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四章:马里亚纳海沟:中国人来了!​一 “蓝色海洋·你我同行”

 河南文苑 2023-01-11 发布于河南

第十四章

马里亚纳海沟:中国人来了!

  “蓝色海洋·你我同行”

一曲悠美昂扬的旋律奏响了,其间伴随着一阵阵大海的涛声和一声声海鸥的鸣叫,宽大而清晰的背景天幕上,一层层翻卷着浪花的蓝色海水扑面而来。正中央冉冉升起一个圆圆的白月亮,越来越大,越来越亮,渐渐变成一个硕大的蔚蓝色的星球,上面最醒目的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冰洋等五大洋。这就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

七位身着一袭白色连衣裙的年轻姑娘,轻轻移动着莲花步,缓缓飘到舞台前面,宛如从天上下凡的七仙女,翩翩起舞,神采飞扬,向着这颗蓝色星球欢呼歌唱,立时把在场的人们带进了浩瀚而丰富的蓝色世界里。哦!这是名为《与蓝色同行》的开场大歌舞,正在气势磅礴地上演……

2012年6月8日下午,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场活动——“蓝色海洋·你我同行”中外优秀海洋影片巡展首映礼暨年度海洋人物颁奖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海洋与可持续发展”,由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保护国际基金会共同主办。主场特邀著名节目主持人李艾、曹涤非担纲主持,隆重揭晓2011年度海洋人物,为广大观众推荐5部中外优秀海洋影片,并授予影视名星朱军、陈红、蔡国庆“海洋公益形象大使”称号。 

海洋,生命的起源,人类的母亲。就像每年我们会过母亲节一样,联合国也专门设立了世界海洋日。上世纪的1992年,加拿大首次在里约热内卢举办的“地球高峰会议”上提出了这个概念。联合国大会采纳,起初将每年的7月18日定为世界海洋日。2009年,联合国将世界海洋日的主题确立为“我们的海洋,我们的责任”,并将日期调整到每年的6月8日。

我们中国是从2008年7月18日开始启动“全国海洋宣传日”的。活动主题为“海洋与奥运”,主场设在青岛。2009年,活动主题为“海洋中国60年”,主场设在珠海。自2010年起,全国海洋宣传日与联合国同步,改期为每年的6月8日,并更名为“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主题为“关爱海洋,我们一起行动”,主场设在天津。2011年,活动主题为“辛亥百年海洋振兴”,主场设在大连。2012年,也就是现在进行的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题是“海洋可持续发展”,主场设在北京。

激昂的音乐响彻大厅,全场一片欢腾。主持人曹涤非介绍说:“现在请国家海洋据刘赐贵局长致欢迎辞。”

身穿整洁西装,佩戴喜庆红色领带的刘赐贵局长站在话筒前,用带有福建口音的普通话讲道: 

“首先,我代表国家海洋局向专程出席本次活动的'全国海洋宣传日’组委会的所有成员单位、有关国际组织、社会各界来宾、长期奋战在海洋工作第一线的代表和新闻媒体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6月8日是联合国确定的世界海洋日,也是我们的全国海洋宣传日。举办中外优秀海洋影片巡展首映礼暨2011年度海洋人物颁奖仪式,目的就是要繁荣和发展我国的海洋文化,大力宣传海洋先进人物,广泛普及海洋知识,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海洋、爱护海洋的浓厚氛围。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宝贵资源。开发海洋、利用海洋,是当今世界沿海各国的战略选择。保护海洋、珍爱海洋,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责任。 

“我国是陆海兼备的大国,海岸线漫长,管辖海域广阔,海洋资源丰富。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海洋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海洋综合管理能力稳步提升,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海洋科技支撑与防灾减灾水平显著提高,维护海洋权益的力度不断加大,海洋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作用日益凸显。当前,备受瞩目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搭乘着'向阳红09’船航行在太平洋上,向着7000 米的深度空间发起冲击;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破冰船即将从青岛启航;中国海监船舶正在南海执行维权执法任务。所有这些,都表明海洋事关国家的发展,事关民族的兴衰,事关百姓的安康。海洋,这片神秘湛蓝的家园,需要你我携手同行,共同守护。 

“蓝色孕育梦想,海洋承载希望。我相信,只要我们同心同德,携手前行,海洋一定会更加美丽,更加和谐,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谢谢大家!”

