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宏观审慎”概念最早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谈笑樯橹灭 2023-01-12 发布于江西

“宏观审慎”(macro prudential)作为专业术语首次出现在国际范围内是在1979年6月库克委员会(Cooke Committee)(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前身)的一次会议中。

这次会议提出:“我们所关注的微观经济问题中的微观审慎问题,一旦开始融入宏观经济问题时,就应该被称为宏观审慎问题。我们对宏观审慎问题保持合理关注,并把这些问题与我们关注范围内的宏观经济问题联系起来。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将宏观审慎监管再次带入人们的视线,开始广泛引起金融监管者的重视。

1999年后,国际金融界展开了对宏观审慎指标评估的研究,并在针对一些金融部门评估中取得了一定成绩,这些指标开始成为评价一个国家金融体系强健程度的重要指标。

2000年,国际清算银行总经理 Crockett对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释,成为宏观审慎监管概念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真正将宏观审慎管理从理论界拉向监管实践。微观审慎监管所出现的问题让宏观审慎得到空前重视。在实践中,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风险防范、银行资本标准对金融系统顺周期性的影响以及对与宏观经济相关联的金融系统风险性的监测尤其受到关注。

目前,国际监管组织中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推出的基于宏观审慎监管角度的巴塞尔III协议成为宏观审慎监管的里程碑式文件。与基于微观审慎角度的巴塞尔II相比,巴塞尔III从微观审慎角度加强了对资本数量、质量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从宏观审慎角度,引入了针对系统性风险时间维度的逆周期资本缓冲、资本留存缓冲、杠杆率要求。同时,引入了针对系统性风险横截面维度的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附加,并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如此扩大了的监管范围正切合了宏观审慎监管中对“系统”问题的重视。


中国人民银行从2016年起将现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简称MPA)。这是我国央行监管理念的一次重大转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