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85年许世友病逝,邓公特批土葬,但不准开追悼会,原因令人感慨

 历来现实 2023-01-11 发布于北京

1985年10月22日,一条消息不胫而走:许世友将军因病去世,享年80岁。

在开国将军中,许世友知名度很高,大家非常关注他的追悼会将在何时举行。然而却从北京传出消息,中央决定不给许世友举行追悼会。

做出这个决定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同志。

正常情况下来说,国家或军队领导人去世,中央都要举行追悼会,缅怀他光辉、战斗的一生。作为一个为新中国成立做出杰出贡献的战将,中央为何不为许世友举行追悼会,背后有何隐情?

1905年2月的最后一天,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一个婴儿呱呱坠地。

接生婆兴奋地冲着婴儿的父亲说:“恭喜,是个大胖小子。”然而婴儿的父亲脸上没有任何欣喜之色,而是布满愁云。

本来,旧中国的苛捐杂税就多,农民饱受地主、官僚和清王朝多重盘剥。而婴儿的父亲又老实巴交,身体还不太好,不会做生意,也根本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满足一家人的开销都是个大问题。如今,家里又多了一口人吃饭,怎么能不让他唉声叹气?

许世友4岁那年,父亲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因为家里没钱治病,只能用简单的民间药方来治病,治标不治本。如此一来,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直至病入膏肓,不久后撒手人寰。

这时候,当年出生的那个男婴才刚刚六岁。这个婴儿,不用说了,就是许世友。

父亲是儿子的一座山,可是许世友心中的山塌了,命运对他太不公平。失去母亲之后,许世友也只能跟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度过人生最艰难的岁月。

在旧中国,孤儿寡母是很难立足的,除了生活的艰辛,还有同族人的排挤。虽然家庭贫困,家里多少是要有点财产的,比如宅基地。而许世友的存在,对于同族人来说,就是一个障碍。因此,他们想方设法逼迫许母改嫁,好吞并许家的一份微薄的家产。

然而许母是个坚强的女人,她顶住压力没有改嫁,决定含辛茹苦将儿子拉扯成人,为许家保留一棵独苗。为了将许世友养育成人,许母吃的苦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在他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年幼的许世友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让她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要实现自己的愿望,就必须让自己有出息,能博得一个好的命运。

常言说,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是对于一贫如洗,连生活都难以维系的许世友来说,读书简直就是奢望。

除了读书,能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就是习武。习武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解决吃饭问题,还可以练就一身本领,不受人欺负。当然,从大处讲,还可以报效国家。

想通之后的许世友,小小年纪就开始锻炼身体。

其实许世友那样的条件,身体根本就不用额外锻炼。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许世友几岁就开始上山砍柴,为母亲做家务,还给地主放牛,都是超负荷劳动,身体跟小牛犊一样壮实。

许世友八岁那年放羊回家,看到门口围了一群人,里三层外三层的。他非常好奇,用力挤进人群,看到一位江湖拳师在表演武术。拳师威风凛凛地打拳,让人眼花缭乱,呼呼生风,赢得了周围观众的一片喝彩。

许世友看了心里一动,一个念头产生了。待拳师表演结束,围观者散去之后,许世友走了上去,他双膝跪地,纳头便拜:“我要拜你为师,请收下徒儿吧。”

“你小小年纪,不去上学,为何要学武?”拳师不解地问。

“我要练武,杀尽天下坏人,让好人不受欺负!”

“你父亲同意吗?”

拳师这么一问,许世友眼圈红了,拳师这才知道眼前这个孩子没有了父亲。他心里一软,就决定破例收下了这个徒弟。

许母得知后,坚决不同意。儿子太小了,自己都无法照顾自己,出去之后当娘的如何放心得下?

可是许世友意志坚定,执意要去:“母亲,你要不答应,我就不去放羊了,我这是为您老人家好。”

母亲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还是答应了,尽管她心里有万般不舍。

许世友刻骨勤奋,进步很快,没有多久便将师傅的所有本领都学会了。这天早上起来,许世友照例要跟师傅学武,师傅却一动不动。

许世友问什么缘故,师傅说:“你已经出师了,可以离开我了,因为我没有什么可传授给你了。”

许世友感到十分难过,舍不得离开。师傅告诉他:“天高任鸟飞,武术无止境;我给你介绍一个去处,继续练武,增强本领,这样才可以闯荡天下。”

师傅给许世友介绍的习武地方,就是河南登封的少林寺。少林寺是千年古刹,登封又在山中,人烟稀少,安全系数低。平时可能有土匪骚扰,兵荒马乱的年代,更会面临不法侵害。为了保卫寺院,少林和尚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当然,达摩祖师曾在少林寺修禅练武,在那里面壁,这才是少林武术独步天下,名震江湖的主要原因。

