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 基础 用笔、用色、用墨 用笔 用色 用墨 ![]() 国画基础用笔 ![]() ![]() 一、中锋 笔杆垂直于纸面,行笔时锋尖处于墨线中心。用中锋画出的线条坚挺爽利,多用于勾勒物体的轮廓。 ![]() 二、侧锋 笔杆倾斜于纸面,笔锋和笔肚接触纸面。侧锋运笔用力不均匀、时快时慢、时轻时重,笔锋常偏向线的一边,其效果毛、涩,变化丰富。由于侧锋运笔使用的是毛笔的侧部,故可以画出粗壮的线条。 ![]() 三、藏锋 笔锋要藏而不露,画出的线条才沉着含蓄,力透纸背。 ![]() 四、露锋 与藏锋的运笔刚好相反,它以笔尖着纸,故意露出笔锋,收笔时渐行渐提笔杆。以这种笔法画出的线条灵活而飘逸。 ![]() 五、逆锋 行笔时笔尖逆势推进,使笔锋散开,笔触中产生飞白。这种点、线具有苍劲生辣的笔趣。 六、顺锋 运笔与逆锋相反,采用拖笔运行,画出的线条轻快流畅、灵秀活波。 《观鱼书画-7节国画体验课》 10分钟 学会握笔调墨 4步 掌握花鸟画法 7节课 完成国画入门 用笔三大基本法 1、勾描,又叫勾勒。 ![]() 勾勒法。实际上就是用线的技法,线条是最有表现力的一种语言,中国画始终把点、线作为最基本的手段。中国的艺术家始终刻意求索线条世界的奥秘,使线的表现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用线表现客观物象的形、质、神、态、以及画家主观的情感、意趣。 2、皴擦 ![]() “皴”从中国字的字义讲,是指皮肤受冻后的裂纹,这里是指古人用来表述中国绘画中的一种用笔方法。 皴擦是辅助线条表现物体的一种手段,以侧锋为多。经过多年的演变,南北方画家的实践,形成多种皴法,如表现石山的“斧劈皴”,表现土坡的“披麻皴”,表现风化石头的“折带皴”等等,这些皴法不但恰当地表现了南 北方山水,还被应用到表现树木上,使那些老松古树更加苍劲。此外,皴法不但加强了山石的质感,还塑造了体积,如“石分三面”之说,也为现代写实人物画的生成提供了可以借鉴的造型手段。 3、点染 ![]() 从笔法上讲“点”和“染”大都是中锋用笔,但在用墨上有明显的差别,而且“点”的面积小,“染”则成片,相对大得多。在写意画中常用点染笔法造型。如“勾花点叶”的“叶”没骨梅花的花和蕊,山水画中的远山等。和“以线造型”的“线”相比,“点染”和“皴擦”都是骨法用笔之外的,相辅相成的,使之有血有肉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中的一部分。 国画基础用色 一些常见国画颜料配色表 以下视频来源于 观鱼艺术学堂 草绿: 70%花青+30%藤黄调配而成,画花卉的叶子最常用的色彩之一。 汁绿: 80%藤黄+15%花青+5%硃磦调和成的嫩绿色,常用来作为反叶的底色和嫩叶的底色,丝瓜、黄瓜的用色,根据需要+适当的浅墨。 老绿: 草绿中微加墨或微加点胭脂,常用来罩染处于暗部的叶子色彩,薄薄的老绿也可用来渲染反叶。 三绿: 石绿+白色而得,白色加的越多则就变成四绿,五绿等,三青,四青等色彩也是同理。 老赭: 硃磦+墨调和而成,接近熟褐色。常用于:提染枝干或提染叶面被虫咬蚀的部分。 桔黄色: 藤黄+硃磦。常用于:黄瓜花、丝瓜花、枇杷果、葫芦等用色。 紫色: 曙红+少许酞青蓝。常用于:葡萄、紫薇花、紫藤用色。 ![]() 国画基础用墨 ![]() 墨分五色 以下视频来源于 观鱼艺术学堂 指墨色运用上的丰富变化。在中国画里,“墨”并不是只被看成一种黑色。在一幅水墨画里,即使只用单一的墨色,也可使画面产生色彩的变化,完美地表现物象。 |
|
来自: 昵称12249136 > 《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