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用一首古诗,带火了一座城

 太行森林 2023-01-12 发布于河北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 古意悠悠的大唐往事 -

....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命运。

唐代诗人张继亦是如此。

天宝十二载,他中进士,本可一展宏图,像王维、高适、王昌龄一样,靠着优美的文笔名扬四海。

可是不久后,安史之乱爆发,天下大乱,玄宗避蜀,李唐风雨飘摇。

笔杆子不能救国,至少在当时的情况下,再华美的诗篇也没办法力挽狂澜,包括杜甫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所以张继去往了江南,那里相对还是比较太平的。

夜泊姑苏时,他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如果没有这首诗,他可能依旧籍籍无名,无人问津。

在李白、杜甫、王维那个年代里,单单只靠诗篇就能被人记住,的确是需要一定的实力和运气。

除了孟浩然和几个诗僧高隐外,几乎找不出无官诗又红的人。

但命运就是这样神奇,苏州城成全了张继,张继也回报了苏州城。

自然苏州是一座古城,可来到这里的人们一定会念起张继的《枫桥夜泊》,所有的导游也会不遗余力、且骄傲地着问:你们知道“江枫渔火”指的是什么吗?并不是江边的枫树哦……

这就是古诗的魅力,这就是苏州城的魅力。

到了大历末年,已经进入人生晚年的张继获授盐铁判官,但不到一年就病逝于任上。

他一生存诗不足50首,有一些伪作充斥其中,唯这首独好。

下面我们也带着“江枫渔火”的疑问,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诗。

- 诗文赏析 -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出自张继的《枫桥夜泊》

“枫桥”:在苏州市阊门外,有史料记载,原名为“封桥”,后或因张继这首诗而改。故,“江枫”很难解释成江边的枫树;

“姑苏”:苏州古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梁代,因唐代诗僧寒山、拾得曾在此修行而闻世,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

诗文大意可解为:

月亮已经缓缓落下,有乌鸦的啼叫声从远处传来,让深秋的天气显得格外寒冷。江面上的渔船亮着烛火,这更加让人感到忧伤、辗转难眠;

姑苏城外的寒山古寺,在夜半敲响了钟声,悠扬地飘进了客船之中,仿佛在提醒着异乡人要早些休息。

诗中的“江枫”指“江村桥”和“枫桥”,纵然江边可能有枫树,但是“月落”后天色暗沉,是不太可能看得见树景的,更难分辨出是什么树。

而江、枫两座桥却很有名,至今仍是盛景。

所以从很早开始,包括当地人在内,比较主流的说法皆认为“江枫”指得就是两座桥,而非枫树。

其实这也不重要,无论是枫树还是桥,都不影响这首诗的意境之美。

在前两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诗人描写了夜宿苏州时见到的景象,月落说明天色已晚,霜满天说明是已经是深秋了,而乌啼则渲染了忧伤的氛围。

天下乱,背井离乡,诗人作为新中进士,心中必定会感到伤感。

“江枫渔火”说明诗人的目光是由近处望向远方的,所以前两句诗动静皆宜,层次分明,同时,寒冷的天气与“渔火”相衬,更是惟妙惟肖,有深幽旷阔之感。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实际上是前两句的铺垫,可视为“倒装句”,更多的心理变化都在“愁眠”上。

所以也有后知后觉之意,诗人通过钟声响起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已经身在异乡了,于是愁绪渐起,思乡之情与家国天下的大情怀更重。

有一件有趣的事是,大文豪欧阳修曾对“夜半钟声”提出过质疑: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

可后来经过许多人的实地考证,苏州和邻近地区的寺宇,确有打夜钟之风俗的。

所以纵观整首诗,景象密集,有城、寺、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和幽远的钟声,层叠互错,交相辉映,加之诗人思乡和忧国之情,真的是充满了沧桑之美。

就像苏州这座城市一样,清丽、雅致、诗情、画意,包容着历史的沉浮,每一天都迎来送往,不断开启新的篇章。

江南烟雨,在这首诗和苏州城里,展现得淋漓尽致,不愧人间天堂之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