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午后的空地

 彩虹文台 2023-01-11 发布于湖北


午后的空地

来源彩虹文台(ID:zwjchwt)

今天阳光好,温暖如春。我搬出了经久不见天日的被子,放到院子里晒,然后放松放松心情,去边上走走。

附近有户人家的门口,立着一棵不知名的树,叶子已经凋零殆尽。一抬头,猛然发现称它为两棵树更合适——除了深褐色的主干,淡灰色的枝丫朝八面生长,嫁接痕迹宛在。我不谙草木知识,只得感叹起它们的包容力、自愈力来。

如果是人,哪怕是单个器官移植都可能排异,遑论将自己的四肢全换成另一个人的?树又是怎么做到的?

城中村经改造后,暂时留着一方阔绰的空地。原住民也好,租户也罢,纷纷“占地为王”,抢种起各色蔬菜来了。阡陌纵横的菜地煞是可人,让我不由生出田园之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才更像生活啊。菜多得使人眼花,有长势好点的,有焉点的,也有受病虫之扰的,有九头芥,有萝卜,还有许多我叫不上名的。低头再看看脚下的地,贫瘠夹杂着瓦砾。厉害了我的哥,勤劳、阳光和雨露,竟让渣土中长上了菜。

四周高楼,独自站这“田野”里大口呼吸,是否够傻?

风吹过,飘来了一阵人畜粪便的气味,那久违的乡村的味儿令人诧异。在我的印象里,如今的蔬菜尽是大棚中用有机肥培育的,十分保鲜又足够乏味。冷不防有人如此尿性,在市中心地带的空地里,磊磊落落,重温原始的美好。

     

这个菜主人有勇有识。

古人真是有智慧,懂循环经济的道理。排泄物不浪费,种出了好庄稼,还肥沃了土地,吃不完的菜拿来养鸡养猪,牲畜的排泄物又可以当肥料。尘归尘,土归土,忠于能量守恒,生命无限循环。

前段日子,看到国外有人在推“人类遗体堆肥”葬法的报道,因为人死后,火化要浪费许多燃料还污染了大气,不如让尸体自然分解后施肥,“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一做法惊世憾俗,从理性上讲没毛病,但会带来不少伦理问题,想必普及难度大,路漫漫其修远兮。

远处有几只白鹡鸰似怯非怯,估计尚未确定此地就是它们的家园。我随手摊开2023年第一期的《南方周末》,坐在菜地旁的石板上读了起来。


在一篇《大学者也有短板》的短评里,作者谈到《鹤林玉露》记载了大诗人杨万里不识东晋干宝,经下官指正而虚心接受的典故,颇感有趣,却不意外。我也偏爱《世说新语》《容斋随笔》之类的笔记体的“小书”,没有洋洋洒洒,不见道貌岸然,短小精悍的文字下跳动着鲜活而有趣的灵魂。

又见林青霞。疫情以来,就常看到她在《南方周末》发表作品,篇篇像样。花甲女神,跨行当作家后风采依旧,有故事的人就是不一般。

这次她分享了台湾香港两地恢复通关后,回台边公干边旅行的经历。小事日常在她笔下娓娓道来,特别亲切,不似明星仍是邻家小妹。她写到,请了白先勇等师友吃火锅,“看到白老师红光满面特别开心”,谈她的新书,指导她写作;受邀参观台湾清华大学,见到了为纪念梅贻琦老校长而建的梅园,又在月涵亭中为学生放声唱京戏……青霞美文,足以疗伤。

冬日短暂。余晖下,我拍拍屁股站起来,点上了一根烟。我想好了,以后要一口一口的,抽慢一点,方无负这“疫”后人生。


作者简介严秀才,机关工作人员,文学爱好者。
诵者简介:大静,一个追逐声音的行者,一个徜徉在声音世界里的灵魂,愿用声音塑造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