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亚历山大大帝建立的强盛帝国,为何会在短时间内分崩离析呢?

 云语禅心 2023-01-11 发布于湖北

由古代世界各大帝国的兴起与消亡来看, 为使帝国能够长期延续并发展下去, 必然要有一个成熟的组织机构或雄才大略的领导者, 否则将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 从西方的罗马帝国到东方的秦汉帝国无不如此。

亚历山大征战十年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大帝国, 但是失去这个“天才”的领导者之后, 帝国也立刻面临着分裂的危险。

然而, 是不是只有亚历山大这样的领导者才能避免帝国的分裂?在他去世之后, 不断有继承者试图将帝国统一在自己的治下却始终难以成功

文章图片1

一、马其顿继承制度与传统观念对帝国统一的制约及王室权威的衰微

亚历山大去世后, 王位继承立刻成为其部将争夺的焦点, 这为帝国分裂埋下了伏笔。亚历山大去世时并未明确指定王位继承人, 只说将王位留给“最好的人并把象征权力的戒指交给了骑兵长官佩尔迪卡斯 , 因为此时在巴比伦的部将中其地位最高

当时佩尔迪卡斯提出王位继承人等亚历山大的遗腹子出生后再做决定, 若为男孩则立为国王, 自己暂行摄政职务。但佩尔迪卡斯的提议遭到其他继承者和士兵的强烈反对:一是佩尔迪卡斯虽然此时地位最高, 但仍没有足够的威望让其他继承者认可和顺从。

文章图片2

二是即使亚历山大的遗腹子出生后为男孩, 有权继承王位, 但遗腹子仍有一半伊朗血统。这令东征以来一直反对波斯人与自己平分权力的马其顿人无法接受, 更何况佩尔迪卡斯借此可以大权在握。

双王现象的出现显然是各方妥协的产物, 但同时也反映了马其顿继承制度的不完善及对帝国统一的制约马其顿并不存在严格的长子继承制, 从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的继位中也可看出这种现象, 腓力二世从其侄子手中夺得王位, 而亚历山大也不是腓力二世的长子。

文章图片3

因此, 马其顿继承制度的不完善, 在当时缺少合法继承人的情况下, 出现王位之争是必然的, 这也为帝国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此外, 根据马其顿的传统, 军队和民众大会有选举国王的权力, 而且还可以强制任命和批准正常父系之外的继承。但是“马其顿公民大会和军队有选举国王权力”的说法一直备受争议, 是公民大会和军队来选举国王, 还是他们只是赞成前王关于继承人的决定尚不清楚。

文章图片4

一般认为王位继承人由与前王关系最密切的人担任。因此, 亚历山大四世和腓力三世共同被立为国王的现象实质为对马其顿传统继承制度的恢复, 也容易被继承者接受, 不管他们是否有能力统治帝国。

继承者在亚历山大王位继承问题上达成协议, 也可以说是马其顿传统的再次被利用, 得以把两位无能力的国王推上当时复杂的政治舞台

毕竟两位国王无能力统治帝国, 因而摄政辅政不可避免。但在马其顿平等观念影响下, 其他继承者对摄政的挑战也在所难免, 这种平等传统对帝国统一亦存在很大的制约。

文章图片5

两位国王无能力统治帝国, 马其顿平等传统和尚未形成的权威意识及反对王后主政的传统, 不仅使王室权威不断下降, 也对继承者的约束力越来越微弱

继承者的离心力越来越大, 帝国的分裂趋势也日益加剧。从佩尔迪卡斯携王室以自重, 到安提帕特担任摄政时绕开其他继承者, 任命波吕裴康 为帝国摄政, 王室为共主的概念也越来越淡化。

安提帕特任命波吕裴康虽然是出于维护王室利益的目的, 但是依据后者的威望和能力根本无法保证王室的权威, 更不能对其他继承者进行驾驭, 致使安提柯公开抢夺罗德岛呈送给国王的贡金。