就这样,少年许世友到了嵩山少林寺,开始习武。常言道,“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确实是名不虚传,许世友在那里刻骨勤奋,掌握了少林真传,成为武林高手。

学成之后,此时的许世友也成为十五六岁的少年,离家数年的他归心似箭,就回到了老家。回家之后,许世友靠着一身武艺,除暴安良,打抱不平,赢得了乡亲们的尊重。

但与此同时,许世友也受到土豪劣绅的敌视,他们开始排挤、迫害许世友。许世友又不得不再度辞别老娘,被迫在外流浪。

许世友这才知道江湖的险恶,明白自己即便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根钉,根本无法撼动罪恶的制度,不能为贫苦百姓主持公道。

直到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相继爆发,许世友才听说有一支穷人的队伍,专门打土豪,为穷人撑腰的。在好奇之下,许世友产生了加入这支队伍的想法。

1927年11月,黄安、麻城的农民自卫军,在共产党人符向一、刘镇一、吴光浩等人的领导下,举行了黄麻起义。

黄麻起义诞生了两位开国大将,一位是王树声,一位就是徐海东;四位上将则是周纯全、王宏坤、陈再道、许世友。

除此之外,黄麻起义还诞生了一位国家副主席,即李先念。

黄麻起义的队伍,后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主力,川陕根据地的主要开拓者,李先念、许世友、王宏坤、陈再道等,也成为红四方面军的主要战将。

无论如何,许世友终于找到了穷人的队伍,可以实现自己推翻旧制度,为穷苦大众打天下的理想了。

然而有得就有失,许世友志在四方,就要离开家乡,离开他慈爱的老母亲。尽管心里有万般不舍,还是要含泪离开。

常言道“父母在不远行”,怪只怪当时的世道太黑暗了,如果不是这样,谁会舍得背井离乡,离开母亲?许世友只能暗暗发誓,等革命成功了,再回来孝顺老娘。

虽然离开了家乡,许世友的心还牵挂着母亲。

尽管戎马倥偬,尽管硝烟弥漫,许世友一到晚上,还是情不自禁会想起母亲,想起和母亲在一起的朝朝暮暮。每当这时,这个铁打的汉子都会悄悄抹泪。

红军是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蒋介石把红军当作眼中钉,红军的家属也因此受到株连,惨遭迫害。

许世友参加了红军,国民党反动派自然对他的家属也要进行歧视和打击报复。他参加红军的时候,已经成家几年,家里除了老母还有媳妇。

许世友的原配妻子叫朱锡明,在1924年时,朱锡明经人介绍和许世友成亲。朱锡明比许世友大了整整5岁,十分懂事,给这个家带来了些许温馨。朱锡明贤良淑德、勤劳本分,人也长得也十分秀气,因此他俩虽然是包办婚姻,但彼此建立了有很深的感情,许世友的大儿子许光就是他们爱情的结晶。

不过好景不长,不久之后他们还是分开了。

许世友参加革命后,国民党反动派对朱锡明进行施压,威胁要把朱锡明的娘家人也抓起来。最后朱锡明承受不了巨大压力,改嫁给了当地一个杀猪匠。

许世友闻讯异常内疚,如果自己在家,又何至于此?对于自己的母亲,许世友更是深怀愧疚,自己在外戎马倥偬几十年,让老人家独自面对生活的艰难,当儿子的又不是铁石心肠,怎么会不感到自责?

1949年10月,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许世友为之奋斗的理想终于实现了,终于可以回家陪伴老娘了。

可是很快朝鲜战争又爆发了,为了保家卫国,许世友不得不打消回家的念头,率领志愿军到了朝鲜战场。

朝鲜战争结束后,许世友被分配到了山东军区当司令员,工作依然很忙,他还是无法回家陪伴母亲。无奈之下,许世友只好改变主意,让大儿子将母亲接到济南。

见到让他日思夜想的母亲后,年近五旬的许世友“扑通”一声跪下了。看见母亲那满头白发,佝偻身躯,步履蹒跚、颤颤巍巍,许世友鼻子一酸,泪水夺眶而出。

他紧紧地握住母亲那双又干又瘦的手,深情地喊了一声“娘!”然后将头埋在母亲的怀里。许母也伸出那双布满皱纹的手,抚摸着儿子的头,喊着许世友的乳名“友得”,眼泪扑簌簌从脸颊滚落。

母子俩见面的场景催人泪下,即使心如铁石,也不能不动容。

许世友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对反动派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在母亲面前,他仍旧是一个儿子,一个孝子,他对母亲的感情是发自肺腑的,是真情流露使然。

看着跪在地上的儿子,许母心疼极了,他连忙拉着儿子的手说:“娃啊,快起来,你一个将军怎么能当着这么多人跪下?”

