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乱世中走出来的赵匡胤,只能将皇位传给弟弟

 子玉史院 2023-01-11 发布于陕西
 / 子

可以肯定地说,在当时的特殊历史环境下,将大宋的江上交给弟弟赵光义几乎就是赵匡胤的最优解。

先说一件事——

晋天福七年(942)六月十三日,石敬瑭病逝于邺都保昌殿,享年五十一岁。

按照石敬瑭的意思,后晋的江山是要传给儿子石重睿的,但在石敬瑭撒手西去之后,冯道还是果断选择了站在一旁的石敬瑭的侄子,齐王、广晋尹石重贵,对外的理由是:

天下还不太平,国赖长君

是不是感觉有点熟悉?

对,赵匡胤老妈杜太后当年也是这么交代赵匡胤的,让他到时候先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完了再由赵光义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这样就能避免五代的乱局在赵宋官家身上上演。

但是,冯道虽然嘴上说,“天下还不太平,应该立年长的人为君”,实际上这只是借口,真实的情况是:当时若是立石重睿为君,他根本就坐不稳

五代是军人的专场,谁的拳头硬,谁就掌握了话语权。朱友珪、李存勖、李从厚、李从珂、刘承祐这些人都是被强悍的藩镇给干掉的,你说石重睿要是为君,那些藩镇们岂会服他?

不可能。

就是石重贵上位之后望着太原的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后背都是一阵发凉。

也就是说,当时的天下已经陷入了藩镇反噬朝廷的不良循环中,只有强悍的人物才能镇住局面,而这个人必须得具备以下条件:

本身就是藩镇出身、有军功、能力强、有威望

纵观五代的历史,也就只有李嗣源、石敬瑭、刘知远、郭威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他们才能稳坐江山。

就是那位天降猛男唐庄宗李存勖都没逃过被藩镇给干掉的命运。后来的周世宗柴荣若不是在高平之战中一战立威,估计也难逃被藩镇叫板的命运。而他当时之所以选择御驾亲征,就是为了将军队牢牢掌控在手中。

▲周世宗  图源/剧照

赵匡胤建立大宋之后为什么不敢轻易对契丹用兵,除了契丹军力强盛之外,赵匡胤也是怕那些将军人们复制五代那套被许多人导演过的“剧本”。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赵匡胤其实也是藩镇反噬朝廷的典型案例,只不过他这个“藩镇”是在汴梁城,掌控着禁军。禁军当时在整体实力上已经超过了任何一路藩镇,赵匡胤具备这样的条件,这也是赵匡胤建宋之后大多数藩镇都老老实实的核心原因。

所以,赵匡胤最怕的事就是有人再复制五代那套“剧本”颠覆了大宋的江山

而赵匡胤选择接班人必须考虑的因素也是:此人必须要有能力、有威望、有功劳。这样才能保证大宋江山的正常接续。

反观赵匡胤的儿子,谁能符合这个条件?

没有。

也就是说,在赵匡胤驾崩之后如果由他的儿子来接班,大宋很可能会再次上演藩镇反噬朝廷的乱局,虽然赵匡胤提前导演了杯酒释兵权的戏份,但惯性思维是很难在短时间内从藩镇们的大脑中被抹除。

当然,这个推断的根据是赵匡胤在五十岁那一年驾崩的。如果他活得足够久,还是可以慢慢将儿子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展使他符合接班的条件。

这个赵匡胤肯定想过,谁都想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可有些事也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就比如,赵匡胤突然感觉自己的身体不行了。于是,他不得不紧急考虑接班人的问题。

想来想去,赵氏家族也就只有弟弟赵光义符合接班的条件——

赵光义参与了建宋的一系列大事,有功劳;赵光义的能力大家心里都倍清楚;赵光义经过多年的经营已经培植了自己的势力,别人根本无法撼动。

如果赵匡胤感觉自己身体不行了,选择赵光义接班几乎就是最优解。再说,即使自己将皇位传给儿子,那赵光义也是可以伸手去抢的。

赵光义当时在开封的影响力已经大到让赵匡胤有迁都的想法,可见,赵光义的实力绝对不容小觑。

可能赵匡胤的皇后加儿子们一起都不是赵光义的对手

所以,为了大宋的江山还能够继续在他们老赵家手里循环,赵匡胤也就咬咬牙把权力棒交给了弟弟赵光义。

▲赵光义  图源/剧照

接下来的剧情就是赵匡胤请赵光义喝酒的情节了。在酒桌上,赵匡胤将自己的想法抛了出来,赵光义一副惶恐的模样赶紧拒绝。

这就是《续湘山野录》中记载的赵光义不断起身推辞的最合理解释。

当然,赵匡胤也有自己的条件,就是,赵光义将来再将皇位传回赵匡胤的子孙手里,那个时候,大宋也稳了,自己儿子也有那个威望和能力了,可以放手去干。

也就是说,所谓的“金匮之盟”其实是存在的,但绝对不是杜太后当年主导的,而是赵匡胤、赵光义兄弟私下的约定

但赵匡胤也绝对不会百分之百信任弟弟,因为,谁都想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就像当年李泰给老爸李世民表态,自己登基之后就杀了儿子将弟弟李治立为接班人。

褚遂良当时就没给唐太宗面子:“是儿子亲,还是兄弟亲?”

唐太宗才恍然大悟,果断放弃了李泰。

但这个事也不是赵匡胤所能主导的,因为,那个时候,大宋的一切都是赵光义说了算。于是,他才会无奈地对弟弟说:“好为之,好为之。”

这也是后来赵光义将所有潜在的预备选手都给逐一消灭了的核心原因。

你说赵匡胤当时的内心得有多纠结。

另外,有一件事也能证明赵匡胤有让弟弟接班的考虑——

五代时有个不成文的惯例,那就是,皇帝一般都会将储君人选给封为亲王并让他出任开封府尹的职位

天成二年(927)二月,唐明宗李嗣源任命儿子李从厚为河南尹,兼判六军诸卫事;

广顺三年(953),周太祖郭威任命养子柴荣为开封府尹,并封其为晋王;

作为五代历史的深度参与者,赵匡胤肯定对这一点心知肚明,但他还是于建隆二年(961)任命弟弟赵光义为开封府尹,并在开宝六年(973)封其为晋王。

可见,赵匡胤确实有让弟弟接班的想法。

▲赵匡胤  图源/剧照

还有一个事——

赵匡胤曾经特意交代弟弟,将来即位之后一定要重用一个叫张齐贤的人。这也是印证以上结论的一个重要细节。

所以,当赵光义于赵匡胤的灵柩前即位时,没有一个人表示反对,因为,大家其实都知道赵光义本就是太祖默认的接班人

而赵光义最不应该做的就是,将大宋的皇位标记为了自己子孙的“专利”,最终,还是在靖康之变中给自己的行为买了单。大宋的皇位再一次回到了太祖子孙的手里。

历史,就是这么神奇。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和“在看”。谢谢!
/
推荐阅读:
五代的天下再乱,其实也就一套剧本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