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阳新 合作学习 自主探究 唇枪舌剑 辩论创新 ----我教初中《明朝·科举制》

 昵称15221501 2023-01-12 发布于湖北

湖北省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    胡阳新  (邮编: 444324)

【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理解“四书”、“五经”、“八股文”等概念,了解中国科举制度的渊源,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不同角度评价八股取士的利弊,能对八股取士与当今选拨人才的考试制度的不同点进行对比分析。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查阅资料、采集、加工有关历史信息的方法和能力。通过问题启发,让学生融入历史情境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究,激活思维,产生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组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对八股取士实质的分析,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打造“民主”、“开放”的思想文化格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社会才能进步,民族才能振兴。

【活动准备】

(1)根据学生的意愿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参赛代表队:红队、黄队、绿队、蓝队(女同学为红队、黄队,男同学为绿队、蓝队,并着相应颜色的服装),分别推选出本队的队长。

(2)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拟定竞赛规则(包括评委名单、评价标准、评分细则及奖励办法)。

(3)教师提出一系列参考性问题后,各队在队长的带领下,围绕问题查阅书刊及相关网站,收集资料,整理成文,作好竞赛活动的准备。

(4)在学生准备的同时,教师不断从各种渠道中收集信息,并充分考虑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预料不到的新情况,作好正确引导的准备。

【活动步骤】

(1)置疑抢答。先抽签定出抢答队,每队抽一名代表,然后教师提出问题由各队代表抢答,充分发表见解。

(2)互问互答。每队经过讨论后由队长提一个问题,让其他队回答,每队限提一个问题和回答一个问题。

(3)辩论问答。对各队有争议性的问题,展开全班辩论。

(4)活动小结。教师对活动效果进行激励性评价,启迪学生学会科学认识与评价历史现象的方法。

(5)结果公示。评委公示评价结果,产生先进代表队及先进个人并予以表彰。

【活动过程】

教师:中华风、中华云,梦牵魂绕中华情,中华情,中华魂,时代呼唤中华人!中国人—炎黄子孙,有他独特的胸襟和品质,那就是竞争、合作、创新。让我们带着竞争、合作与创新的精神进入本次竞赛活动的第一站:置疑抢答。

(一)置疑抢答(难中求救——谁来帮帮我?)

教师:我在研究八股取士的过程中,有几个问题把我难住了,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进行探究吗?(学生表态后,展示问题)

问题1:明朝八股取士实质上是一种什么制度?

红队:八股取士是明朝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实质上是一种科学制度。

问题2:你知道我国的科举制度源于何时吗?又是如何演变的?

蓝队:我国的科学制度始于隋朝。隋文帝废除了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办法选拔官员。到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黄队:蓝队回答得不够完整,没有说出科举制度的演变过程。我国的科举制萌芽于隋文帝时(当时的考科主要是秀才、明经),隋炀帝时正式形成,考科增加了进士科,唐太宗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除隋朝的科目外,增加了明法、明书、明算等。同时,进士科在隋朝仅试策论,唐朝加试经史、贴经、杂文、诗赋等。一直沿用到明朝前夕。明太祖为了加强君权,在科举制度中规定了一种特殊的文体——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确立。

问题3:大家知道,八股取士的命题范围是《四书》、《五经》。那么,《四书》指什么?《五经》又指什么?

绿队:《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义》、《春秋》。

问题4:八股文的具体格式是什么?

绿队:(又拿到抢答器了):据我所知,这种文体,每篇文章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问题5:谁能说出这八部分的具体含义吗?

黄队:我知道。“破题”即用两个句子说破题目含义。“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阐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入手”

为起讲后入手之处。以下自“起股”至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的重心。在这四股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共计八股,所以叫做八股文。

教师:好,非常精彩,感谢大家为我排忧解难,使我深受感动,也大开眼界,下面让我们进入第二站:互问互答。

(二)互问互答(我来当老师——让我考考你)

原则上每个代表队均享有一次提问和答问的机会,但是,当答问方答问有误或有不妥之处时,提问方可帮助释疑解难,其他队队员也可发表新见解。

蓝队队员:首先我向红队提出一个问题,通过上面的学习,你们对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有何认识?

红队队员甲:八股文专讲形式,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能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形式,写出来的文章自然空洞无物,没有什么内容。

红队队员乙:八股取士用僵硬死板的模式,限制命题内容,杜绝个人见解,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智慧的创造力,危害极大。

红队丙:儒生们只把考试做官作为学习的终极目的,只知道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不求实际学问,这种书呆子做了官,只能成为皇帝的忠实的奴仆,于国于民有何用之处呢?正如清朝乾隆时余大椿所说:“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

黄队队员:既然这种制度有这么多危害,明政府为什么还用它来选拔官员呢?请绿队队员解释。

绿队队员:儒生们只顾埋头读书求官,思想必然被奴化,行动上必然变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奴才。这不正是统治阶级所希望的吗?知识分子变成了明政府任意宰割的思想武器,其统治就会固若金汤,何乐而不为呢?

蓝队队员:我认为绿队的看法很有见解,但不够全面。我认为,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的八股取士,同过去的九品中正制相比,具有进步性,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好办法,尽管有许多危害,但它毕竟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

绿队队员:有人说,我们国家今天同样用考试办法选拔人才,实质上也是一种科举制度,我们同意这种说法,你们呢?