许世友擦干了眼泪,嘿嘿笑着说:“娘,我啥时候都是您儿子,您就让我多跪一会儿吧,这样的话,我心里好受些。”

看到将军如此有孝心,在场的干部为之动容,除了感动,还因为他们也想起了家乡的母亲。

许世友将母亲接到身边,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尽孝。母亲在身边的那些日子,将军从不让下属照料,都是自己亲手伺候母亲。他除了为母亲端饭,喂饭,还把一盆盆热水端到老娘跟前,伺候他老太太洗脸、洗脚。

除此之外,许世友还亲手为老母生火盆,捶背、按摩。那一幕幕场景,让人不禁动容。尽管许世友夫妇无微不至地照顾母亲,可是不久之后,住不习惯许母还是不顾许世友的苦苦挽留,离开了军营,回到河南老家。

因为许母一生下来,就住在大别山里,早已习惯了那里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一下子来到军营,来到城市,感到一举一动都那么拘谨,怎么都难以适应。

再说了,因为自己的到来,让儿子放下手里的工作,专门陪伴自己,老太太也于心不忍,唯恐耽误儿子工作,因此她执意回老家。

尽管许世友心里很不舍,可是他还是尊重老人的意愿,将老母送回大别山老家。

当然,母亲已经年过七旬,让她独自居家许世友放心不下,他便让大儿子许光请假离开部队,回河南老家代替自己尽孝。

许世友参加革命时,许光就是在老家,由奶奶一手带大的,祖孙相依为命,朝夕相处,建立了很深的感情。让大孙子陪着母亲,许世友没有理由不放心,干工作的时候心里也踏实了。

许世友在部队工作很忙,一直到五年之后,许世友才有机会回老家看望母亲。此时的母亲,已经78岁,比上次见面显得更苍老了。

见面时,她告诉告诉许世友:“友德娃啊,娘已经快八十了,咱娘俩是见一次少一次了。”没想到一语成谶,这次成了许世友与母亲的最后一次见面。1959年,许母仙逝,噩耗传来,许世友悲痛欲绝。

许世友在回乡送别母亲后,做了一件令人吃惊的事:在父母的墓地附近选了一块地方,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

1956年,在中南海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会议主持人宣读了一份火化《倡议书》。

包括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各界知名人士,都欣然在上面签字,唯独新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的许世友没有签名。

他对主席解释说,自己死后要土葬,要陪伴去世的母亲。

1985年元旦刚过,患了绝症的许世友知道自己去日不多,就让自己的秘书给中共中央写报告,正式提出了土葬的要求。

他的理由是:我自幼参加革命,戎马生涯几十年,没有能报效母亲养育之恩。活着干革命尽忠,死了去母亲身边尽孝,理所应当。

报告呈交上去之后,中央一直没有回复。

许世友的病情急转直下,一天天恶化,将军放心不下。每一次昏迷醒来,他都要问身边人,中央同意了没有。可是,直至他辞世时,中央的回复也没有到达。

最后,邓小平出面满足了许世友的遗愿,在那份将军申请土葬的报告上作了批示。在许世友逝世的第四天,中顾委副主任的王震将那份批示带到了南京。

王震在宣读了那份批示之后说,“许世友在60年的戎马生涯中,战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

不过邓小平在做出土葬批示的同时,也提出了不准开追悼会,只准搞遗体告别仪式的要求。并且邓小平要求低调处理这件事,不对外宣传许世友的丧事如何办理的,还不准立碑。党中央一直在提倡火葬,身为开国上将应该以身作则,传出去的影响并不好。

1985年11月9日,在上千辆军车的护送下,许世友将军的灵柩悄悄被运到河南新县老家。夜里凌晨三点,灵车缓缓来到了早已为许世友准备好的墓地前。

没有军乐,没有礼炮,许世友的棺木悄悄安放在距离父母墓地西北方向40米的地方。运输和下葬全程保密,就连绝大多数战士都不知道此行的使命,接到的通知只说是“军事演习”。

无论怎样曲折,从此,许世友将军终究是实现了他的诺言,可以在母亲的身边长相陪伴了。

按照邓公的要求,将军的墓穴没有修饰,没有墓碑。但是将军被安葬在老家的消息还是泄露了,参观者络绎不绝。

后来王震将军提出建议,由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和刚刚退居二线的徐向前以个人名义为将军竖起了一块花岗岩石碑。此后每到清明节,前来拜谒老将军的人都摩肩接踵,这也是人民对许世友将军一生最大的肯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