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概方位,可能有误差) 崔琰,字季珪,出身清河崔氏,师从于大儒郑玄。《封氏闻见记》记载:汉末崔琰于高密从郑玄学,遇黄巾之乱,泛海而南,作《述初赋》。 崔琰《述初赋序》云:“琰闻比郑徵君者1,名儒善训,遂往造焉。涉淄水2,历杞焉,过杞都之津,登铁山以望高密。”(《寰宇记·密州》) 1、“琰闻”三句:“郑”,郑玄。《后汉书》卷三十五:“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徵君”,指不接受朝廷征聘的隐士。“名儒”,著名的儒者。“训”,教育,教导。“造”,拜访。2、“涉淄水”四句:“涉”,渡水。“淄水”,亦“淄河”,《禹贡》:“潍淄其道。”发源于山东济南莱芜,流经淄博、淄川、临淄、广饶、北入小清河。淄河被称为淄博的母亲河。《括地志》:俗传云,“禹治水功毕,土石黑,数里之中,波若漆,故谓淄水也。"谓崔琰从家乡,清河郡东武城(河北故城县),渡过淄河赴高密拜师。“杞”,古杞国,周初封于河南杞县,春秋晚期,迁徙到鲁国北部,现潍坊坊子黄旗堡一带。“津”,津桥。“铁山”,按《寰宇记·青州》记载,铁山在临淄县。“高密”,战国齐邑,西汉高密国。 崔琰《述初赋》云:涉淄水,过相都1,登铁山,望齐密。(《寰宇记·青州》) 1、相都:斟灌城。今山东寿光东北四十里。《水经·巨洋水注》 引 《汲郡古文》: “相居斟灌。” 登州山以望沧海。朝发兮楼台1。回盼兮句榆2。顿食兮岛山。暮宿兮郁州3。(《封氏闻见记》 1、楼台:《寰宇记·登州》:望海台,在文登东北一百八十里,古老相传始皇在成山垒石造此台望海。2、句榆:句卢山;赣榆山。 《寰宇记·海州》记载,句卢山,一名马鞍山,在朐山县西南。赣榆县:清光绪《赣榆县志》:“其得名赣榆也,以山。”《南齐书·明僧绍传》:“僧绍弟庆符,为青州僧绍乏粮食,随庆符之郁洲,住弇(赣,音变)榆山。”3、郁州:《山海经》云:“郁州在海中。”《山海经注》曰:“朐县东北海中有大洲,谓之郁州。昔有道者学徒十人,游于苍梧、郁州之上,数百年。皆得至道。” 倚高闾以周眄兮1。观秦门之将将。吾夕济于郁州。郁州者,故苍梧之山2也。心说而怪之。闻其上有仙士石室也,乃往观焉。见一道人,独处休休3然,不谈不对,顾非己所及也。(《水经注·淮水》) 1、“倚高闾”二句:“闾”,里巷的大门。“周眄”,环顾。“秦门”,《水经注·淮水》:“又径朐山西,山侧有朐县故城。秦始皇三十五年,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高大整饬貌。《大雅·绵》:“乃立应门,应门将将。”2、苍梧之山:即郁林山。亦今连云港东北云台山。《寰宇记·海州》:“苍梧山在东海县东北二里。古老相传,此山在海中,后飞至此。”3、休休:形容宽容;气魄大。《书·秦誓》:“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 魏崔琰述初赋曰:琰性顽口讷,至二十九,初关书传,闻北海有郑徵君者,当世名儒,遂往造焉。道由齐都1,而作述初赋曰:有郑氏之高训,吾将往乎发矇2,濯余发於兰池,振余珮於清风,望高密以亟征,戾衡门而造止3,觌游夏之峩峩,听大猷之篇记,高洪崖之耿介4,羡安期之长生5,登川山以永望6,临洞浦之广溟,左扬波於旸谷,右濯岸于濛汜,运混元以升降7,与三光而终始,蓬莱蔚其潜兴8,瀛壶崛以骈罗,列金台之蹇嵼,方玉阙之嵳峩。(《艺文类聚·卷二十七》) 1、“齐都”,临淄,西周初封太公望于齐,建都于此。2、发矇:亦“发蒙”,启发蒙昧。《易·蒙》:“初六,发蒙,利用刑人。”“亟”,疾也。3、“衡门”三句:“戾”,至,到达。“衡门”,横木为门,喻简陋。“造”,到。谓郑玄讲学处。《寰宇记·莱州》云:不基山,在即墨县东南五里。引《三齐记》云:郑玄教授于不其山,山下生草大如薤,叶长一尺余,坚刃异常,土人名曰“康成书带”。“觌”,见“游夏”,子游、子夏。“峩峩”,高貌,谓仪容峩峩然。谓学子中仿佛有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仪容峩峩然。“大猷”,谓治国大道。《小雅·巧言》:“秩秩大猷,圣人莫之。”“篇记”,犹篇章。4、“高洪崖”,二句:“洪崖”,传说中的仙人名。“耿介”,光大圣明。《离骚》:“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5、“羡安期”句:“安期”,亦“ 安其生 ”,仙人名。秦汉间齐人,一说琅琊阜乡人。秦始皇东游,与语三日夜,赐金璧数千万,皆置之阜乡亭而去,留书及赤玉舄一双为报。后始皇遣使入海求之,未至蓬莱山,遇风波而返。《寰宇记·密州》(徐山)引《三齐记》云:始皇令术士徐福入海求不死药于蓬莱方丈山,而福将童男童女二千人于此山集会而去。徐山(在禇城)。6、“登川山”四句:“永望”,远望。“洞”,幽壑。深谷;深渊。“浦”,水滨。“溟”,海。《十洲记》曰:东王所居处,山外有员海。员海水色正黑,谓之溟海。《庄子·逍遙遊》:“北溟有鱼。”“旸谷”,传说日出之处。“濛汜”,古称日落之处。《楚辞·天问》:“出自汤谷,次于蒙汜。”《郡国志》云:昌阳县(今荣成县)有巨神岛,有祠,能兴云雨。崔琰避黄巾贼于此山。7、“运混元”二句:“混元”,指天地元气。 阮籍 《咏怀》:“混元生两仪,四象运衡玑。”“升降”,盛衰。“三光”,日、月、星。8、“蓬莱”四句:“蓬莱”,蓬莱山,传说中的神山名。《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 ,此三神山者,其传在勃海中。”“蔚”,云气弥漫的。“瀛壶”,即瀛洲 。 晋王嘉 《拾遗记·高辛》:“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形如壶器。”“崛”,高峻的样子。“骈罗”,骈比罗列。“蹇嵼”,形容高而盘曲。“玉阙”,传说中天帝、仙人所居的宫阙。《十洲记·昆仑》:“( 钟山)上有金台玉阙,亦元气之所含,天帝居治处也。”“嵳峩”,高峻貌。 想黄公于邳圯1,勤鱼石于彭城。(《水经注·卷二十三》) 1、“想黄公”二句:“黄公”,黄石公。相传张良刺秦始皇失败后,逃亡至下邳,在圯上遇见一老父,张良 以《太公兵法》,并言称十三年后,到济北谷城山下,见到一块黄石,就是他。《左传·成公十八年》:“宋鱼石复入于彭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