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胡乱华为什么会爆发?对比西方历史,我们发现这是一个世界问题

 北斗维斟 2023-01-12 发布于贵州

“五胡乱华”是一个传统的提法,主要指两晋时期,北方多个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并出现混乱的历史。“五胡乱华”。实际上,五胡并非华乱的罪魁祸首,而是华乱的参与者,鲜卑甚至是华乱的结束者。当今的我们,应该站着时代的高度,以及全球史的角度来审视这段历史,如此我们才能提出更加全面、更加合理的结论。

一,蛮族为何进入文明地区:对比汉朝和罗马的民族政策

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在生活习惯上有天然的区别,一般而言游牧民族会掠夺农耕地区的财富,但是少有主动迁徙到农耕地区居住的。而五胡乱华的前提则是游牧民族迁徙到了中原定居,这不是游牧民族自愿迁徙而来的,而是受到外力的影响才迁徙而来的。

西汉东北民族分布

游牧民族大规模迁徙内陆,从汉代开始。西汉时期,推行“以夷制夷”的政策,将乌桓等游牧民族迁徙到幽州,其目的就是让乌桓对付匈奴,这就是民族内迁政策。东汉时期,继续南迁乌桓。到了曹魏时期,曹操基本将乌桓内迁到了中原。当时的乌桓骑兵天下闻名,各大军阀都想招乌桓为兵。就这样,乌桓成为了较早内迁的游牧民族。

氐羌内迁和乌桓有一定的区别。东汉为了夺取氐羌民族生活的河湟故地和武都等地区,东汉王朝将大量的氐羌民族内迁,这样可以减少河湟地区的羌人数量,又可以让羌人抵御匈奴、鲜卑,一举两得。然而东汉却引火烧身,羌人在东汉长期暴乱,最终拖垮了东汉王朝。汉末,关中的军阀又大量招氐羌为兵,增强军队的战斗力,韩遂、马腾、马超、董卓的部队都有大量的羌人。

东汉羌乱

总结起来,汉朝内迁游牧民族的原因莫非是为了争夺游牧民族的土地,让游牧民族抵御北方更强大的匈奴、鲜卑,或者吸纳游牧民族为军队,增强军队战斗力。既然如此,这些内迁的游牧民族就应该被视为帝国的子民,应该授予土地或者牧场,进行教化,增加认同感。

然而,东汉恰恰是一个腐败的王朝,地方官员认为内迁的胡人势单力薄,没有后台,于是肆无忌惮地欺凌。而内迁的游牧民族本身还未适应中原的生活,在极端情况下就会铤而走险,做出一些违法的事情,甚至烧杀抢掠,于是民族矛盾就激化了。

对比同时期的罗马帝国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甚至更加严重。图拉直时期是罗马疆域的巅峰时期,当时罗马已经占据了两河流域。然而,罗马军队不足,于是罗马就吸纳大量的蛮族为兵,让蛮族守卫新征服的土地。

公元100年时,罗马边疆的蛮族军队占据了五分之四。到了3世纪,罗马出现了社会动荡、吏治腐败的“三世纪危机”,罗马公民厌倦当兵,于是罗马招募更多蛮族士兵,到到卡拉卡拉帝时期,罗马士兵中的意大利人已经不到十分之一。

大量的游牧民族进入农耕区,在短期无法适应新环境,难以转变自己的角色。他们大多数也只能通过当兵谋生,的确征战是游牧民族的强项。完美的状态就是农耕文明耕地,创造财富,而游牧民族保卫边疆,开疆拓土,然帝国一旦走向崩溃,天下大乱,民族矛盾就会激化,最终产生大乱。

二,民族大迁徙和民族矛盾的爆发

公元3世纪开始,亚欧大陆草原进入到了一个民族大迁徙的时代。这些民族的迁徙方向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南迁进入中原或者印度河流域、伊朗高原,如大月氏迁徙到印度河,建立了贵霜帝国;南匈奴、乌桓、鲜卑等不断南迁,直到进入中原;匈奴、日耳曼等民族则不断西迁,最终涌入了罗马帝国。

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气候变化。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寒冷期。这个时代,匈奴经常出现旱灾、蝗灾,赤地千里,牲畜大量死亡,这是气候变冷变干的表现。于是游牧民族就要向温暖的地方迁徙,而南下中原、西迁欧俄草原都是不错的选择。

而亚欧大陆这次民族大迁徙,和鲜卑族的征服有很大的关系。首先是鲜卑从大兴安岭北部南迁,占据了漠南和漠北,北匈奴“十万落”选择归顺鲜卑,而剩下的部分则西迁中亚、一直到东欧。欧洲历史学家推测匈奴西迁变成了“匈人”,匈人西迁压迫日耳曼人西迁,于是大量的日耳曼人迁道罗马帝国境内。

