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可军 | 宁海古戏台的嬗变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3-01-11 发布于浙江




宁海古戏台的嬗变




文/应可军


 
“元宵演剧到春残,乘兴何妨日日看。共道经年辛苦甚,三时工作一时欢。”这首竹枝词是宁海清代诗人王梦赉所写。在宁海的习俗中,演戏、看戏极受欢迎,特别是老一辈的爷爷奶奶们,只要有时间,总会去看看戏剧。尤其是正月里最为热闹,因为大家都会有空余的时间,村里会为了庆祝活动,请上戏班子。到了那时候,村里的爷爷奶奶,包括一些爱看戏的青年们,脸上总会挂满灿烂的笑容。

根据老人的回忆和史料反映,古戏台不是今天的状态,首先村民爱舞蹈,因为据资料介绍,乞丐们在冬至日,乞丐们会扮“抲灶王”钟馗的模样,身穿大红袍,脸孔一抹黑,手舞钢刀,在各个商店和民居道地中喃喃而语:“大鬼抲来剥了皮,小鬼抲来垫脚底”,并用钢刀刀背砍屋柱,小孩们又怕又好奇,跟进跟出地看,忽然又会吓得逃散,远远地看着。

他们的舞蹈实际上是傩舞的一种。看来爱舞蹈是人的天性宁海人有句俗语,“宁海人见黄狗打相打可以看一天,”再加宁海属越地,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是指俗神信仰,就是说,是非宗教信仰。这种信仰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比佛教信仰和道德信仰更具有民间的特色。中国民间的俗神信仰的一个典型特征,不问各路神灵的出身来历,有灵就香火旺。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和功利性。所以说,中国民间信仰具有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点。宁海喜欢民间祭祀,是指民间通过一定仪式,将荤素食品、禾稼果品等物品敬献给种灵、祖灵等崇拜对象,以求保佑赐福。这种活动在民间是十分顽固的,宁海人也不列外。宋代如何,详细资料不见典籍记载只能在舒岳祥的《阆风集》中诗作分析;诸如《乐神曲》曰;“田稻子输官粮,高田豆角初上场。枫林沉沉谁打鼓,农家报本兼祈禳。打鼓打鼓急打鼓,大巫邀神小巫舞。绛衫绣帔朱冠裳,手持铃剑道神语。前年军过鸡栅空,今年一母生十雄。甽东种秫获颇厚,大甑炊糍翁成酒。家机白布阔且长,翁媪制作新衣裳。再拜奠神重酌酒,男耕女桑十倍强。大妇小妇别有祝,生养好男房计足。巫公巫公告尔神,产谷不如多产银。驴载马驮车碌碌,免斫柘条行箠扑。”看来仪式或由巫师、祭司、家族长主持,或由本人进行。再拜奠神重酌酒再从舒岳祥另一首诗作《田公姥词》看;“田公布衣五尺长,田姥角冠八寸强。平生布施不造殃,教养儿孙耕与桑。田公姥,生为农家夫与妇。寿考百年作田祖,岁岁田头管风雨。春三秋九享鸡豚,环珓神灵如对语。田公姥,听侬歌,看侬舞。使我仓有秔,使我庾有稌,使我囷有黍。使我富牛羊,千斯牸兮百斯牯。田公姥,侬肴芬芬兮侬酒湑湑,官税既输兮公役不烦。男不为人驱,女不为伧妇,读书识字应门户。”

祭祀时,要献歌舞,要斟酒。要告白:“使我仓有秔,使我庾有稌,使我囷有黍。使我富牛羊,”说明祭祀最终目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认为神灵或鬼魂也有自己生活的世界,也有同人一样的欲望,故加以祭献。但又认为他们只吸取祭品的精灵部分,故祭品祭后又可作人的食品。祭祀时的歌曲由文化人撰写,发展到文人编写剧本如宁海岳井的蒋楂乡《镜里花传奇》为戏剧佳作,并有王吉人批点,少有人知。蒋明东在《鹤井竹枝词》里提到。“映日楼头日欲斜,书声郎朗到侬家。劝郎多把文章读,漫看楂乡镜里花。”在此环境下,有一天队衣衫褴褛、满面灰尘的流浪者,顶着烈日的曝晒,出现在地平线上。他们风尘仆仆地来到一个人烟稠密的村庄,略事休整。见夕阳的馀辉尚在,他们便在一棵茂密的大树下面画出一个圆圈,吆喝起来。

于是很快地围拢了一大群人。那些人还在吆喝,并且敲起了锣鼓,声音很大。激越清扬的锣鼓声在村庄上空回荡,招来了更多的闲人。

看见观众来得不少,那些人便开始表演起来。他们有的唱,有的说,有的翻跟头,有的舞刀剑,博得了村民一阵阵热烈的欢呼…旧俗在春节时间段,一般是农闲季节,村民们为了看得更认真,更仔细,把不用的几稲桶倒扣在晒场平地处,上覆门板称之曰;”“稲桶台”这也许是宁海最早、最简易的戏台。经过不断改进,才逐步移到宗祠、庙宇内。戏台之于乡村,其实远远超出了一个演出场所的意义。每一个地方的戏台,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风格,都写满了悲欢离合,还有戏台上下的人间故事。

宁海城区也随俗陆续共建了27座各大姓氏宗祠,钱姓始祖钱国祚居台州,元季,方国珍据台州,绶以官,辞不赴,迁隐宁海城区县后明初建祠堂。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经常有新昌嵊县的“的笃班”来宁海演出,后还落户于宁海。县人钱宝森就组办了越声剧团,演员有30人,就在县后的钱家祠堂售票演出。开了宁海用剧场演出售票看戏的先河。民国三十四年(1945)10月,县人们就在钱家祠堂,成立了宁光戏院,演员也有增加,演出逐步走入正规。老人们回忆说,经常在这里演出的剧目有《十美图》《二度梅》《白蛇传》《洪秀全》《牛郞织女》和《盘夫索夫》等,有的还演得非常精彩,且练就了著名演员如尹湘娟、董碧玉等,成为远近闻名的越剧台柱。新中国成立后,改宁光戏院为宁海群众剧团。并演出了《祥林嫂》《十六年血仇》《人间地狱》《太平天国》和《踊跃送公粮》等剧目,配合土改和抗美援朝等运动。1955年3月,我县成立了宁海剧场,场址仍在县后钱家祠堂。这当然有点寒碜了。南宋绍兴年间(1131 —1162)浙江严州的柴谋自浙江严州迁徙至宁海城区,六世道修分迁王爱山。长子彦忠仍居宁海,后裔也于明初选址城隍庙南侧建祠堂。1967年12月,省文化部门拨款4万元,宁海文化部门在桃源南路柴氏宗祠改建宁海剧院,翌年落成,全院分门楼、观众厅、舞台、化妆室、演员宿舍、及售票房等六部分。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还有月楼,共设观众座位1050个。

友情链接:应可军民间文化专辑之一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木子叶寒
□摄影:丁洁芸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