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4年为保护此地,15勇士激战9小时5人牺牲,为何99年却给了越南?

 风声之家 2023-01-11 发布于江苏

不怕敌人跳的高,就怕敌人静悄悄。

1984年7月1日,在老山轮战的第64天,越军突然关闭了所有的无线电台,就连前线的火力也停了,显得很是诡异。

从4月28日的老山收复战开始,我军连续收复老山、者阴山、八里河东山等地,可谓大获全胜,在与越军的战斗中,我军虽有死伤,但他们付出的代价更为惨重。

为了夺回失地,越军组织了无数次反攻,其中最大的2次,分别是6月12日的偷袭近那拉战斗和6月19日的松毛岭战斗。

这两次大战,虽对我军造成了一定的伤亡,但在我军战士的顽强抵抗下,越军依旧以惨败告终。

战争进行到7月1日,我军气势如虹,越军难免士气低落,但要说越军会偃旗息鼓根本不可能。

凭良心讲,当时越军的战斗意志,并不比我军差多少,越军中也有像蒋金柱、岩龙、丁晓兵这样悍不畏死的将士。

既然不是认输,那就一定是憋着“大招”,在密谋什么事情,我军前线将士,都打起了十二分精神,严阵以待,驻守142高地的“代理排长”李海欣更是如此。

原因很简单,连他在内的15名战士守卫的142高地,在战场最前沿,虽然山顶面积不过两个篮球场大小,但却是那拉地区的必争之地,这里在谁的手里,谁就占据主动权。

李海欣是河南临颍县人,是家中长子,出生当地普通农家,父亲是一位党员,母亲是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

二老文化程度都不高,但对于李海欣的教育,他们从未大意,从小,父亲就告诉他,要以德为本,以劳为食。

母亲虽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却用实际行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李海欣,从小到大,他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上学期间,他就十余年如一日,照顾一位五保户的老奶奶,还曾利用所学知识,修好生产队的小拖拉机,为村里省了300块钱开销。

像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李海欣以雷锋、董存瑞、黄继光等人为偶像,梦想是当一名军人,保卫祖国。

1980年,18岁的李海欣梦想成真,他成了云南某野战部队的一名战士,值得一提的是,他所在的排,有位排雷英雄名叫白洪普,而这位白洪普,还是他的河南老乡。

在部队,李海欣训练刻苦至极,除了常规的军事训练,他还不断给自己增加难度,在门前的树上练臂力,练习瞄准时枪口绑砖块。

在流了无数汗水后,考核时他的射击、投弹、高低杠等各项成绩皆皆是优秀,因此受到部队嘉奖,并被送到师教导队学习,1982年3月,李海欣升任班长,也是这时,他们连队被调到农场干活。

战士们来部队,是来打仗的,干农活家里不能干?因此,许多人有意见,但李海欣却不这样想,脏活累活总要有人干,你不干他不干,谁来干?

被分配到农场后,李海欣每天起早贪黑的干,积极给战士们起带头作用,不仅如此,只要有时间,他就给后进的战士做思想工作,还省吃俭用,把节余下来的钱,买书买报,丰富战士们的业余生活。

在李海欣的带领下,他手下的兵进步神速,不仅干好了本职工作,闲暇之余,还会去附近的火车站附近做好事,1982年12月,李海欣被评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标兵”。

1983年10月,李海欣成为一名党员,这年12月,家里来信让他复员,因为父母年纪大了,体弱多病,弟妹幼小无人照看,而姐姐要出嫁,家里也得有人张罗婚事儿。

家里的困难,让李海欣心里沉甸甸的,但当时中越边境不稳,部队随时可能上战场,养兵千日用一时,自己怎么能够离开?于是,他提笔给姐姐回信,阐明了自己的苦衷。

1983年年底,李海欣奔赴老山前线,84年2月,李海欣从班长升为八连三排代理排长,因为临战训练成绩优异,还未上战场,李海欣便得到了嘉奖。

老山战役打响的第一天,李海欣的三排是预备队,他带着战士们运送弹药、伤员,忙的不亦乐乎。

第二天,轮到李海欣的排上战场了,端起枪的李海欣身先士卒,带着战士们连夺2座高地,并且顶住了越军数千枚炮弹的轰炸和越军的一次次进攻,坚守阵地29昼夜。

6月17日,李海欣带着14名战士登上了142高地,这里不仅是战场最前沿,而且条件十分艰苦,送饭取水,要通过4道敌人火力区,一天只吃一顿饭,两天喝不上一口水吃常事。

为了鼓舞士气,李海欣常把饮水让给战士们喝,自己嚼甜草根解渴,在他的鼓舞下,战士们士气高昂,誓守阵地。

7月12日清晨,越军的报复终于来了,光袭击李海欣等人守卫的142高的的越军,就有一个加强营的兵力,人数有400多人,是李海欣他们的30倍还多。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李海欣没有丝毫惊慌,他一面通过无线电向首长汇报,一面让战士们做好准备。