鲜卑分布地图

而鲜卑在占据了漠南之后,南匈奴失去了传统的牧地,只能继续向南迁徙到陕西、山西高原一带。在魏晋时期,南匈奴已经大量生活在关中地区了。跟随南匈奴一起南迁的是羯族,是深目高鼻的白种人,曾经被匈奴征服,于是成为了“匈奴别部”。在两晋时期,匈奴和羯族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中原大乱之后,鲜卑人大量涌入中原,建立了一系列政权,并且一统中原。鲜卑人最终成为了胜利者和大乱的结束者。

在西晋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比例已经非常高了。江统《徙戎论》说“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西晋王朝对这些游牧民族既不安置,也不教化,听之任之,埋下了隐患。

实际上,在汉末中原人口大规模减少的情况下,游牧内迁是有利于补充劳动力的,但是这需要给他们分配土地,逐渐改变其生活生产方式。曹操内迁乌桓、匈奴,编户齐民,授予土地,就是比较成功的例子。而西晋时期,门阀士族已经形成,他们垄断土地,国家已经无主地可分。于是大量游牧民族内迁后只能成为了士族的奴仆,接受士族的压迫。

例如后赵的建立者,原本是羯族小头目。内迁后,失去了尊贵的身份,沦为贩夫。后来,石勒成为了佃客,获得了一块土地耕作,勉强度日。结果在西晋太安年间,饥荒爆发,石勒被迫逃亡,结果被西晋的地方官员抓捕卖为奴隶,以充军饷。在这样的情况下,石勒焉能不反抗。

八王之乱

西晋统一仅仅十年,就爆发了“八王之乱”,北方经济残破不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最终爆发了“永嘉之乱”。我们总结西晋的大乱,首先是西晋的统治阶层乱了,他们自相残杀,破坏了经济。接着是百姓乱了,人民到处流亡、起义,最后是游牧民族大量参与其中,他们攻灭西晋王朝,建立了一系列自己的政权。

三,中国在次统一,欧洲为何走向分裂?

罗马的历史一度和中国相似。大量蛮族涌入罗马,加速了罗马分裂。最终,西罗马在476年灭亡,西罗马境内的蛮族建立了许多蛮族国家,类似于中国的十六国,而东罗马类似于东晋南朝。欧洲的法兰克王国统一蛮族国家和439年的北魏统一北方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西欧却最终走向了大分裂,而中国走向了大一统,这是为何呢?

东罗马和蛮族国家

游牧民族内迁后,都大规模吸收了当地的文化。中国的游牧民族在中原大量学习汉文化,最终走向了汉化的道路。而欧洲的蛮族也学习罗马的基督教文化,并且在教皇的册封下称帝,继承罗马的遗产,逐渐罗马化。表面看,两者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但是其不同之处也非常明显。

中国的游牧民族进入内陆后,为了方便治理中原百姓,于是采取了中原的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五胡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并且许多都推行了儒家的“仁政”。氐族建立的成汉“简刑约法,宽和政役。……事少役稀,百姓富贵,闾门不闭,无相侵盗”,后来的前秦更是以儒治国,并一度统一中原。羯族石勒也以儒治国,恢复经济;鲜卑族建立的前燕在东北推行仁政,于是许多汉人迁徙到辽东,让辽东成为“乐土”。

十六国后期的混乱局势

因此,十六国的乱主要是政权多,战乱多,但是十六国政权内部并不一定乱。成汉、后赵、前秦、前燕、代、前凉等政权都是十分稳定的,当然末期会混乱,这是非常正常的。在这种乱而不乱的状态后,北方的大趋势就是融合,游牧民族逐渐融为了汉族。北魏统一中原后,更是大规模推行汉化,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欧洲则不同,蛮族入侵后,带来了落后的封建制度(分封制),而罗马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崩溃后就再也没有建立。最终,在不同的分封地区,出现了民族性的国家,而这些民族国家则是本地民族和侵入当地的蛮族融合而成,最终根据地域形成了法兰西、英吉利、德意志等民族。因此,欧洲的民族融合的方向是分化,最终形成的是单一民族国家。

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中国使用的是方块文字,而欧洲使用的是拼音文字。方块字“形定音变”,发音可以变化,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发不同的音,但是书写不变。而拼音文字是“形随音变”,也就是不同的地区,发音不同,那么就要用不同的拼写方案,如此就造成了文字分裂。蛮族侵入罗马,造成了不同地区的发音有区别,于是大家就都用罗马字母来拼写各自的发音,于是出现了不同的语言文字。

总之,东西方发展方向的不同,根本原因在于东西方在文明上具有根本的区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