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报网讯: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之一,约占锂电池成本的10%。目前常见的负极材料有石墨类负极材料、硅基负极材料、钛基负极材料、锡基负极材料等。其中,石墨负极材料由于具备电子电导率高、锂离子扩散系数大、嵌锂容量高、嵌锂电位低、材料来源广泛且价格便宜等优点,成为当前主流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一、产业链 锂电池负极材料上游主要包括天然石墨、石油焦、针状焦、沥青焦、二氧化硅、锂盐等原料,中游可分为碳系负极材料和非碳负极材料,下游应用于动力锂电池、消费锂电池、储能锂电池等领域。 ![]()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上游分析 1.石油焦 石油焦是原油经蒸馏将轻重质油分离后,重质油再经热裂的过程转化而成的产品,主要用来生产石墨电极、锂电负极、高端预焙阳极等。石油焦是石油炼化副产品,产出基本依赖石油炼化产量。2022年6月全国石油焦产量248.9万吨,同比下降1.8%,2022年1-6月全国石油焦产量为1472.2万吨,同比下降1%。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石油焦主要企业: 2.针状焦产量 针状焦是一种新型优质的碳素材料,外观为银灰色。针状焦原材料要求较高,是高端人造石墨的主要原材料。得益于我国锂离子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针状焦市场需求释放,行业规模随之扩张。近年来中国针状焦产量实现爆发式增长,2021年产量超70万吨,预计2023年将继续保持增长,产量将达138.79万吨。 ![]()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从市场份额来看,中国针状焦市场份额较为分散。2021年中国油系针状焦总产能为145万吨,生产企业共9家,其中排名前五的是宝来生物、益大新材料、京阳科技、锦州石化、亿维新材,产能分别为26万吨、20万吨、20万吨、17万吨、15万吨,分别占比18%、14%、14%、12%、10%。 ![]() 3.天然石墨产量 在锂离子电池、电弧炉钢铁等行业的推动下,我国天然石墨产量逐年增长。数据显示,2017-2021年国内天然石墨产量从62.5万吨增长至73.5万吨,期内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14%。未来随着包括耐火材料、润滑油和锂离子电池在内的下游行业的需求不断攀升,中国天然石墨产量预计将在2023年达87.3万吨。 ![]() 数据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天然石墨可分为鳞片石墨和土状石墨,负极材料通常采用鳞片石墨。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贝特瑞独占63%的市场份额,翔丰华、杉杉占比分别为8%、6%。 ![]() 数据来源:GGII、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中游分析 1.负极材料市场规模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兴起以及锂电池等产品的发展,负极材料市场规模稳步增长。数据显示,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规模由2017年82.1亿元增至2021年159.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1%。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3年我国负极材料市场规模可达210亿元左右。 ![]() 2.负极材料出货量 2022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260万辆,带动动力电池出货超200GWh。海外客户加速对人造石墨技术应用,推动我国负极海外出货上升。冬奥会后,限产限电放宽,石墨化产能利用率上升,负极产能得到部分释放,市场需求得到较好的满足。2022年上半年,中国锂电负极材料出货量54万吨,同比增长68%。 ![]() 3.硅基负极材料出货量 近年来,中国硅基负极材料正在不断发展,硅基负极市场迎来快速增长,出货量预计大幅增加。2021年硅基负极材料出货量达1.1万吨,同比增长83%,占负极材料出货量的1.5%。随着特斯拉4680电池的量产以及大圆柱电池的推广应用,未来将继续增长,预计2023年将达2.47万吨。 ![]() 4.负极材料产品结构 从产品出货结构来看,受动力及储能市场需求带动,人造石墨对比天然石墨具有更好的一致性与循环性,带动人造石墨占比提升;我国主要锂电池企业逐步转向人造石墨,带动了人造石墨出货量占比进一步提升。2021年人造石墨产品占比持续提升,市场份额上升至84%;天然石墨占比下降,市场份额下滑至14%。 ![]() 5.负极材料进出口量 我国负极材料出口远大于进口,进出口贸易顺差。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负极材料出口量62.8万吨,同比增长31.4%,出口量超过此前2018年的最高值57.1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2021年中国负极材料进口数量为8.2万吨,同比增长84.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