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颜建国:明朝永乐年间,东平的两个贤知州留了两块碑,促进东平文化教育的繁荣

 平湖一柱家教号 2023-01-11 发布于山东

【建国说史】

永乐东平二贤守记
文/颜建国

对于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其治国手腕,堪称有为之君;但说到人品,究竟是篡位杀侄,难以用高尚来视之。

偶翻明朝“三杨”之一的杨士奇《东里集》,发现里面有两位永乐年间曾在东平任职的贤知州,在前后数年的任期内,为东平的文化教育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杨士奇,1365年生,吉安府泰和县即今江西省泰和县澄江镇人。在府学就读时,被府学教授王叔英视为俊才,到建文帝时王叔英进南京任翰林修撰,35岁的杨士奇被老师推荐任翰林编纂官。靖难之变后王叔英自杀,杨士奇继续任翰林编修,逐渐成为朱棣的器重之臣。

杨士奇在《东里集》首先写到的东平州知州杨玚,字季琛,是吉水县即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和杨士奇同为吉安府人,他在洪武年间考中举人,在浙江担任县主薄;到朱棣登上帝位后,杨玚先后担任南海知县、济阳知县,因为治绩突出任东平知州,时间在1404年前后。此时,因为靖难之变的杀戮,山东人口大为减少,朝廷从山西调集民众到山东居住,东平一带的治理难度加大。杨玚来东平上任时已经近50岁,他对百废待兴的州域多方巡视,和一同前来的儿子杨黻一起筹划建设庙学、恢复生产,把新发现的汉朝《张迁碑》迁移进文庙,为东平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杨士奇小杨玚近10岁,又略长于杨黻。杨玚离开东平后到莒州即今山东省沂水县任知州,其子杨黻于1415年考中进士,到四川道任监察御史,负责地方案件审理和劝农事宜。此时,朱棣开始经营北方,南京主要由太子朱高炽监国,杨士奇是太子的主要属官之一。1421年冬天,北京改为京师,朱高炽奉命到北京居住,杨士奇随行。他们由大运河北上,在徐州、滕州、邹城等,看到的全是饥民拾草当柴捡粮充饥的人群,朱高炽、杨士奇等人看到后十分同情,安排山东布政使官员及州县官员予以救济。来到东平州须城后,发现这里的百姓比较富裕,老人衣厚安详,夹道欢迎彬彬有礼,朱高炽问这里今年收成不错吧?众人回答收成还好,都是前后两任知州治理得好。朱高炽忙问这两位知州是谁呀?人们回答早先的一位知州叫杨玚,现在的知州叫李湘,都是圣上派来的好官。

户部尚书夏原吉对杨士奇说:“吉安市是贤才辈出的地方,这两个人你也认识吗?”杨士奇说:“杨玚是宋朝抗金名臣杨邦乂的后人,是吉安吉水县人,和我是本家。李湘字永怀,和我是一个村,是一位推崇儒学的文士。”到了傍晚,安排好太子的事物后,杨士奇才悄悄去看望了李湘,只见州衙只有一个书童,使用的物品十分简陋,这晚,李湘陪同杨士奇观看了文庙的碑刻,他送给这位皇帝老师的礼物只有一件《张迁碑》拓片,成为杨士奇的珍爱之物,从此,《张迁碑》才慢慢进入书家的视野,成为“碑刻派”的推崇名碑。

在须城停留一日后,夏原吉、杨士奇等人继续陪同朱高炽北上,吏部尚书蹇义奉命回南京,他们在安山驿上船告别,参加送别的还有杨士奇同事金公素:

舟次安山驿,尚书蹇公奉敕南归,仆与公素北行,临岐执别情见乎辞

杨士奇

同来不同归,临分俱惨戚。

昨日别家情,何如此时剧。

悠悠北逝川,杳杳南飞翼。

天寒道路遥,相望恒相忆。

蹇义生于1354年,巴即今重庆渝北两江新区人,年长杨士奇11岁,年长夏原吉12岁。蹇义1385年考中进士,中在朱元璋时期已经担任书舍人,朱棣登基后任吏部尚书兼太子詹事,是太子朱高炽的身边近臣。此次在安山驿分别,不知道具体原因,既然是皇帝的诏书,说明有着重大事情需要蹇义回南京处理。在冰天雪地中,他们要遵命而行,可见无论官职多高,在皇命面前都是不值一提。诗中与杨士奇北行的金公素即金寔,明代开化即今浙江省开化县人,也字用诚,生于1371年,曾任翰林院典籍,参加修撰《太祖实录》和《永乐大典》,后为东宫讲官,是杨士奇的诗文好友之一。

