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剧票房

 手提书斋 2023-01-11 发布于浙江

第三章   京剧票房

清中叶以后,八旗贵胄嗜爱戏曲成风,并以演唱戏曲为乐。他们演唱不是为了生计,所以叫“票戏”。演唱时票友们汇集一堂,其汇合的地点就叫做票房。京剧票房是伴随着京剧的诞生而产生的,京剧票房产生于京剧诞生后的乾隆年间。到了清朝末年的时候,京剧票房就已经从雏型走向成熟,而且票房遍及京城,数量众多。参加票房活动的票友来自各界,有皇亲贵族,文人墨客、工、军、学、商,遍及各阶层。票房的票友们技艺优佳,生、旦、净、丑皆能。从那时候起,票房就已经成为京剧的孪生兄弟,正式跻身剧坛。票房在以后的发展历程中,更有名家辈出,票友下海,为京剧输送了不少英才。票房是戏曲界特有的组织形式,他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独立存在的中国文化现象,并起到促进京剧繁荣发展的独特作用。

随着经济繁荣、生活安定,票房票友活动日益频繁。京剧票房犹如异军突起,有时候可与专业剧团多年徘徊的局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京剧票房异常活跃

各地的票房以普及振兴京剧为宗旨,在振兴京剧,弘扬京剧艺术的旗帜下,有声有色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京剧活动。他们召集骨干,组织人员,群策群力地策划和实施票房的各项活动。他们发动群众,以点带面支持引导,逐渐形成了京剧票友的组织网络。他们认真研习京剧艺术,力求把演艺水平提得更高。他们广泛争取社会支持,在社会各界同仁的大力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把票房办得更好。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的京剧票友总数在36万人至50万人之间。只要附近有票房,这些票友都是积极参加票房活动的骨干。

在全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票友活动的票房,大大小小的票房遍布全国各地。这些票房吸引了大量的票友前来参与,而票友对京剧艺术的积极热情和痴迷态度则是对票房的最大支持。就以天津来说,天津人爱戏、懂戏,不仅专业院团名角辈出,演出火爆,而且业余京剧活动也令人刮目相看。天津至少有140个票房,天津京剧票房数量之多、水平之高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的。在全国首届京剧节开幕式上,天津的票房曾表演过400名票友参加的京剧大合唱,其壮观场面令人震撼。上海的票房有数十个,而且票友的水平都很高,其左右舆论的能力举足轻重。

京剧票房、票友的火爆场面,不但出现在京剧集中的四大京剧基地城市京、津、沪、汉,而且边远省、市亦不乏京剧的管弦丝竹之音。专业演员与票友精密结合,一方借台唱戏,一方借机赏戏学艺,互相滋养、携手共兴。庞大的京剧爱好者群体,远远超过了各类追星族,充分显示了票房票友活动的优越性和它的现代内涵特点:即广泛性、群体性、自娱性、研习性。

南宋时期,温州首先出现的票房是“九山书会”,后来又有“永嘉书会”;明代成化年间,瑞安画家任道逊组织的“清乐会”;清代瑞安的清音社(弹词班)等等,都是票房的存在形式。数百年来,薪火相传,显示了戏曲艺术顽强的生命力。

京剧在温州获得如此强劲的生命力,有如此雄厚的观众基础,且能迅速传播,安全得益于票房的建立:

晚清时瑞安有一个“弹词班”,原先大都以昆曲自娱,后也改唱京剧,虽无“票房”之名,但却是实际上的票房。

1933年春,温州京剧票友张子畴、刘克西、姜绮文、周德波、胡不归、张作桢、唐继永等共同发起、成立“三三票房”(谐音“珊珊”),此后又相继出现“正谊”、“南市”、“新新”以及由永嘉民众教育馆主办的“国乐研究会”等票房性组织,除经常举办演出外,也为来温的专业演员配戏。此后的十年中,票房为温州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票友。