文章图片6

到安提柯势力变得强大谋求统一时, 继承者们已不再顾忌王室的存在, 卡山德为了确立自己在马其顿的统治, 更把亚历山大四世和罗克珊杀害, 王室权威损失殆尽

帝国失去了继承者共同维系的纽带, 助长了继承者的分裂倾向。王室灭亡, 继承者则感到一种轻松, 从此再也不存在合法的王位继承人, 他们更加珍惜自己的领土, 好像这是他们用长矛获得的一样。公元前306年他们便无所顾忌地各自称王。

当然各继承者也深知他们称王的不合法性, 因此在此后各自的王朝统治中便寻找自己的保护神, 进行王权神化和王朝崇拜, 以确立自己的合法地位

文章图片7

二、继承者中统一者的不断失败, 各方最终达到力量的平衡

如果说缺乏强有力的继承人而导致王室权威衰落, 进而造成对继承者缺乏有效的控制, 那么, 继承者中关于统一和分裂两种倾向的征战则是帝国分裂的直接和主要原因。最终各方达到力量的平衡, 奠定了三大希腊化王国的基础。

亚历山大去世后, 并不是当地的民族主义威胁了他在亚洲的事业, 而是他曾经伙友的争斗。据狄奥多罗斯记载, 亚历山大去世时曾说“我预见一场大战将在我的葬礼中上演”。

文章图片8

他的这种预言很快变成现实。佩尔迪卡斯成为帝国摄政后, 将帝国统一在自己治下的愿望也一步步展开, 佩尔迪卡斯为此采取了诸多措施:首先, 排除异己

当骑兵和步兵在优美尼斯的调解下达成协议之后, 佩尔迪卡斯便假借腓力三世的名义把反抗自己最激烈的步兵将领梅利埃格除掉, 减少掌握最高权力的阻力。

其次, 形成对自己有利的行省划分。他将有实力的继承者都安排到远离巴比伦的地方做总督。托勒密掌控埃及, 安提帕特管理马其顿, 实力不强的阿康 成为巴比伦总督。

文章图片9

第三, 树立威望。亲自率兵攻下卡帕多西亚地区, 使自己威望大增。因为这些地区在亚历山大远征时并没有彻底征服, 而只是保证有一条从欧洲到亚洲腹地的通道。

虽然佩尔迪卡斯有极其强烈的统一愿望, 但其劣势也很明显:第一, 佩尔迪卡斯得不到广泛的认同。在道义上他与安提帕特和克拉特鲁斯都无法相比, 因为他们才是王朝合法性的真正捍卫者, 而且能够统帅本土的军事资源。

文章图片10

在亚历山大的将领中佩尔迪卡斯至多居于第三位, 由于亚历山大去世时安提帕特和克拉特鲁斯都不在巴比伦, 亚历山大才把象征权力的指环交给了佩尔迪卡斯。

第二, 佩尔迪卡斯也得不到其他将领的衷心支持。佩尔迪卡斯担任摄政之后, 没有什么可以暗示他相信任何人。每个人都怀疑他, 他也怀疑每个人, 这使继承者都与他针锋相对。

第三, 佩尔迪卡斯的婚姻更使他陷入困境。安提帕特把女儿许配给他, 但是奥林匹娅斯为了拉拢佩尔迪卡斯, 希望他与其女儿克里奥帕特拉, 最终, 佩尔迪卡斯决定接受克里奥帕特拉, 这使安提帕特与他公开对抗, 更让其他继承者怀疑他为称王而联姻王室的意图。

文章图片11

第四, 佩尔迪卡斯没有绝对的军事实力来进行他的统一事业。由于佩尔迪卡斯树敌太多不得不面临两线作战之苦, 出征埃及时因众叛亲离被部将谋杀。可以说佩尔迪卡斯的急于求成与驾驭部下的能力不足使他试图把帝国置于自己治下的梦想迅速破灭。

与托勒密相比, 亚历山大老将安提帕特虽然不是帝国分裂的积极倡导者, 但其担任摄政之后, 把王室从亚洲迁回马其顿, 这无疑对帝国统一本身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客观上使马其顿又回到亚历山大之前的状态———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欧洲国家