“说得太好了!谢谢刘局长。”两位主持人请刘赐贵局长留步,同时邀请台下的贵宾上台:“接下来,让我们共同见证一个庄重而神奇的时刻。请各位领导为我们共同启动此次《蓝色海洋·你我同行》的神奇之旅。

几位嘉宾站在一起,共同按动了身前的蓝色水晶球式按钮。刹那间,音乐大作,灯光闪烁,一个个有关海洋的画面陆续呈现在大屏幕上,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正式启动了。

全场安静下来之后,主持人李艾继续说道:“感谢我们尊贵的领导和嘉宾为我们开启中外优秀海洋影片巡展首映礼的美丽旅程。看完这组片花相信您和我一样由衷地发出赞叹,在我们赞美大海的同时,更加对那些与大海结下深厚之缘的海洋人物产生好奇和敬意。从2010年开始,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组委会决定:在每年的世界海洋日评选'年度海洋人物’,以表彰那些奋战在海洋工作的各个领域的突出贡献者。此前,受组委会委托,人民网与众多媒体共同开展了'2011年度海洋人物’的评选活动,共有10人获得了'2011年度海洋人物’的荣誉。其中一位是取得了辉煌成就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设计者之一。”

现场大屏幕上播放了海洋人物的介绍短片。引发了全体来宾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视频上出现了正在太平洋上海试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以及海试副总指挥、“蛟龙”号副总设计师、702所副所长崔维成的画面。解说词响起:

“19年前,在英国完成博士后学业的崔维成,在祖国的召唤下,毅然回国,投身深海科研事业。作为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的著名专家和'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第一副总设计师,与许多科学家一起,为实现国人探寻深海奥秘的梦想做出了巨大贡献。2011年,我国'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创造了5188米的新纪录。该纪录已成为与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千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并列的重大科技成就。他心系民族,胸怀碧海,用一腔热血描绘出祖国深海探索事业的绚丽画卷,他就是,2011年度海洋人物崔维成。”

全场响起了春雷般的掌声。主持人不失时机地说道:“有请代替崔维成领奖的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蛟龙’号总设计师,2009年度海洋人物徐芑南上台。在这里要说明一下的是,此时崔维成正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上试验队的队员一起,奔赴马里亚纳海沟执行7000米级海试任务,未能亲自到现场领奖,让我们一起期待他们胜利凯旋,为我们的海洋发展事业写下新的篇章。今天徐芑南先生带来了一封崔老师的感言书。””

“蛟龙”号总设计师、曾获得2009年海洋人物的徐芑南,从衣袋里掏出一张稿纸,说:“我受崔维成同志的委托,宣读他的获奖感言如下:我非常感谢活动组织部门以及广大网民的嘉奖和支持,我将在从事海洋高技术装备研发的同时,也积极宣传海洋环保的知识和意识,为真正造福人类做出我自己应有的贡献,谢谢大家!”

远在波翻浪涌的太平洋马里亚纳海域的“蛟龙”号海试队,以及今天会议上的主角之一――2011年中国海洋人物崔维成,你们看到、听到了海洋日开幕式上的盛况吗?

这是国家和人民对于为海洋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与单位,给予的高度评价和光荣称号。毫无疑问,“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和海试团队,以他们“严谨求实、团结拼搏、无私奉献、勇攀高峰”的载人深潜精神,及奋发努力创造的探索海底世界的辉煌成就,深深打动了广大网民和专家评委的心弦。几乎每一届,他们都有缘分享这份荣耀。

2009年,“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获得“年度海洋人物”荣誉称号,主持人介绍说:“他是我国深潜技术的开拓者和著名专家之一,六十年代主持与创建了我国最大深海模拟试验设备群和潜水器耐压壳稳性试验技术;八十年代创造性地为我国自行研制了多型载人潜水器和水下机器人,是业内公认的载人深潜之领路人。为我国深潜技术、载人、无人多种潜水器设计、建造、应用以及海洋和深潜器工程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2009年率队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一千米记录,圆满完成试验任务。”

