四点钟天就暗了,五点一过,就完全黑了。队长让我们把冻硬的鱼和蛤蟆分类装进麻袋,两麻袋大鲫瓜子和鲤鱼,两麻袋各种小杂鱼和红肚皮蛤蟆,足足有四百多斤。

夜幕来临,四周漆黑一片,雪原中一匹马,一架爬犁,只有队长不时扬鞭催马的喊声。我们围坐在爬犁四周,小心扶着装魚的麻袋,爬犁奔驶在荒野之上。远处闪过一片灿烂星光,那是讷谟尔大队发出的阑珊灯火。月亮慢慢升起,月光下的荒原暮色沉沉,我们到家了……


来源: 头条号“士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