当敌人距离壕沟只有10米远时,李海欣下令攻击,随着成捆的手榴弹抛出,越军丢下大片尸体落荒而逃,第一轮进攻失败后,越军在炮火的支援下,发起更猛烈的攻势。

142高地三面临敌,15个人是捉襟见肘,但李海欣他们是丝毫不退缩,拼尽全力,打退了敌人一波又一波进攻。

可刚刚打退了东北方向的敌人,南面的敌人又摸了上来,来不及喘息,李海欣带着4名战士便过去支援。

随着李海欣手中冲锋枪火舌吞吐,8名越军应声倒地,紧接着,李海欣又引爆了一颗定向地雷,又炸倒了一大片,越军进攻势头一缓。

可惜的是,这时越军一颗子弹袭来,击中了李海欣的左胸,李海欣血如泉涌。

见敌人又要扑上来,倒地的李海欣还挣扎着按动了另一颗定向地雷的按钮。

九班长杨国跃见状,立马过去要给他包扎,但却被李海欣拒绝:“不要管我,快去消灭敌人,告诉全体同志,就是只剩下一个人,也要守住阵地,决不可为祖国丢脸!”。

说罢,他把手上的表摘了下来,交给身边的战友,让他们转交给党组织,说这是他最后一次党费。

交代完后事,李海欣又挣扎着爬向第三颗定向地雷,结果地雷刚刚引爆,又一颗炸弹袭来,他壮烈牺牲。

李海欣牺牲的时候,他随身携带的无线电也被炸毁,142高地上的战士们失去了和部队的联系。

牺牲前,李海欣把部队交给了杨国跃,如今战友们都眼巴巴的看着自己,怎么办?杨国跃只能挑起这副担子。

实话说,这对杨国跃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因为他真的很腼腆。

杨国跃是云南省云县人,出身清贫农家,上学之余还要帮着家里干农活儿,以致他学习成绩一般,初中毕业便回乡务农,1981年参军入伍。

部队并未改变杨国跃的性格,虽然他各方面成绩都很优秀,但只有初中文化的他,面对许多文化水平高于他的战友们,依旧很自卑。

当初选他当班长的时候,他就是百般推脱,一来害怕给连队造成损失,二来家乡实行生产责任制,他想回去改变贫穷的家庭。

可组织选他,当然有选他的理由,最终,杨国跃还是当了班长。

虽然性格腼腆,但只要是保家卫国,他从无二话,到老山前线后,他主动提出要去尖刀班,枪林弹雨从无二话,这也是李海欣敢把部队交给他的根本原因。

见战友们都看向自己,杨国跃强忍悲痛,大吼一声:“为排长报仇,杀呀!”。

闻言,战友们纷纷拿起手榴弹、机枪、冲锋枪,把仇恨的子弹射向越军。

可即便战士们再愤怒、再勇猛,面对30倍与己的越军,依旧是心有余力不足,最终,他们还是打了上来。

可即便如此,杨国跃等人并未离开自己的阵地,而是在杨国跃的带领下,躲入了坑道,寻找时机予以反击。

当听到战场上的越南兵用蹩脚的汉语喊话,让他们这些中国兵出来投降,他们的憋屈可想而知,他们只能不断从坑道射出子弹、扔出手榴弹,用行动回应越军。

为了消灭杨国跃等人,越军动用了火焰喷射器、毒气弹,可即便能活动的范围一点点缩小,但杨国跃他们依旧没有退出阵地,因为排长李海欣临终前,要求他们即便全部战死,也要死守阵地,因为他们不愿给党丢脸、给国家丢脸,给军旗抹黑!

在坑道中,他们忍着饥渴,与敌人周璇了9个多小时,终于,在下午3点多,战场上响起了密集的炮火声,增援的部队上来了。

听到枪炮声,杨国跃立即下令还击,将越军打出阵地。

这一战,142高地上的15位勇士,有5人牺牲,分别是:李海欣、周忠烈、唐友国、刘家富、李国文

活下来的分别是:杨国跃、胡友文、夏锦忠、彭明林、马平华、董朝贵、张庆龙、蒋志华、段春和、陈光满

这15人中,8人荣立一等功,2人荣立二等功,5人荣立三等功。

战后,国家给予了这15名在142高地上奋战的勇士极高荣誉,为了纪念排长李海欣,还把此地命名为李海欣高地,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李海欣高地的意义,堪比抗美援朝时期的上甘岭。

然而,在15年后的1999年,国家却把李海欣高地给了越南,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三。

第一点,李海欣高地所在的松毛岭,根据1885年清政府和法国签订的《中法新约》,并不是中国领土。

第二,当时中越边境,有争议的领土227平方公里,在重新划分时,我国得到了114平方公里,越南得到了113平方公里,算起来,还是我国“赢了”。

第三,是李海欣高地深入越南境内20公里,重新划分土地时,不可能因为李海欣高地出名,就单独在地图上“绕”这么一笔,毕竟,我国得到了老山主峰,这已是莫大胜利。

虽说如此,但把李海欣高地划分给越南,依旧让人在心理难以接受,毕竟,当年以李海欣、杨国跃为首的15名勇士,曾经拼了命的守护它,还有5名战士把命丢在了这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