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令尹,孙叔敖专注于治国理政上,为国家而不计小家。诸葛亮曾评价孙叔敖说:“昔孙叔敖乘马三年,不知牝牡,称其贤也。”意思就是,堂堂令尹,自己骑了三年的马居然不知其是雌是雄,高度评价了孙叔敖一心扑在为国为民大业上,而不被其他的琐事所分散了精力。 真正的鞠躬尽瘁啊。还经常推功揽过,足可以说是担当作为的表率,上至楚庄王,再到楚国群臣,下去楚国军民,大家都很佩服他,唯有自己作出了表率的领导,才会得到真正的人心。这就是孙叔敖。 孙叔敖的一生,政绩突出,实施的安邦兴国利民之策,无不从实际出发,不高谈空论,不强推狠施。史料记载了孙叔敖在推行车制改革中的一件事。当时楚国流行的是一种叫“庳车”的马车,这种马车因为底盘较低,所以坐起来不容易颠簸。 ![]() 楚庄王认为这种马车不利于作战,王公大臣和将军士兵都应该在平日里按战车的标准坐马车,所以命令改革车制,要求将车轮加大,底盘增高。但大家貌似都不愿意,毕竟坐起来是原来的那种“庳车”舒服。孙叔敖经过调研后对楚庄王说:“大王,车改已经要求了多次,但显然百姓还不大理解。臣有一计,大王不妨用之。” 楚庄王本就为此事忧心冲冲,只令尹有办法,便问计将何出。 孙叔敖的办法是另辟蹊径。他建议楚庄王,不如把都市街巷两头的门槛都加高,这样本来可以直接通行的马车便不得不停车,乘车的人便不得不下马。 楚庄王听后连称大妙,便依计而行。果然,只用了半年,全国各地的马车都自动加高了底盘,楚庄王的车改得以顺利推行。 ![]() 这便是孙叔敖的施政办法,他很少搞那种强行推行的那一套,大多数都用了教化以导民意的办法,所以孙叔敖能赢得楚国上下的拥护和爱戴,也能赢得历史上的高度评价。 孙叔敖不但自己行得正坐得端,以上率下,率先垂范,他还十分注重家风建设。在他的家里,不容许有任何贪公谋私之为,也不允许妻儿言行高调。孙叔敖临死之前还告诫儿子不要贪慕荣利。 史料记载,孙叔敖病危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有接受,假如我死了,楚王就会封赏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块叫寝的山地,这地方贫瘠,没人会喜欢这地。如果接受楚王封赏,你就要了那块地吧。”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拿肥沃的地方封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没有接受,请求楚王封给叫寝的这块山地。后来,孙叔敖的后代便世居寝地。 ![]() 这也是孙叔敖的眼光和智慧,一个具有长远眼光的人,是不会把眼前利益当作长足的利的益。如果接受楚王封赏的肥沃之地,那一定会惹来别人的算计,而人家所不看好的,自己拥有了才会长久。 后来,晋国有一位叫士会的牛人,也向孙叔敖学习,不要好地,要贫地,也就拥有了真正的为子孙后代谋幸福。他们,都是高人。 孙叔敖去世后,他的后人为了纪念他,有的人便放弃了原来的蒍姓而改成孙姓,也有的以孙叔为姓,所以,孙姓和孙叔之姓的始祖之一是孙叔敖,这也是这两姓的渊源之一。孙叔敖,值得后人纪念的一位好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