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庄王(36)史上循吏第一人孙叔敖(四)

 梦想童年594 2023-01-11 发布于江西

孙叔敖充分发挥其发展经济方面的才能,当时的经济主要靠农业,农业又主要靠天靠地,楚国境内多条大江大河,无水患时,流域均为沃土,但水患时,流域又成为灾区。孙叔敖立即启动了他的大型水利工程修建计划。

史料记载,孙叔敖在治水方面确实有一套。他自幼生活的地方正处淮河流域,淮河每年都要泛滥,给当地的百姓带来灾难,孙叔敖从小便立志要治好水患,为百姓造福。他动员百姓修建了期思陂,引期思之水灌溉雩娄(今河南省固始县史河湾试验区境内)农作物,在泉河、石槽河上游修建水陂塘,形成水藤结瓜式的期思陂,既防下游水涝,又供上游灌溉,是中国最早见于记载的大型灌溉工程,这个水利工程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淮河以南的寿春,是楚国的主要粮食产地之一,这里的粮食丰歉,事关百姓生活和军粮供应。孙叔敖亲自率队实地考察。他走遍了淮河以南淠河以东的大片农区,又不辞辛劳沿淠水翻山越岭勘测大别山一带的水源,定下了引大别山之水的措施。

公元前601年,孙叔敖在淮南一带征集民力,选定淠河之东、瓦埠湖之西的长方形地带,就南高北低的地形和上引下控的水流,合理布置工程,开始了大规模的围堤造陂,历经万苦,终于建成了周长120里许、上引龙穴山和淠河之水源、下控1300多平方公里的淠东平原万顷农田灌溉区。因当时陂中有一白芍亭,故名“芍陂”。

如果说期思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那芍陂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建设史上的“水利之冠”,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想当年孙叔敖引六安百余里之水,自贤姑墩入塘,极北至安丰县折而东至老庙集,折而南至皂口,又南合于墩,形成一个巨大的人工湖,“周围凡一百余里”。

芍陂的兴建,适合国情,深得民心,大大促进了楚国的经济繁荣,更有利于屯田积谷济军。自古至今,它对淮河以南地区的灌溉、航运、水产养殖、屯田济军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国家又在安丰塘进行大型水利建设,沟通了淠河总干渠,引来佛子岭、磨子潭、响洪匐三大水库之水,成为淠史杭灌区一座中型反调节水库,效益得到更大发挥。

除上述工程外,孙叔敖还兴建安徽霍邱县的水门塘,治理湖北的沮水和云梦泽,促进了楚国的农业发展,后人为纪念他,在安丰塘北堤建有孙公祠,在湖北沙市公园建有孙叔敖衣冠冢,在期思集立碑并建有楚相孙公庙。1957年毛泽东路过信阳,称赞孙叔敖是水利专家。孙叔敖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产生效益,大大增强了国力,史载孙叔敖当令尹时期是楚国最富足的时期。

在治理了水患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孙叔敖将目光转向了林业、矿业、牧业和渔业的发展。他因势利导,引导百姓利用秋冬农闲季节上山采伐木,再在春夏多水季节通过河道运出去卖掉。鼓励百姓秋冬上山采矿,实施国家收购政策,激发百姓采矿积极性,发展了青铜业。楚国多山多水,孙叔敖引导百姓靠水吃山靠水吃水,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捕涝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