杨士奇陪同太子朱高炽来到北京后,几乎遇到了和朱棣靖难之变前类似的问题:朱高炽的弟弟朱高煦、朱高燧密谋夺取太子之位,反复设计陷害太子。太子偶有失误之处,朱棣把朱高炽的属官杨士奇、吕震、蹇义逮捕,交给锦衣卫看管。后来因为吏部侍郎胡濙的密奏,才消除了朱棣的担心,朱高炽的太子之位才得以保全。在复杂的官场争斗中,杨士奇心有所伤,出狱后回到家乡泰和居住。在经过东平安山闸时,想想之前他曾和蹇义在这里护送太子分别,而现在自己侥幸出狱,可年近70的蹇义还被关在狱中,不觉泪如雨下,独自悲愤为诗:

过安山驿有怀蹇尚书

杨士奇

重过安山晓系船,东风杨柳蔼人烟。

同来怅别人何处,寒景凄凉记昔年。

去年经过安山驿的时候,杨士奇是太子的近臣,迎者如云;现在是戴罪之人,没有谁还惹火烧身,惟恐躲之不及。人情泠暖,自古如此。在这个柳绿风暖的春天,在怀念老友的日子,杨士奇切身体会到了仕途之冷血险恶。得知杨士奇出狱回乡,在莒州任上的杨玚当有书信慰问杨士奇,使得在困窘中的杨士奇牢记在心。

1424年八月,朱高炽在忙完朱棣的丧事后继位,重新重用蹇义、杨士奇、吕震等旧臣,蹇义升为少傅和少师,吕震升为太子太保兼礼部尚书,杨士奇任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此时,年近七十的杨玚请求退休,但是朝廷因为其治绩突出而没有批准。杨玚的儿子杨黻任朱高炽第十子卫王朱瞻埏的主要属吏,大儒金寔任卫王府左长史,杨黻则是副职为右长史,成为卫王的左膀右臂。

1425年朱高炽去世,其子朱瞻基继位,杨士奇担任总裁修撰《明仁宗实录》。杨黻因病去世,杨玚再次请求退休,朝廷答应了杨玚的请求,但给予了他卫王府长史的俸禄。知道杨玚致仕回乡的消息后,杨士奇专门写下《送杨长史致仕序》一文,对杨玚的为人政绩予以肯定。此年杨士奇因事回到家乡数日,他专门到吉水县拜望年迈的杨玚,时杨士奇是朝廷重臣,任正一品的内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杨玚不过是一个正五品的退休中层干部,杨士奇能如此尊老敬贤,难怪会成为后世流芳的明朝“三杨”之一的“西杨”。

对好官的推崇,是尊孔的杨士奇仕途梦想。朱瞻基在位的宣德年间,杨士奇以太子少师身份继续担任主要谋臣。对于归隐的杨玚,杨士奇常常写信问候,今可见《送周员外致仕兼简巽溪长史》《送李德固县丞引疾还乡就用问讯巽溪宗长二首》等数诗,周员外是杨玚邻村的官员,李德固是分水县即今浙江省桐庐县的县丞,他在致仕回家时杨玚已经年近八十,杨士奇嘱咐周员外和李德固前去看望,且写诗予以安慰:

送李德固县丞引疾还乡就用问讯巽溪宗长二首(十月既望) 其二

杨士奇

宗老年高八十余,溪山清趣乐闲居。

别来思忆心当切,为谢衰残久旷书。

“巽溪”是杨玚的自号,因家近巽溪自称“巽谿先生”。杨士奇晚年身高位贵,在纷纭官场里,他能保持廉洁纯正的品格,不惟君,不惟名利,只为国家与民众,可见其人之修行格局。对年迈杨玚的关怀,可见其人对德高者的尊重。杨士奇在诗中检讨因为年老给杨玚写信不多,希望得到长辈的谅解,此时他已经60多岁,年逾花甲,身体精神自是不如以前,他这样自责并不是故弄玄虚的文字游戏。

