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心说|八佾篇3.10论孔子不欲观禘自既灌而往的两个可能性。

 liuhuirong 2023-01-11 发布于湖北
《论语心说|八佾篇3.10论孔子不欲观禘自既灌而往的两个可能性。》----作者:李宗奇 庚子年 三月初十 于自家作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据说,“禘祭”,是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祭祖仪式。孔子的:“吾不欲观之矣”,可能有两种原因

某国有人僭越使用“禘礼”而孔子不愿参与其中

因为参与其中,就代表了孔子也同样地:“不知礼”。所谓:“同流而合污”,正此谓矣。孔子,不想看到这种情况,既:僭越礼地行为,同时,在己無力改变的同时只好离开,既:“吾不欲观之”了。

道理是一样的。有些东西,看不下去,可以走。并不是说,自己出淤泥却不染,就可矣。很多时候这种似莲的高洁并不能被周围人……所接受

就是你的存在本身对他们这些远离光的人回避光的人以及深埋在地底暗無天日的人们就是一种亵渎和碍眼。起码,在他们看来,你是这样的存在。

所以你必须走。你走,你离开,这是最好。

道理是一样的。对于,向光的人来说,'光’是正常的。

对于'常暗的人来说,'是可憎的。所以,虽然表面上都是'人形’,但是,每个“人”,对于'光’的态度,都是不一样的。这里,子贡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子贡曰:“仲尼,日月也……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出自《论语·子张19.2》)人虽欲自绝于日月日月無伤也

道理是同样的。孔子深知这一点,所以,他不会对人“求全责备”。

《论语·微子18.10》记载:“周公谓鲁公曰:'無求备于一人”(出自《论语·微子18.10》)正此谓矣。“無求备于一人”,不要对人求全责备也之意

因为很多人,可能见不到'光’。鄙人说的'光’,并不是太阳光,日光,并不是指很多人视力的问题那不是的。我指的'光’,是:理。

也即是:'人’之光,或者叫:'人性之光。道理是一样的。一个普遍的自然人,都有:性,和情,两部分组成。性(也既:为天偏陽;情为地,偏阴

是这样的。就像种子埋的太深了不好出头

浅了摇摇欲坠。就得恰到好处了,才能茁壮茂盛的发展

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对于有些人,指普遍的自然人……“自绝于日月”,我们不要管;管不了。

他有他的路。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可以速则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出自《孟子·万章下》)可以速则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这就叫:“因时而动”。孟子曰:“孔子圣之时者也。”(摘自《孟子·万章下》)“可以速则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無他,“惟義所在”(出自《孟子·离娄下》

道理是一样地“惟義所在”就是孔孟之儒们唯一的行动标准“惟義所在”就是孔孟之儒们唯一地行动准则了道理是同样的

《论语·微子18.8》记载:“我则异于是,無可無不可。”(出自《论语·微子18.8》)無可無不可没有一定之规就是唯一的“一定之规”

道理是一样的。人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心就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無不明矣。”(摘自《大学》)道理是这样的一旦豁然贯通而心之全体大用無不明也,这是说的,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努力(修学、修道),而一旦“发芽”,出头,就可矣顺势成长起来了。道理是这样的。所以,虽然没有一定之规,没有一定之规是因为彻底明白了甚么叫:“平常心是道”。明白了甚么叫:“心统性情”。所以心,不会动。但,也有一定之规,有一定之规是因为深知什么是不能做的。就像孟子说的:“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出自《孟子·离娄下》)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為,这是因为:如果你無所不为那你根本连“都出不了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归根结底而言,人一旦走到了出头,这一步,鄙人指的“出头”,是:“尽心”之后。尽心之后,就能统气。人一旦修养到了统气这一步那么何为不義”,自然是知道的

1.

故,孔子的“無可無不可”,是因为孔子無论如何,都不可能被黑暗,所吞没。孔子有这个本事,故,他可以这样做。既:無可,無不可了。但是,如果不行,既:还没有这个本事,那还是老老实实的守戒,“执一端”,也未必是错。

2.

是这样的。第二个原因,既:“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的另外一个原因,有可能是:孔子认为,“禘自既灌而往者”并不专业……孔子对于:礼,有着深刻的感情,与理解。故,“自既灌而往者孔子不欲观之的另一个原因有可能是孔子认为,“自既灌而往者不太专业吧

道理是这样的。----作者李宗奇 庚子年 三月初十 于家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