文章图片12

安提帕特把王室迁回欧洲使王室在亚洲的影响逐渐消失。要想统治亚洲, 巴比伦是一个理想的统治中心。当然, 我们不能依此来怀疑安提帕特对王室的忠诚, 因为在他去世时, 并没有把摄政之位给予自己的儿子卡山德而是选择了波吕裴康, 安提帕特认为后者更能代表王室的利益。

但安提柯的统一也有自身的劣势。首先, 安提柯仍没有统一帝国的军事实力。公元前319年至前316年间, 他在与优美尼斯的征战中屡遭败北, 后因优美尼斯被银盾兵出卖, 安提柯才得以打败优美尼斯。

文章图片13

虽然占有“整个亚洲”之后实力大增, 安提柯却依然没有足够的实力来战胜由塞琉古、托勒密和吕斯马库斯联合组成的反安提柯同盟, 最后不得不签订公元前311年协议。以承认其他继承者对所占领土的管辖, 这次协议是对安提柯统一雄心的沉重打击。

此后其与塞琉古的战争也不断遭到失败, 不得不放任塞琉古对伊朗以东领土的占有。第二, 其性格暴烈而傲慢, 被迫应对其他继承者的联合反抗

文章图片14

对于对手们的结盟, 安提柯则认为他们如同一群飞鸟, 只要扔一块石头或者发出一声吼叫, 他们就会一哄而散。

第三, 不善于任用将领。在他打败优美尼斯后, 便以谋反罪处死了与自己征战多年的培松, 逼走塞琉古, 在军事上只能依靠自己的儿子德米特里。

安提柯势力的扩张必然遭到其他继承者的反对, 而安提柯自身劣势又注定了他的失败。公元前302年反安提柯同盟再次形成, 公元前301年, 安提柯战死沙场, 他试图统一帝国的愿望也以失败而告终。

文章图片15

这是亚历山大继承者统一帝国的又一次失败。战后塞琉古、卡山德、吕斯马库斯对帝国遗产进行了重新分配, 塞琉古几乎占有了亚历山大帝国在亚洲的大部分领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安提柯的消失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统一帝国的理念将逐渐被区域王国的现实所取代

由此, 为何统一者一再失败, 而不能将帝国统一在自己的治下?我们也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说明。首先, 他们都缺少亚历山大那样恢宏的气度, 更缺乏广泛的支持

文章图片16

佩尔迪卡斯的多疑, 安提柯和德米特里的傲慢, 使他们与亚历山大的气度相距甚远。另外, 亚历山大为长久统治而推行民族融合政策, 而继承者在亚历山大时期就反对希腊———马其顿人与当地人的融合, 对非马其顿人的排斥既不利于自己的统治, 也不利于帝国的统一。

亚历山大去世后, 除塞琉古之外其他继承者都与自己的伊朗妻子离婚, 许多被亚历山大委以重任的伊朗人也被清除出领导阶层。

他们对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时期一直受重用的优美尼斯也大加排斥, 这种缺乏包容气度的做法, 得不到广泛支持也就不足为怪。

文章图片17

其次, 更重要的是统一者拥有比分裂者更大的雄心, 这让仍具有马其顿平等传统观念、想独守自己地盘的其他继承者不可能接受。

再次, 谋求统一者都不具有绝对的军事优势来战胜对手。因为在继承者战争中, 往往是继承者通过结盟来共同应对实力强大者, 取得胜利后共享成果, 成为这一时期一贯的作战方式。这种作战方式使各方实力不断达到平衡, 他们所占领土也在历次达成的协议中不断被确定。

最终到公元前301年协议时, 亚历山大帝国在亚洲、欧洲和埃及的三个部分正式分裂。此后, 各继承者所占版图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 直到他们逐个被罗马帝国所征服

文章图片18

三、亚历山大帝国自身的现实

在古代世界, 任何大帝国都有自己控制的极限, 超过这个极限就很难处于自己的有效掌控之下, 这从亚历山大帝国之前的波斯帝国和之后的罗马帝国不断对帝国边疆的征服中也可以看出。

