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16岁时画像登上人民币,49岁“走红”,侗族“网红”的艰辛人生

 四季视野 2023-01-11 发布于北京

在贵州省东南部从江县庆云镇的佰你村,一位侗族妇女正在像往日一样忙碌着。

突然,有人拿着一张1987年版的1元人民币前来问她:“这个人民币上的女孩是你吗?”

这位侗族妇女不以为意,因为她早已“见怪不怪”了,已经有不少人拿着那张1元钱来问她是不是上面的少女。

这位妇女正是1987年第四版1元人民币上其中一个女孩画像的原型,叫石奶引。

石奶引的头像为什么能够登上人民币?她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01
贵州小山村的美丽姑娘


1961年,在贵州省东南部从江县庆云镇的侗族少数民族村落佰你村,一个小女娃呱呱坠地,她就是石奶引。

石奶引家一共有六兄妹,她在家里排行老大,下面还有三个弟弟两个妹妹。由于家里孩子多,这让原本艰难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穷人家的孩子总是很早就学着“长大”,石奶引是家里排行最大的,她不得不很小就帮着家里分担家务。

当很多孩子4岁在妈妈怀里撒娇的时候,石奶引已经在地里放牛;

当很多孩子7岁在宽敞明亮的教室读书学习的时候,她已经学会了做饭;

当很多孩子10多岁只需要努力学习的时候,她已经跟随大人下地干农活。

石奶引“拿手”的刺绣,远近闻名,大家都听说过这个“手艺高超”的女孩。

石奶引就这样在磕磕绊绊中长大了。

亭亭玉立的她,留着一头飘逸的长发,戴着大大的银饰耳环,再配上侗族特有的少数民族服饰,明眸皓齿,清丽脱俗。

远离城市与繁华,远离世故与喧嚣,在佰你村深山长大的石奶引带有一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纯朴、脱俗气质。

日子在穿梭间度过,没想到与另一个人的相遇,让石奶引的生活泛起一丝涟漪。

02
画像印上人民币

这一年石奶引16岁。

一天,她与姐妹趁着赶集的日子,到洛香镇去买绣花用的针线。

就在同一天,有一位叫侯一民的人也千里迢迢来到了这里。

出生于河北高阳的蒙古族人侯一民是新中国第一代美术家。

他的作品充满着浓厚的写实主义,侯一民总是坚信“有出息的文艺家艺术家到群众中去”这句话。

正因为他的艺术风格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群众的生产生活,所以侯一民曾成为第三套人民币封面的设计者之一。

他为何会不远千里来到这个小集镇?原来侯一民是带着“任务”来的,他要为第四版人民币设计封面画像。

可是全国13亿人,到哪里去找能代表民族人物的头像?谁又能反映全国各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面貌呢?一切犹如大海捞针。

为了寻找灵感,侯一民跑遍了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区,鞋磨破了好几双,但依旧任何收获。

正当侯一民站在洛香镇的街头愁眉不展时,石奶引的身影闯进了他的视线,这个少女纯真的笑容瞬间吸引了侯一民。

石奶引盘着侗族特色头发,身穿侗族服饰,戴着大大银耳环,在摊位前因为选到自己想要的针线,露出了一个纯朴的笑容。

“就是她!”侯一民心中立刻闪出这样一个想法,这就是他踏遍千山万水寻找的女孩啊!

于是,侯一民走上前和石奶引说明来意,想画一幅她的画像。

石奶引没有多想,便答应了侯一民,并按照他的要求侧面站定,耐心等着侯一民一笔一笔画完。

对于这次偶遇,石奶引并没有放在心上,更不知道将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03

 “走红”背后是清苦的生活



1987年,第四版人民币正式发行,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少女引来众人关注。

因为人民币上少女的头饰、耳环和服饰都是侗族特有的,所以当地政府能确定是本地区的人。

但是到底会是谁呢?这就像大海捞针一样,费了很大力气,都找寻未果。

村子里有许多村民都觉得人民币上的画像和石奶引很像,有乡亲甚至拿着1元钱去找石奶引当面确认。

同时,有很多媒体都找上门,想确认她到底是不是人民币上的少女。

一天,连村长都来到了她家中。在村长的一再追问下,石奶引才回忆起自己16岁赶集时在镇上的那次“偶遇”。

那一年,石奶引已经49岁。她的画像登上人民币的消息在村里“炸开了锅”。

很多人以为“登上”人民币封面的石奶引会改变她贫苦的命运,甚至很多人写信给她,希望得到她的资助。

殊不知石奶引一家仍旧住着破旧的木房子,家徒四壁。根本没有办法去资助他人,但是石奶引还是把这些信件仔仔细细收起来放在了抽屉里。

几十年来,她的日子过得特别清苦。

年轻时的石奶引姿容秀美,到了适婚的年纪,当然少不了“追随者”。

可是那时的大山深处,父母是孩子婚姻的“主导者”,嫁给谁由不得石奶引自己作主。

她在父母的安排下,嫁给了素不相识、家境穷苦的石学海。

一亩水稻、三头牛和一些鸡鸭是他们一家人的全部生活来源,每人每年收入仅2000元。

由于佰你村地处偏远,发展落后,村子里需要资助的大学生和贫困家庭太多,所以石奶引一家没有被纳入低保户。

对此,石奶引从未抱怨过,她和丈夫两人勤劳能吃苦。一点一点地挣、一点一点地攒,好不容易盖起了一栋新木房,也拉扯大了两个孩子。

后来,儿子长大结婚成家。即使儿子和儿媳每年都外出打工,全家一年收入也只有6万元。

丈夫石学海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渐渐地丧失了生活能力,一家人的生活愈发拮据。

即使是这样,石奶引也从来没有向政府和村里提出过任何要求。

石奶引依旧每天放牛、种地、喂鸡、养鸭......在深山里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04

