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诗词赏析-41

 溱湖之恋 2023-01-12 发布于江苏

作者:潘长宏

2023年1月12日

      【作者简介】书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帝四十九年)。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曹先生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富贵风流的生活  。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作者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


溱湖之恋图书馆

  

       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作者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作者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作者移居北京西郊后,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

【《红楼梦》诗词原文-41】探春(蕉下客)残菊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红楼梦》诗词释义-41】

       菊花重阳为盛,重阳节在九月,通常九月有两大节日,寒露与霜降,而十月有两大节气,立冬与小雪。此时大观园所见是重阳节菊花,临霜正傲,让探春小姐写残菊,第一反应应该是宴赏才过重阳时,她脑洞大开在冬天的小雪时候,虽然诗人的才情会穿越时光,但是小雪节气,基本是重阳节后一个月,菊花盛在重阳,一盛而转折成尾声,至少大观园在小雪时候是很难有菊花开的。因为贵族赏菊花,明清两代多是盆景,或大观园有露天菊花,但明显不是这些贵族小姐的吟咏范畴。尤其探春小姐,她的品级和地位观,也不会对着小强一样的残破荒芜的野菊花做高大上的歌咏。

       如果小雪节气给你一盆开过了的菊花,你肯定没有这种快乐。但是在另一个地方会有,就是土壤种植的一片野菊花,次第枯萎,但是是一个逐渐衰落的过程,你才会有那种残菊虽老,但是还有无数的花朵呈现出淡黄色的那种天然户外的淡泊之美。而同时有这种美的还有叶子,离披,半焦黄半枯绿。淡泊与离披恰恰是中年曹雪芹客观的生活状态。身世虽然坎坷,此时有家园一角,也算淡泊。

溱湖之恋图书馆

       大观园里有谁家小姐的绣床是对着月光的?探春姑娘拥有最好的拔步床,锦绣重叠。大观园里谁见过万里寒云,天上大雁?不要和我说,她们会登楼看云,就算是有,这些连生活都没有展开的姑娘们,懂得什么叫万里离别?西山有可能。因为月亮照在床边,昆虫就在户外。西山每个山头都看得见万里云飞。他的童年在万里之外的江南。

      这是写花谢花会再开,这是对友人的告别,我们还会相见,不用太相思就一定会重逢。

这只有曹雪芹写,而不是贾探春的笔。这些大观园的姑娘,包括林黛玉都写不好菊花诗,因为生活环境会限制阅历,年龄也是大的问题。

       实际上从红楼梦哪些地方了解作者曹雪芹,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读诗,而不是沉迷在那些写生活的细节里。只有从诗的深度和力度,才能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和灵魂,从诗的密度来了解作者的阅历经历。

       不管脂砚斋是谁,他有一句话,说很多场景的安排都是作者为了传诗。也就是说他看出了诗是红楼梦的灵魂和核心。

溱湖之恋图书馆


       【《红楼梦》诗词鉴赏-41】 

     这是十二首菊花诗的最后一首。用的是“四支”韵。

  宝钗为十二首菊花诗排顺序时说:“……末卷便以《残菊》总收前题之盛。”这就说得很明白,“盛”要以“残”作结。大观园金钗有十二个,菊花诗也恰好作了十二首,这不是偶然巧合,而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我们虽不能把十二首菊花诗作十二首判词看待,但应该把咏菊诗的总体看成是咏人——咏十二钗总的命运,最后是叶缺花残,万艳同悲,归到“薄命司”去。

  这一首是探春作的,当然也要带上她个人的色彩。她曾预言贾家要“一败涂地”,《残菊》就暗含着一败涂地时群芳的最后结局,也包括她自己的结局。“万里寒云”正是她远嫁时的况味;“暂时分手莫相思”也可同“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的曲子对应起来。

  吃肥蟹,饮醇酩,赏艳菊,作佳诗,何等富贵风流!然而透出的气息却是如此凄凉惨淡。这是《红楼梦》常用的手法,也是作者的高明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