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司马光是一位“最熟悉的陌生人”,那么有一个人和他恰好相反,是一位“最陌生的熟人”。他的名字叫孔融。 孔融四岁,能让梨。“孔融让梨”的故事妇孺皆知,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良性典范,品行优良、尊重师长的美好形象深入人心,说他是我们大多数人认识的第一个历史人物大概也无从反驳。也成为了中华传统美德中一则经典故事,也就是从这件事情之后,孔融就在我们的脑海中刻下了"懂礼仪、重忠孝"的印象。不过这只是我们的印象,说白了,我们对于孔融的印象也仅仅只停留在了他四岁的时候,因为孔融长大后的所作所为,和我们的印象是有千差万别的。 孔融人生的高光时刻似乎一瞬即逝,淹没在历史长河中。长大后的孔融并没有继承幼年的品行,最终被乱世的法则除名,被曹操以不孝、谋反的罪名处死,这也是令许多人始料未及的。 三国乱世英雄辈出,时代的弄潮中不乏袁绍杨修之流的四世三公贵族,孔融家族虽不及此,但也算豪强。十岁便获得了当时的党人领袖李膺极高的赞誉:“高明必为伟器。”后来不但靠着诗文在士林中声名鹊起,而且执掌北海国,比曹操刘备孙坚之类的发迹都早得多,甚至可谓一方豪强。 《三国演义》里面十八路诸侯反董卓,就有孔融一号。孔融虽是才华横溢、博闻强记的文人墨客,却不是一位精通事务、通晓人情的政治家。自持才高八斗、犀牙利笔,目空一切,处处与人针锋相对,言辞犀利竭尽所能的挖苦,时间一长,终于祸从口出、咎由自取。 公元197年,袁术称帝,曹操大怒而束手无策,遂迁怒于与袁术结为亲家的太尉杨彪。陷害杨彪企图废黜天子,请求皇帝将其收捕下狱;孔融听闻立找曹操理论,引经据典、字字珠玑,驳的曹操无言以对,只能无奈放过杨彪。经此一事,孔融不知收敛,反倒得意忘形。时值战乱灾荒,魏蜀吴三国联合下达禁酒令为百姓赢得生机,曹操这边刚下达,孔融立马便跳出来狂言道:“若因酒能乱世而禁酒,那么桀、纣因色而亡国,为何现在只禁酒而不禁婚姻?”孔融当时盛名无二,若是执意执行恐有莫大麻烦,曹操只能勉强忍下这口气。 可随后的一件事却另曹操忍不可忍了,简直就是骑在他头上拉屎。平定北方的曹操意气风发下令南征,先讨刘备、刘表,后讨孙权。孔融再次跳出来逞言强辩,直言刘备、刘表乃汉室宗亲,如果攻之便是兴无义之师,以无义之师讨仁义之师,岂有不败之理?曹操听此狂言,想起先前的种种挖苦嘲讽,大怒之下派人搜罗其狂妄之言论,以不孝、谋反的罪名将其处死。 孔融一生声望极高,才高八斗,却也只是个夸夸其谈、持才傲物的人。生逢乱世却无治世之才能,喜欢踩着顶头上司(曹操)一家来拔高自己,却管不住自己的口德,没有领兵才能却在兵败之后出逃,丢下妻子,而且还说出父母之于子女就是酒瓶和酒,置物而已。如此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当真死的不冤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