杨士奇不仅对杨玚这位本家有所关念,对曾在东平任知州深受士民拥戴的同村文士李湘亦有所关注。李湘在1421年冬天于东平须城见过杨士奇后,又在东平任职年余。此时,朱棣数次北佂元朝余部,广泛征调民夫,别的州民夫因伤病死亡很多,只有东平州的民夫无一伤亡。

李湘调到别的州任职,士民哭着送出十余里。在士民呼吁下,几年后李湘又回到东平任知州,因为他清正廉洁,不肯和贪官同流合污,有豪横指使泼皮诬告李湘贪污受贿,东平士民1300多人到济南向巡按御史及布政司、按察司官员申诉,还有70多位老人自发到京城告发奸人诬陷李湘的罪行,布政司将湘逮捕入京后,又有90多位老人到刑部伸冤,经过审理朝廷处理了诬陷者,让李湘再次返回东平任知州,一直关心李湘的杨士奇写下《送李永怀归东平序》一文,并用西晋贤士吴县县令谢询和东晋吴郡太守邓攸的事迹勉励李湘,告诉他官职的升黜不如民心的向背,一个儒士为政的贤与不肖,其差别是五倍十倍甚至上百倍,希望李湘做一个邓攸那样名留青史的好官。

杨士奇对李湘殷殷希望的,李湘这位爱民知州做到了。到宣德年间李湘因为考核优异出任怀庆府即今河南省沁阳市知府的时候,东平士民数千人扶老携幼送出数十里。李湘到任怀庆府后,怀庆军的军官李东仗势欺压百姓,李湘掌握证据后予以严厉打击,使得这伙军官不敢再为非作歹。1439年,57岁的李湘积劳成疾病逝于怀庆知府任上,东平士民得知这个消息,自发摆设灵堂祭拜这位曾经的爱民父母官,并抄写杨士奇所写《送李永怀归东平》七律传发纪念:

送李永怀归东平

杨士奇

霜花初下雁南飞,葭菼苍苍柳欲稀。

落日故人千里别,寒风汶水一帆归。

盛年典郡民皆爱,清代成名志不违。

几度都门聚还散,何时同返故园扉。

杨士奇和李湘虽然是同村,但在仕途上没有给予格外照顾。李湘任东平知州被豪强诬告时,如果不是士民伸冤,杨士奇作为首辅也是无能为力。李湘升任怀庆府知府,也是因为礼部尚书胡濙力荐才得以通过。杨士奇在诗中说盼望着我们做个好官一同致仕归隐吧,谁知一语成谶,他们虽然都是名副其实的好官,但是李湘57岁病死在怀庆府任上,他没能干到退休返回故乡泰和;杨士奇在明英宗朱祁镇于1435年登上帝位后以少师身份和少傅杨荣、少保杨溥一起总理朝政,是太皇太后张氏倚重的决策核心。

1442年,太皇太后张氏去世后,开始掌权的16岁皇帝朱祁镇仍以79岁的杨士奇为首辅,可惜杨士奇对儿子杨稷管教不严,杨稷在老家泰和胡作非为害死人命,被人告到朝廷后杨士奇忍痛将儿子问斩。自觉无脸见人的杨士奇郁郁辞职回乡,不久这位视名声胜过生命的八十老人含愤而终,有钱难买子孙贤,杨士奇的晚节不保深深印证了这一点。

杨玚、李湘二人虽然是流水的东平知州,他们在东平没有留下传世的建筑,但是,杨玚留下了民心与《张迁碑》,李湘留下的廉名与戚继光祖父戚宁之书丹墓碑,他们都将毕生精力献给爱民崇仁的事业,用励志育人的精神引领后人,让善恶是非昭示天地间,这是东平之幸也是华夏之幸呀。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说的不就是杨、李二公吗?能够梳理二贤的旧事,让我快乐地度过了“三九”到来时的稍暖下午。希望还有东平贤士的旧事让我发现阅读,让我相信人类的昨天有美好,盼望人类的明天也会好。

(本文作者  颜建国 ,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宋元文化研究专家,系中国散文学家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数家报刊专栏作家,著有《元朝东平学派》《苏轼与东平文士考析》《文宗义脉》《春风有约》《家乡的石板坡》等专著。本文由作者独家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