2010年,中国载人深潜海试团队获得“年度海洋人物”荣誉称号。解说词说明:“这是一支勇于挑战压力的队伍,这是一个不断刷新深度的团队。狭窄空间,高度重压,他们创造了世界奇迹;深潜五洋,历时8载,他们将中国制造烙印在寂寥深邃的海洋。他们便是由全国100多名科技人员、潜航员和船舶技术保障人员组成的中国载人深潜海试团队。”
  那么,到了2011年,就隆重上演了我们前面所描绘的一幕。

早在颁奖前五天――也就是2012年6月3日,崔维成和他的战友们,“蛟龙”号海试队乘着英雄的试验母船“向阳红09”船,从江阴苏南码头出发,准备冲击7000米级的深度。如果从2002年立项“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算起,到2012年前往太平洋突破7000米大关,整整十个年头了。古人曾有诗云: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那么今天就是试试蛟龙号能否达到设计要求,也是看看中国人的载人深潜事业能否跃上世界领域的高峰!

所以,有关方面对这次海试异常关注、重视,甚而谨慎得有些苛求了。

就在2011年8月,“蛟龙”号胜利完成5000米级海试任务归来之后,对于在2012年是否有必要继续进行7000米级海试,曾经发生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论。有些过去十分支持这个项目的领导者,以及个别学者,认为应该见好就收,找出一些理由反对继续海上试验。说来也不奇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的都是为了工作,只是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大相径庭。

2011年11月8日,海试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了第六次工作会议,对“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进行了总结。一致认为:“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工作取得圆满成功,为最终7000米海试打通了道路,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蛟龙”号研制、海试及保障队伍全体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我国海洋科技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应该一鼓作气试验下去,达到7000米深度,实现中国载人潜水器的原定设计目标。

然而,有关部门的个别领导和专家学者,却萌生了“就此打住、见好就收,不必再进行7000米海试”的想法。甚至在庆祝5000米成功的欢迎会上,一边敬酒祝贺,一边悄悄散布差不多的言论:“行了,该踩一踩刹车了……”

他们的主要论据是:世界平均海洋深度不超过4000米,而大部分矿藏和生物也是存在于这个水深,其他国家的载人深潜器最深在6000米左右。我们试验达到5000米,够用了!再说,越往下潜难度越大、风险也越大,7000设计应该保留一定安全系数,而且试验经费也难筹措。综合情况来看,没必要再去冒那个风险。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正确,他们还专门召开了一个专家会议。邀请技术专家咨询组成员和有关高校、研究院所的学者前来参加论证。会上,主持人首先发言,强调了种种客观理由,试图先入为主,将“无需再进行7000米海试”的结论灌输下去,甚至还拿出一份试先准备好的报告,希望大家签字同意。

不料,许多参会人员极不认同这种意见,纷纷当场表态说:

“我们的'蛟龙’号设计就是7000米级的,现在还没有达到这个深度,不能算成功。如果说安全系数,那是设计师们在设计阶段已经考虑了的因素,已经打足了安全度。应该继续试验下去。这个字我们不能签!”

“是啊,通过这几年的海试,已经摸索出来一条行之有效的试验路子,眼看就要成功了,半途而废太可惜了。再说5000米并没有完全满足需要,只有潜深7000米,才能到达全球99.8%的海底。”

由于多数专家不同意主持者的看法,不愿签字,这次会议不欢而散,可主持者仍然向上级部门做了反映,几乎形成了一种“不必冒险再试”的声音。作为组织实施这个863高科技重大专项的国家海洋局、中国大洋协会,十分清楚“试验到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得知有些人有不同意见之后,立即做出反应,向有关部门呼吁应该继续实施7000级米海试,出以公心,据理力争。

除上述种种理由之外,还有重要一条:尽管将来海底科考多在4000米左右,但我们已向国际社会公布了这是“7000载人潜水器”项目,如果连试验都没做,将没有任何说服力。科学就是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水份。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我们要一个实打实、硬碰硬的试验结果。目前来看,“蛟龙”号海试团队严谨求实,高效运作,效果十分显著,安全是有保障的。

言之有据,无论是从国家利益还是科学精神上面,都应该善始善终地完成“蛟龙”号的所有试验项目。有关领导部门经过研讨论证,给予了大力支持,彻底否决了“见好就收、停止试验”的意见,及时发出了号令:全力以赴,将海试进行到底!