亚历山大帝国疆域辽阔前所未有, 从西面的希腊本土到东面的印度, 从南面的埃及、波斯湾到北面的色雷斯、里海、巴克特里亚一线。面对如此庞大的帝国, 即使亚历山大在世, 能不能进行有效地统治。

文章图片19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亚历山大在世时为加强帝国统治而采取的诸多措施:首先, 把首都定在帝国中心巴比伦以求达到对边疆地区进行有效的威慑。因为巴比伦处于帝国的中央, 而且自古以来都是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

其次, 建立数以十计以亚历山大命名的城市控制战略要地。既依托城市达到对当地的有效控制, 又可吸引和安抚希腊———马其顿人长期居留于此, 据普鲁塔克记载亚历山大建立的城市有70多座, 其中最著名的为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

文章图片20

第三, 推行希腊-马其顿人与当地的融合, 鼓励将领和士兵与当地人通婚。据阿里安记载亚历山大在苏萨举行了规模宏大的集体婚礼, 结婚者达一万多人, 亚历山大也率先垂范。

并采用马其顿方式训练了3万波斯青年。

第四, 沿袭波斯旧制实行总督制, 保留和任用一些波斯人为总督, 以安抚当地人

文章图片21

虽然亚历山大采取了这些巩固帝国统治的措施, 但他去世之后远远不能保证帝国的长治久安, 因为亚历山大去世时帝国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帝国对征服的领土还没有彻底消化

如前所述, 对西里西亚北部卡帕多西亚地区还没有完全征服, 色雷斯地区也因时常受到北部蛮族的入侵, 而不得不派年富力盛的吕斯马库斯去守边。

亚历山大所沿用的波斯旧制———总督制———可以说是统治大帝国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种体制也被后来的罗马帝国所采用, 即所谓的行省制。但是总督制的实施必须有强大的中央政府作支撑, 若中央势微, 总督往往割据一方, 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文章图片22

亚历山大去世后总督制仍然实行, 却成为继承者权力分配的一种方式, 这在继承者签订的历次协议中也深有体现。这也充分说明了在马其顿平等传统和统一者自身实力的限制下, 将帝国统一在一个人的手中已不可能。

当安提柯的势力从亚洲横跨爱琴海并把希腊纳入自己势力范围时, 他也不得不自己管理亚洲, 让儿子掌管希腊, 在危机时才把他召回。当塞琉古在晚年妄图兼并马其顿时, 亦是事先让其子掌管亚洲。

文章图片23

更为重要的是, 在继承者时代已没有了亚历山大即位时那种欧亚统一的有利条件。亚历山大能建立如此巨大的帝国, 依靠的是东征给希腊———马其顿人所带来的激情、波斯阿黑门尼德 家族统治的衰落与亚历山大本人所具有的政治军事才能

但这些条件在这时已不存在, 希腊———马其顿人早已没有了那种征战的热情, 这从士兵在印度希发西斯河拒绝前进也可以看出。希腊———马其顿士兵期望回到家乡过他们传统的生活。他们对滞留亚洲不感兴趣, 所以一听到亚历山大离世的消息, 就在帝国东部立刻叛乱试图返回家乡。

文章图片24

四、结论

综上所述, 由于马其顿继承制度的不完善, 在亚历山大去世后, 王位继承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 这逐渐加大了继承者之间的离心力。

虽然依据马其顿的继承传统把亚历山大四世和腓力三世推上当时的政治舞台, 立为国王, 但因他们缺乏执政能力而更加速了王室的衰落

王室的衰落使其对继承者的约束力和向心力一点点地减弱, 以致他们相互征战, 加速了帝国的分裂。虽然在这四十年中, 不断有继承者试图将帝国统一在自己的治下, 但由于马其顿传统观念中平等观念和尚未形成的权威意识使统一者不断受到挑战, 更由于他们自身的不足而相继失败。

亚历山大帝国毕竟是突然崛起的帝国, 对帝国的统一与管理从自身统治制度和民众心理上都缺乏必要的准备, 因此, 对于如此庞大的帝国, 在缺少凝聚力和向心力时, 帝国的分裂也就不可避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