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瓦勒里说:心理学的目的是让我们对自以为了然于胸的事情,有截然不同的见解。拥有“心理学”这双眼睛,才能得到小至亲密关系、大到人生意义的答案。 事实上,学习心理学最为绕不开的一个目的便是:解决人类自身的问题。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应用的角度,心理学大概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作为装饰品出现,那时人们研究心理学是出于好奇心; 第二个阶段,即调味品阶段,此时心理学看上去是有用的,但实际运用中又往往被人们忽视,尚未对人们生活或社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和作用。 第三个阶段,心理学在社会和人生发展中成为必需品。比如在心理健康领域,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保持心理健康已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目标之一,此时心理学越来越起到必需品的作用。另外,人力资源也离不开心理学,也体现了心理学在社会和个人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进心理学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首先人们对心理学研究日益深入使其具备了可以为社会所用的内在条件。 其次,社会发展进步,人们对自身的关注,开始依赖于对人本身素质的提高。在人类生存过程中社会对人本身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与社会分工有关,不仅需全面的知识,也需深厚的个人素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心理学的作用才日渐体现出来。 从心理学理论研究的角度:最初被称为泥瓦匠的心理学,因为其不是把人作为整体而对人的某些特点进行研究。在心理学进入科学之前,更多的是一种思辩,但当其进入科学范畴,则开始用宏观方法研究,此时研究的多是较为简单的心理过程。 比如反应时的研究,这是人的一种心理特点,反映人们心理素质方面的差异。 此时心理学还是将人之特点劈开,一个个研究,这与西方实证主义研究取向较为接近。因为当时对整体难以把握时,就将其打碎,研究每一个碎片,再将其拼和。 当我们研究一个物体时,这样做还是可行的。但将其用于心理研究则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种研究方法会使我们失去很多重要信息。 其次是将人作为整体研究。典型的即是人格研究。我们知道,人比无生命物体复杂,因此作为整体研究难度很大。于是有三种方法: 第一是将人的特点与动物做比较。因为很多试验在人身上无法做,便在动物身上来做,将人与动物行为类比。弗洛伊德的很多理论观点都是从动物行为而来,他这种研究方法又被称为对人类自尊心的第三次打击。 第二种方法是将人与机器类比,将人脑比作电脑,出现了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的研究,人脑加工过程类比于计算机加工过程。行为理论心理学认为,人是作为环境的产物,受制于人所生活的环境,人就是对外界的应答反映。 第三种方法是人本主义,人既不等同于动物,也不等同于机器。人有自己的尊严和独立性,既不是为了满足自己先天的生物性本能,也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环境的要求,而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即自我实践。 我们是否能清楚的感知到人的意识。有人发现电脑与人的思维不同,前者是纯理性的,人脑却不是,其会受到情绪影响,外界信息的干扰。有人说要完全模拟大脑功能,光靠计算机是不行的,还必须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对于人脑,人的意识我们知之甚少,光靠一项科学是不行的,必须依靠相关学科的共同努力。可以说,今天的心理学已经到了一个整和的时期。 ▌人与心理学的三个领域人有三个生存空间分别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己的关系。当心理学逐渐走向整和时,首先将其放在自然中,又在社会中,最后每个人还有自己的特点。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也就包含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社会取向,中国人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强调人际和社会关系的和谐。甚至为此而不惜牺牲自己。传统的中国家庭结构就可以看出,往往是牺牲个人利益为了大家,比如政治联姻。 2.重视别人的意见,尤其是批评意见。 3.强调因人、因时、因地而宜,面对不同的人可以“言行不一”,这在中国人际关系中并不是十分重要的。 4.习惯于压抑自我以求和谐。 5.强调自责,而不是外责。碰到问题时,怪自己或是自己的家人,宁愿自己受委屈。但要按时间、地点、场合分又有所不同。我们曾做研究,当一件事未做好是,若是在一种正式关系(如同事关系)中,则往往会责备自己,但如果是在非正式关系(如夫妻关系)中,则总是会责备对方。 第二是权威人格的问题,也有着几个特点: 1.在社会交往中,按人的性别、年龄、地位将人按高低排列,依次来决定自己以什么方式对待之,即先定上下而心安。 2.将地位高的人权威化,那些地位低的人一定要无条件服从,这对中国社会有重要意义,既可巩固上下关系又可维持团体内部的和谐。 3.将社会习俗也权威化。一旦社会习俗形成,则将其权威化,本是自愿的行为,但到了后来,成了不愿做也得做,否则便被视为异端。 4.将人二分化。有人分为好人和坏人,有人分为自己人和外人。有人说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富人情味的民族,但这只说对了一半,对好人和自己人是这样的,但同时中国人又是最没有人情味的民族,因为其对坏人和外人便是持漠不关心的态度。 以上是中国人非常看重权威作用,就象是对自然服从一样。但在中国人和其他人眼里还有一个亲疏的关系。最近我们做研究发现中国人没有对权威的服从,问题就出在亲疏的关系上,即只对亲近的人服从,服从是根据于被服从者的亲疏来决定的。 在中国人与他人关系中反映了中国人长期以来适应环境所带来的压力而产生的必然问题。当我们看中国人时,不要只从一个角度去看,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人逐渐感受到自然、他人的威力,于是珍惜与自然和他人的这种和谐,这是长期积淀下来的特点。 最后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传统的中国人很看重自我修养。 首先相对于家庭社会,中国人并不看重自己,尤其是个人的私生活。这从传统的房屋结构中就可以看出来。往往是一家人群居,无自己的独居,即便有的读书人有自己的书房也是十分有限的。 其次,中国人独居时强调无欲、无念、无私,达到“空寂状态”,罗素说西方人的幸福感来源于多多的向外活动,而中国人的幸福感则是无外在活动时的一种心身的宁静。中国人强调内修的功夫。反省自己有无过失,考虑如何敬德修业,洞察人情事故,通达事理,生活要动静得宜。 不能过分强调和表露自我,否则会破坏和谐关系,而西方则是自我的不断扩张。中国人不太喜欢情绪生活,尤其是过度复杂和强烈的情绪,希望做到忘情,做到个人的平和与宁静。 最后我们谈一下心理学的未来。首先,其价值在于让个人生活的更幸福,人们现在已经很易获得一般性的满足,人们的满足和幸福感来源变的越来越个性化,没有一种共同的幸福的标准。个人幸福感在心理学中已成为热点问题。其次,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尽管人类可以制造出很多工具来代替人的劳动,使人们获得肢体上的解放,但人们精神的压力并未解脱。所以对人的终极关怀不仅需要物质上的丰富,也需要精神上的满足,且这两者应该是结合在一起的。 ![]() 心理学之所以很重要,还体现在多个方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