作者简介
许 晨,男,59岁,山东德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文学》杂志社原社长主编、一级作家职称。青岛市政协委员,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897月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200312月鲁迅文学院高研班结业。出版有《居者有其屋---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纪实》、《人生大舞台---样板戏启示录》、《血染的金达莱》、《钢铁铸造的岁月》、《巍巍“泰山”》、《真情大援川》和《再生之门》等十几部长篇报告文学。电视文学剧本《战歌没有消逝》、《鲁氏兄弟》(合作)。作品曾获得《人民日报》文学版一等奖、“冰心散文奖”、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电视剧飞天奖提名等多种奖项,并入选山东新文学大系。20146月至8月,许晨受国家海洋局、中国大洋协会之邀,随同我国深海潜水器“蛟龙”号前往太平洋科学考察,走进一线,体验生活,经受住了种种考验,积累了丰厚的素材,为写作长篇报告文学《第四极----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纪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朗读者简介

胡春燕 ,山东广播电视台一级播音员。播音风格沉稳大气,感情充沛,所播《闯关东》等多部长篇小说深受听众好评。

许晨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作品《第四极》展示区

点击以下阅读

许晨鲁奖《第四极》连载|(代序)|李炳银

(朗读版)许晨鲁奖《第四极》连载|序 章:人类的极地探索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一章:我随“蛟龙”去探海

(朗读版)许晨鲁奖《第四极》连载|第二章:华夏“海洋梦”(1)远古的潮音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二章:华夏“海洋梦”(2) “郑和”们的遗憾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二章:华夏“海洋梦”(3)洋人的坚船利炮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二章:华夏“海洋梦”(4)寻回失落的“海洋”

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三章:“蛟龙”公众开放日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四章:神秘而诱人的海底世界(2) 从“的里雅斯特”到“阿尔文”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四章:神秘而诱人的海底世界(3)新海权时代

(朗读版)许晨鲁奖《第四极》连载|第五章:钻进“蛟龙”过把瘾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2)吹响深海集结号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3)退休“老帅”再出山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4) 有志男儿聚无锡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5) 总体组牵动海内外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6)第一代潜航员(上)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6)第一代潜航员(下)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7)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七章:“蛟龙”科考开门红

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八章:从50米到1109米(7)“中国载人深潜精神”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八章:从50米到1109米(2)海试第一潜:“下不去”与“联不上”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八章:从50米到1109米(3)声学设计师的不眠夜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八章:从50米到1109米(4)拳拳赤子心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八章:从50米到1109米(6)国庆60年:深海的献礼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八章:从50米到1109米(7)“中国载人深潜精神”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九章:科考应用建奇功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章 新深度:海底3000米  (1)再别母亲港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章 新深度:海底3000米 (2)“海试大学”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章 新深度:海底3000米 (3)又一次“走麦城”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章 新深度:海底3000米 (4)“目标吉野,冲!”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章 新深度:海底3000米 (5)与“蛟龙”一起成长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章 新深度:海底3000米 (6)深海警报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章 新深度:海底3000米 (7)五星红旗在海底飘扬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章 新深度:海底3000米 (8)世界瞩目“中国龙”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一章:半个世纪蓝色梦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二章:转战太平洋(1)先辈的旗帜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二章:转战太平洋(2)坚强的“战斗堡垒”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二章:转战太平洋(3)告别祖国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二章:转战太平洋(4)“老轨”和他的兄弟们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二章:转战太平洋(5)“蛟龙”打游击:奋力一搏5000米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二章:转战太平洋(6)惊心动魄的一幕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二章:转战太平洋(7)搏风击浪看“蛙人”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二章:转战太平洋(8) 海之恋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三章:太平洋上看日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