红队:同意!蓝队:不同意!黄队:不同意!(争论不休,但说不出详细的理由)

(三)辩论问答(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教师:刚才绿队队员提出的问题很有探讨的价值,大家争论不休,但又没有充足的理由,请你们先分组讨论,然后进入本次活动的第三站:辩论问答。比一比,看一看,看谁说服谁。

正方:红队、绿队(同意)。反方:蓝队、黄队(不同意),好,同学们已准备好了,辩论赛现在开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非常热烈,谁也不能说服谁,一场唇枪舌剑的论战把活动推向了高潮。下面将各方的发言摘要整理如下)

正方:我方认为,我国现行选拔人才的办法仍然是“考”字当头,实际上就是用分数作为衡量人才素质的唯一尺度,而且各类考试内容都有明确规定,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思维被束缚,创造力被扼杀,这与八股取士有何区别?从我个人的角度看,我有许多优势和特长,学校演讲赛中,我排名第一,运动会上,我连年拿“金牌”,但这又有什么用呢?每次文化课考试中,我的分数总是落后于大多数同学,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中,能圆我的大学梦吗?对此,我极度悲观!反方极力赞美现行考试制度,你们的理由充分吗?

反方:我国现行评价和选拔人才的制度的确存在一些弊端,但不能就因此妄下结论。事实上我国选拔人才的制度与明朝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八股取士是明政府君主专制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具体体现,是一种文化专制制度,目的是奴化人们的思想,削弱人民的反抗精神,而我国现行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下的产物,它能让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民族振兴的栋梁;它不是统治者专权的需要,而是选拔社会义建设者的接班人的客观要求。第二,八股取士与现行考试制度虽然都抓住了“考”字,但“考”的范围和指导思想明显不同。八股取士严格规定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和答卷,不能有个人见解,而我国的现行考试制度在内容上强调综合素质的评定,鼓励发挥个人独到见解。第三,八股取士只注重应试者“读死书”、“死读书”的质量,而我国的考试制度注重应试者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国现行考试制度下选拔的人才不可能是没有实际学问的书呆子和忠实奴仆。不可否认,因诸多原因,“一刀切”、“简单化”的现象仍然存在,但这是支流,而且国家正在不断完善这种制度,力争做到公平、公正。至于刚才对方同学所谈的个人情况,我方认为其观点过于片面。事实上,我国现行考试制度可以让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学校继续深造。

(四)教师小结(激励性评价——开拓性点拨)

本次活动基本告一段落,目的已经达到,各代表队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八股取士”作深刻探讨,精神可嘉,令人信服。从活动中我们应该明白,对历史现象的评价要做到公正、客观,必须一分为二,我们既要看到“八股取士”历史进步性的一面(与九品中正制相比,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规范化),又要看到其社会危害性的一面(束缚思想,摧残文化),对现行我国考试制度的认识也应从利与弊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五)结果公示。评委(学生代表)公布评价结果,给冠军队和先进个人“颁奖”(通报表彰、鼓掌祝贺)。

【学生天地】      

1、利用课余时间,从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查阅收集与活动相关的“八股取士”、“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等资料。

2、加工、整理收集的信息,从中提出新问题,提炼新观点,将自己的认识整理成文,作好活动前的准备。

3、资料来源:《四书》、《五经》、《中国古代教育史》、《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以及相关教师用书,各类教育网站。

【背景资料】

八  股  文

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顾炎武《日知录》卷16《试文格式》条详细说明了八股文的起源、格式演变情况:“'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明宪宗)成化(1965-1487年)以后,股者,对偶之名也。……成化三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发端二句,或三四句,谓之'破题’,大抵对句为多,此宋人相传之格(原注:……宋季……应举文字有破题、接题、小讲、大讲、入题、原题诸式、是论亦有破题)。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谓之'承题’。然后提出夫子(原注:曾子、子思、孟子皆然)为何而发此言,谓之'原起’。至万历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衍圣人言毕,自摅所见,或数十字,或百余字,谓之'大结’。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并密,恐有借以自衒者,全许言前代,不及本朝。至万历中,大结止三四句,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见于应举之文矣。”

八股文的产生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历代学者多数认为,它滥觞于北宋的经义。经义是宋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以经书中的文句命题,应试者作文阐其中义理。宋代的经义虽无固定的格式,但在代圣人立言这点上,已奠定了八股文的雏型。经义后来吸取了南宋以后的散文和元曲的一些成份,到明初被确定为一种独立的八股文体,成化以后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格式,遂演变成为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此后一直沿用,直到近代戊戌变法,才随着科举制度的停止而废弃。因为它要求文章中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一共八个部分,所以叫八股文。

明代的科举考试

明代的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进行。童生(即未入学的士子)先参加州县的考试,及格的称做“秀才”或生员,进入府州县学读书。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二等学生,被定为“科举生员”,才能参加省级的考试。乡试每三年一次,考中的称做“举人”,取得参加中央一级的会试的资格。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会试及格者,再经过一次复试,地点在皇帝的殿廷,叫做廷试,高精尖称殿试。考中的分为三甲(等),一甲只取3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统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当地,民间又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二、三甲第一名为“传胪”。乡试由布政使司,会试由礼部主持。凡考中进士的,统统被任命为官员。一般来说状员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考选为遮吉士,也都是翰林院官,其他或授给事、御史、主事,或授府推官、知州、知县等。未考中的举人,只授小京官或外地教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