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圆明园40景之北远山村:竹篱茅舍之地,位置僻远,英法联军竟未到此

 飞行的书卷v3pd 2023-01-11 发布于北京

作者:飞行的书卷

时间:2022年8月25日

地点:北京-圆明园-北远山村

北远山村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该景位于圆明园大北门内偏东,在鱼跃鸢飞东面,该景建自雍正朝后叶,旧称北苑山房(北苑山村),雍正十一年(1733)五月奉旨在"北门内北苑山房"西北角响水处,建庙供奉雨神牌。乾隆初年定本名,该景再修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北远山村这个名字没啥深意了,此处是一处竹篱茅舍式的仿村落建筑,又位于圆明园北墙根下,所以主要就是根据方位所在和景观特色命名北远山村。乾隆、嘉庆二朝皆有改建增饰。

北远山村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雍正时期就已建成为一处模仿渔村农舍的田野园景。有兰野、绘雨精舍、水村图、稻凉楼、涉趣楼、湛虚书屋等建筑。

以下是景区介绍:最后那句话实际是不太符合事实的。关于北远山村,有个逐步损毁的过程。实际并非八国联军,只能说土匪趁八国联军祸乱京城抢劫圆明园。

该景地处圆明园最北部,稻田遍布,各房舍名称都与农事有关,呈现浓郁田园景色,没有任何建造精美的殿堂,修得很简单朴实,建筑分布在河的两岸,就像农村一样。

皇帝如果因为国事太劳累或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可以来到这里住几天,感受一下乡村生活,扶一扶犁,品尝一下耕种的滋味,亲身体验一下太平盛世的味道。此外,皇帝在御园中的“农村”赏景,也算是对农桑的关怀。

圆明园共计四十景,其中有关于农耕的景群就占了四处之多,按比例算可达十分之一。除去非40景的紫碧山房东侧的顺木天之外,多稼如云、北远山村、水木明瑟、澹泊宁静这四处,依次横列于圆明园之北,都是圆明园40景之一。我上次在视频《圆明园秘境穿越:森林中有一座破屋住着老妪,隐者?农妇?女巫?》讲解中,说北远山村是圆明园炼丹遗址所在。这里需要纠正一下:圆明园炼丹遗址所在是“秀清村”,是圆明园另一个40景之一,本人还没来得及写作。之所以记错了,是因为这两处都带着村字

视频:

圆明园秘境穿越:森林中有一座破屋住着老妪,隐者?农妇?女巫?

北远山村复原图

北远山村建筑分布在河的南北两岸,入此景要由东南的水关进入,水关上嵌有乾隆御书“北远山村”石匾,进入水关后便是一座座低矮的农家小院,这里很多院内都种有桑树,是园内主要养蚕之地。

该景的主体建筑是一座五间两卷前出抱厦的大殿,名为“课农轩”,所以后来北远山村,又称课农轩。此殿在雍,乾时期并没有,只是一处临水建筑,在嘉庆二十二年(1817)改建成大殿。

视频:北远山村遗址景况实拍

在课农轩西边为一个小型庙宇叫观音庵,在观音庵西南还建有一个小凉亭名曰:观澜亭,坐在观澜亭内向东望可以欣赏北远山村全部的乡村景色,向西望可远观西峰秀色景区。

在乾隆时期课农轩东建有正房三间,外檐悬乾隆御书“绘雨精舍”。又称绘雨山房,此建筑与江苏栖霞山春雨山房很相似。

北远山村遗址

栖霞山位于南京市栖霞区,古称摄山,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栖霞山素有“六朝胜迹”之称,在明代被列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有“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的美誉。历史上曾有五王十四帝登临栖霞山,其中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栖霞山。

北远山村遗址

目前栖霞山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历史古迹遗址80多处,荟萃了宗教文化、帝王文化、绿色文化、民俗文化、地质文化、石刻文化、茶文化。千年古刹、佛学“三论宗”祖庭、佛教“四大丛林”之一的古栖霞寺就座落在栖霞山西麓。

北远山村遗址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的乾隆御诗《北远山村》写到:

循苑墙,度北关,村落鳞次,竹篱茅舍,巷陌交通,平畴远风,有牧笛渔歌与舂杵应答。读王储田家诗,时遇此境。

矮屋几楹渔舍,疏篱一带农家。

独速畦边秧马,更番岸上水车。

牧童牛背村笛,饁妇钗梁野花。

辋川图早曾见,摩诘信不我遐。

北远山村遗址

因为地处圆明园最北部,较为僻远,1860年英法联军并没有到此,北远山村也仅是被附近土匪破坏了一小部分,像主体建筑“课农轩”、“观音庵”等建筑都被保留了下来,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二十四年(1898)还进行过修缮,光绪二十六年(1900)彻底毁于战乱(并非八国联军,而是土匪趁机打劫)。圆明园毁损后,此处已逐渐形成一个不小的村落,倒是成了真正的农村了。目前遗址处村落已被迁走,乱石堆叠处,我估计是主殿建筑“课农轩”的遗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