新在中国成立后,温州市区各票房经过整顿,联合成立“温州市业余京剧研究社”,也经常举行演出活动。在过去的六十多年中,尽管道路崎岖,沧桑多变,但票友们对京剧的热情却并未因环境变化而有所衰减,即使是在风潮涌动的年代,尽管“票房”之名已经消失,但辗转在穷山僻壤中的“业余剧团”其实也就是票房的翻版,票房的“香火”依然代代相传。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票房出现了蓬勃兴旺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温州包括所属各县在内的京剧票房四十多个,单是温州市区就有十来个,在温州的大街小巷里走一圈,准能听到京胡的声音。在市工人文化宫、长青园以及一些老年人的休闲场所,也大都把京剧作为一种定期的文化活动内容,这些场所也是实际上的票房,其中的“联谊京剧”票房,还经常举行演出活动,并和海内外职业和业余京剧团体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在各种戏曲艺术门类中,京剧以其独具的魅力吸引着一大批铁杆票友,即便海南也不例外,海南虽然离北京很远,但这里也有一批喜欢京剧的票友,也有他们的票房。

每到活动时间,这个票房里都会传出一阵阵浓厚的京味京腔。那让人心醉的京胡、京二胡、月琴、板鼓等京剧乐器声悠扬婉转,二十多位京剧票友兴致盎然地打着拍子,小声附和着正在演唱的票友,听到精彩之处还鼓掌大声较好。

在海南,各种各样的民间社团如群星般闪耀在琼島各地,而这里的南国京剧社,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每个星期二、星期五晚上,在海口市五指山路的梨园茶馆里都会响起一阵阵浓厚京味京腔。一大批来自不同地域的铁杆票友们被京剧吸引。没有服装,没有道具,但他们却用对京剧艺术炽爱的热情,演绎着属于他们自己的京剧……

虽然条件有限,但是京剧优美的唱腔还是将在场所有人带到了国粹艺术的境界里,享受着传统艺术精华之所在。该剧社从组建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十二个春秋,期间也曾有过很多次的坎坷与困境,在1994年一年里,就曾有过三次解散,但凭着每一位票友对京剧的坚持和执著的精神,最终大家都坚持下来了。

票友里有一位朱女士,她年轻时是个专业歌手,出生于上海,成长于台湾,后又在香港、美国等地居住过多年。但是,这些城市、地区、国家都没能留住她,她却选着了海南。当问她为什么要定居在海南时,她说:第一是海南适合居住和养老;第二是因为京剧,因为这帮票友,给了她快乐和温暖。当年朱女士为了参加南国京剧社,在海南寻找了八个月,四处打听,千回百转才找到这里。朱女士的父亲也是一名京剧爱好者,听说自己的女儿在海南参加了一个京剧社,便也从台湾赶了过来。在朱女士的影响下,她的父亲以及两个妹妹也先后来海南定居。从那以后,这家父女便于南国京剧社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4年他们举行了首届海南南国京剧票友度假节,吸引了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奥港地区以及新加坡、美国的170多位中华京剧“铁杆FANS”。

台湾有不少人酷爱京剧,鼎盛时期,京剧团、社曾有二三百家之多。如今全台湾的京剧社是剩下几十家了,但在台北市仍有超过二十家剧社,全市的京剧票友总数量保持在三四千之间。

每逢星期日上午,台北的票友们便开始“票戏”了。而演唱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者大有人在。从大陆来台的京剧票友赶上了,也会到此“吊吊”嗓子。

在台湾京剧界票友中,77岁的殷曹女士算是“名角”。她不仅参加过大陆首届“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特邀演出,并在《除三害》折子戏中饰时吉,而且在美国纽约还组织起传统京剧票房。

一把胡琴、几面锣鼓,吊嗓子的、试京胡的、掌板的、敲鼓热身的,演员加戏迷少说也有百来人,场面气氛之热烈,就像专业剧团的准备演大戏。

殷女士是“戏迷国剧社”的社长,是“老北京”。二十年前,殷女士在台北组织了“戏迷国剧社”。据她介绍,由于琴师、司鼓是社里聘请的专业人士,票友们就按每月的星期日多少凑份子给司鼓和琴师作为酬劳。

台湾的京剧戏迷大都是中老年人,他们自发地组织“戏迷票房”,多则十余人,几十人,少则七八人,有男有女,每星期都搞活动,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晚年的生活乐趣之一,就是爱唱京戏。近几年,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院,武汉京剧院等众多演出团体,多次赴台演出交流,深受台湾戏迷的喜爱和欢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