历经沧桑归本真



石奶引终于迎来了人生的“助力”。

庆云镇政府为石奶引家拟定好帮扶项目,一对一进行帮扶。有了专业的指导,石奶引一家一年能多挣四五千元。

2017年,庆云镇政府邀请扬州大学副教授凌裕平,考察镇上的万亩油茶。

正是这次考察,凌裕平见到了石奶引。石奶引家的境况让凌裕平非常揪心,他当即下定决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他们一家过上好日子。

石奶引被扬州大学扶贫专家团列为“重点帮扶对象”。

凌裕平到石奶引家实地考察后,为她家制定了种植计划。

计划着收了稻谷之后稻田用来种蔬菜,他还打算对稻田进行改良,让石奶引在田里养泥鳅、黄鳝等,荒山上种植一些经济林,以此来增加石奶引一家的收入。

除了送“技术”上门之外,凌裕平专家团还主动“引进来”。他联系到爱心企业赠送给石奶引3万尾泥鳅种苗,并耐心向她讲述泥鳅养殖方法,指导泥鳅鱼窝的挖建,教会防止涨水泥鳅外逃等技术。

在凌裕平的指导下,她成功卖出第一批泥鳅,仅卖泥鳅这一项收入就超过了往年的3倍。

这引起了村子里邻居们的极大兴趣,纷纷开始尝试养殖泥鳅。

石奶引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分享给邻居们,村里为了支持大家的致富,特意重新修建了原本坑坑洼洼的公路,这样方便大家将农产品运出去售卖。

凌裕平专家团还积极联系扬州本地企业赠送给庆云镇10000株香水柠檬。

“专家团帮我制订了养殖计划,今年秋收之后,就在水稻田里养殖泥鳅,泥鳅苗全是他们送的。”石奶引说,自己家中还有一亩多旱地,平时闲置着。在专家的指导下,这个冬天也种植了香水柠檬。

起初石奶引十分担心香水柠檬种了卖不出去,但凌裕平却告诉她不要担心,不久后石奶引种植的香水柠檬就被人上门高价收走,这一季香水柠檬的收入约15000元。

这可把石奶引高兴坏了,要知道过去他们一家一年的收入才2万元。

对于凌裕平和团队的帮助,石奶引分内心十分感激。

对石奶引投来“橄榄枝”的远不止这些。

很多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手,给石奶引安排了刺绣工作,她儿子、丈夫和儿媳的就业问题也得到解决,她的孙子孙女也被安排到县城读书。

当地政府部门对石奶引的产业十分支持,希望她能够起到带头作用,带领村子里的乡亲们一起致富。

“有了政府和大家的帮扶,明年日子就会好了”,石奶引充满期待地说着。

此时的石奶引早已年过半百,对于自己的“走红”,她自己并没有太在意,她的生活仍然是每天种地、放牛、做家务、照顾家人,想着怎么才能多挣一点钱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开支。

只是,这让石奶引对生活多了一份信心,对未来多了一份期盼。

05
写在最后

从一次“偶遇”画像被印上人民币,到被认出“走红”,中间隔着几十年的时光,石奶引的“成名”之路与众不同,“成名”后的发展之路更是与众不同。

生在佰你村,长在佰你村。石奶引一生过着种地、放牛的生活。

她心里最大的愿望是把地种好,把两个孙子孙女带大,一家人要努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当她49岁“走红”时,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年轻貌美的她。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岁月的流逝中,她乌黑的头发渐渐花白,白皙的皮肤变得黝黑,光滑的脸庞爬满皱纹,勤劳的双手长满老茧。

她从来没有走出过山里,至今不会讲普通话,只会说侗族语言。

石奶引没有因为“走红”而离开家门走出大山,没有因为“成名”而轻轻松松实现命运“涅槃”。

她没有因贫穷而抱怨,没有因未纳入低保而气馁;

她没有等着政府来帮扶,没有指望着村里来照顾。

石奶引凭着一双勤劳的双手、一份吃苦肯干的心态和一股咬牙坚持的韧劲,过上新生活。

她坚强乐观,即使再苦再难,也始终坚定心中最朴实的心愿。

虽然青春美丽早已离石奶引远去,印刻在她脸上的是岁月的痕迹,是勤劳的烙印,是吃苦的见证。

石奶引吃过的苦,生活正以另一种方式悄悄“回馈”着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果没有脚踏实地、勤劳肯干的心态,即使机遇再好、政策再好,终究会抓不住。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利益交织和随波逐流的社会发展历程中,能够对自己有一个清醒地认识,有坚定不移地内心并且能够始终守住自己的初心,保持那份纯朴,才是应对生活坎坷的最大底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