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抗疫

 嘟嘟7284 2023-01-11 发布于北京

文学大家苏东坡作为饮食达人为后人称道,但大部分人不知道他对医学也有很深的研究。他刚出道凤翔时就誊写太医院药方张贴于市,指导百姓用药。后人将他收集的药方,和他的政治对手、古代难得科学家沈括(详见苏东坡为什么惹上“乌台诗案”?)的《良方》合编为《苏沈良方》。

人类与瘟疫的斗争几乎伴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历程,几千年来瘟疫一直就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敌人。苏东坡所处的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疫病频发的时期。据统计,三百余年的赵宋王朝,曾发生过四十二次大规模的瘟疫,其中发生于两宋都城开封和杭州的就有二十几次。最惨烈的是建炎元年(1127年)三月,金人围汴京,城中疫死者几半。

苏东坡第一次遭遇瘟疫,是在“乌台诗案”后他被贬谪到黄州时段。这时他是个没有权力的谪官,对疫情不需要负任何责任。但是面对肆虐的疫情,苏东坡实在不忍旁观,毅然贡献出老朋友让其不能外传的秘方。“其方不知所从出,得之于眉山人巢君谷。谷多学,好方秘,惜此方不传其子,余苦求得之。谪居黄州,比年时疫,合此药散之,所活不可胜数。巢初授余,约不传人,指江水为盟。余窃隘之,乃以传蕲水人庞君安时。安时以善医闻于世,又善著书,欲以传后,故以授之,亦使巢君之名,与此方同不朽也。”《圣散子叙》

图片

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苏东坡知杭州,适逢时疫大作,“圣散子”再次大显身手。“圣散子主疾,功效非一。去年春,杭之民病,得此药全活者,不可胜数。所用皆中下品药,略计每千钱即得千服,所济已及千人。由此积之,其利甚薄,凡人欲施惠而力能自办者,犹有所止。若合众力,则人有善利,其行可久。”《圣散子后叙》

杭州是水陆交通要塞,人口流动频繁,因而“疫死比他处常多”。而且,彼时杭州患病之人实在太多,单靠零散无组织的方剂和慈善救济已难以应对时疫。更令其雪上加霜的是,当时杭州城有五十万人,却没有一家公立医院。所以,苏东坡认识到,必须设立“病坊”。

于是,苏东坡从公款里拨出二千缗钱,还带头捐出五十两黄金,设立了“安乐坊”。他聘请懂得医道的僧人坐堂治病,为了勉励僧人,他对那些医术高明、三年之内治愈病人达千人以上的僧人,由官府奏请朝廷赐给紫衣以示奖励。为了让安乐坊长久经营下去,后来采用当时很普遍的置田获利方法,以使资金来源稳定。苏东坡还将收到“某宣德”的一笔“金五两、银一百五十两”的礼金,以此人名义转捐给了安乐坊。苏东坡还下令:每年从地方税收中拨出一些经费来维持病坊的日常运营。从此,安乐坊成了杭州的常设性官办医院,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面向公众的官办医院。值得一提的是,安乐坊及其运作模式很快引起朝廷关注并在全国推广。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 朝廷将安乐坊改赐名安济坊,开始在各地设置安济坊,专为穷人治病。

虽然苏东坡救了许多百姓,但可悲的是,他的最后一任妻子朝云却也是死于瘟疫之下。在东坡晚年被贬到惠州后,因环境恶劣,朝云在第三个年头就感染了当地的瘟疫,她身子弱,各种药方都不好使,早早地离开了人世。

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一书中,却记载了“圣散子方”杀人无数的史实:

“宣和(1121-1125)后此药(即圣散子方)盛行于京师,太学诸生信之尤笃,杀人无数。今医者悟,始废不用……天下以子瞻文章而信其言。事本不相因,而趋名者又至于忘性命而试其药,人之之惑盖有至是也。”

北宋末年女真人包围了汴京,爆发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难”,这一年,可能是北宋历史上最为寒冷的一年,长期的围困、饥饿、战争和死亡,往往伴随着瘟疫的流行,这一次也不例外。于是,人们重新发掘出苏轼的“圣散子方”,结果这一次不仅未能救人于水火,反而导致“杀人无数”。

对此,后来的一位医学家,南宋人朱肱在他所著的《伤寒类症活人书》中认为,可能和这一药方的施治范围有关。

毕竟,无论是湖北黄州,还是浙江杭州,大都属于湿热气候,而河南开封,属于北方,而且,靖康年间,又赶上百年一遇的酷寒,因此,不加辨别地盲目使用,可能会适得其反。而这正是中医辨症施治的根本精神,一言以蔽之,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是“圣散子方”因“东坡作序,天下通行。”,结果却因此酿成人间惨剧,这显然和苏轼无关。

千年后我们遭遇席卷全球的疫情,在用药上有很多艰辛的探索。其实如果我们能认真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就不会走不该走的弯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