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嚏疗法,又称“抹入取嚏疗法”,是通过药物对鼻粘膜以刺激和吸收,使之连续 不断地打喷嚏,从而达到祛除病邪、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流传很久。早在西汉时期,淳于意即用以治疗妇人产后血厥。晋代葛洪的 《肘后备急方》救卒死方载: “取皂荚豆大,吹其鼻中,嚏则气通矣。”宋代医家刘昉则 把药物制成丸剂,用时以乳汁或水化开滴鼻取嚏。早期的临床应用多用于急救,随着历 代医家的不断探索和总结,其临床证治适应范围逐渐扩大。清代医家吴尚先《外治医 说》载: “大凡上焦之病, 以药为末, 㗜鼻取嚏发散为第一捷法, 不独通关急救用闻药 也。连嚏数十次则腠理自松,即解肌也; 涕泪痰涎并出,胸中闷恶亦宽,即吐也。盖一 嚏实兼汗、 吐二法。 ……前贤治寒、 中风、 时疫、 温病、 喉风、赤眼、 牙痛等证皆有㗜 药。”迄今本疗法仍为民间及偏远地区临床救急所常用。 【基本内容】 (1) 用药方法 ①将所用药物研为细末,以手指蘸取适量抹鼻,或以清洁的棉花卷成条状,蘸取药 末塞入鼻中轻轻转动,使药物粘着于鼻粘膜上,即抽出棉条使之得嚏。 ②将药物制成药液,或将丸药、散剂液化,滴入鼻内,给予刺激后取嚏。 ③用小荜拨 (为底部呈球形,尖端开口的一种给药工具) 的尖端成药,揿压底部, 将药末吹入鼻中,或用纸管一端盛药,口吹另一端,使药粉进入鼻腔而得嚏。 (2) 用药次数、刺激强度及部位 本疗法的用药次数和刺激强度应根据具体病情而定。用于急救者,一般以得嚏气通 苏醒为度。用于病症较缓者,每日数次不等,应视病情轻重、体质强弱和所用药物而 定,一般每日用药3~5次。用药部位也应视病情的轻重缓急: 急救时可用双侧鼻腔或 左右轮流㗜鼻取嚏; 症情轻缓者, 如头痛、 咽喉病、 眼病、牙痛、 鼻病等, 一般是左侧 病取右鼻,右侧病取左鼻,双侧同病则二鼻交替或者同取。 本疗法能祛上焦之病,取嚏发散解表; 能通关开窍,辟秽解毒; 能清泄头目清窍之 邪; 能强心提神,安脑行气; 能温运和中,祛暑散寒等。常用药物有成药通关散、辟瘟 丹、飞龙夺命丹和牙皂、细辛、麝香、南星、藿香、半夏、丁香、雄黄、冰片、朱砂 等。 【临床应用】 本疗法临床适用范围较广,一般多用于昏迷厥脱,头面部疾病,也可用于某些胃肠 病、尿潴留、黄疸、传染病的防治。 (1) 脑血管意外 ①通关散: 皂角、细辛各等份,共研极细末,用时加少许冰片、麝香研匀更佳。也 可取细辛、川椒各等份, 加少许麝香, 研极细末。 本病为急重症, 多采用双侧鼻腔㗜鼻 取嚏。 ②㗜鼻通关散: 川芎、 细辛、 藜芦、 白芷、 防风、 薄荷、皂角各等份, 共研极细末。 (2) 中暑 见头晕胸闷、腹痛吐泻,甚则牙关紧闭、神志不清、四肢逆冷者。 ①红灵丹: 冰片3克,麝香1克,朱砂6克,银硝3克,雄黄、硼砂、青礞石各9 克,研细混匀,抹鼻取嚏,苏醒即可。 ②卧龙散: 灯芯灰2克,猪牙皂、闹羊花、细辛各6克,麝香、冰片、牛黄各1 克,研细混匀。 ③取蟾酥1克,冰片、雄黄各3克,牛黄1克,细辛6克,共研细末,用时取适 量,得嚏即可。 ④开关散: 灯芯灰2克,羊踯躅、细辛各5克,蟾酥1克,牙皂3克,牛黄0.5 克,冰片3克,麝香0.5克,共研细末。 ⑤风油精、薄荷锭: 用时旋开瓶盖即可,用于暑热天防治中暑,疗效较佳。 ⑥取暑证片 (市售): 研细末,抹鼻取嚏。 (3) 小儿急、慢惊风 以四肢抽搐或意识不清为主要特征,可分急、慢性。多见于感染高热疾病。 ①探生散: 雄黄1克,没药、乳香各6克,麝香0.5克,共研极细末,用时取极少 量,有嚏则易治。 ②㗜鼻开关药: 皂角、北细辛、生南星、生半夏各等份, 入麝香少许研末。也可取 皂角、生半夏各等份为极细末。 ③卧龙丹: 鹅不食草、马蹄细辛、冰片、闹羊花各等份,研细末调匀。 ④万全保命丹(丸): 取1粒, 水化㗜鼻得嚏后, 再以薄荷汤冲服3粒。 ⑤蝉壳丸:蝉衣、僵蚕、蜣螂各3克,乌蛇肉9克,青黛2克,麝香0.5克,白附 子6克,蟾酥1克,共研极细面,猪胆汁为丸,用法同上。 ⑥蟾酥丸: 蟾酥、麝香各1克,朱砂6克,青黛2克,白附子6克,干蝎1克,共 为极细末,以猪胆汁为丸,如绿豆大。用时取1粒,以乳汁化开。 ⑦犀角丸: 取1粒,以新汲水研开,抹鼻取嚏。 (4) 口眼歪斜 (面瘫) 取生乌头、青矾各等份,研极细末,用时取适量。一般用于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者。 (5) 大头瘟 (包括颜面丹毒、流行性腮腺炎等) ①除秽散: 元胡9克,皂角6克,川芎9克,藜芦、踯躅花各3克,共研细末。 ②川芎9克,元胡9克,踯躅花6克,共为极细末,取适量用之,以嚏出脓血为度。 (6) 疟疾 ①辟瘟散: 取少许用之,可治恶性疟疾。 ②取生半夏、冰片、雄黄各等份,共研极细末。 ③取常山、草果、陈皮、甘草各等份,研细末,一日数次,发作时用双侧。 ④取甜肉桂适量为细末,一日数次应用。 (7) 小儿中恶 (多指小儿神志疾病,如卒厥、抽搐等) 霹雳散: 踯躅花3克,雄黄1克,麝香0.5克,共研细末,以灯芯30厘米左右蘸 药末插入鼻腔。 (8) 妇人临产晕厥 ①取生半夏适量,研细末。本方也可用于中风痰厥。 ②取半夏、牙皂、丁香各等份,共研细末。 (9) 产后血厥 取瓜蒂、藜芦、雄黄、 明矾各等份, 研极细末, 加仓公散少许, 㗜鼻得嚏则易治。 (10) 产后子宫脱垂不收 ①取皂角适量研末,得嚏后则子宫回缩。 ②取全蝎适量,研细末。 (11) 头痛 ①取细辛适量研末,同时蘸取药末少许,得嚏痛解。 ②至灵散: 雄黄、细辛各等份,研极细末。本方以治偏头痛为佳,左痛取右鼻腔、 右痛则取左鼻腔。 ③取瓜蒂研末,适量用之。以治湿盛头痛为好。 ④取雄黄1克,朱砂4.5克,川椒5克,桂心6克,芫花3克,巴豆仁1克,藜 芦、附子、野葛根各6克,共研细末。以治顽固性头痛,疗效明显。 ⑤取川芎、芒硝、薄荷、雄黄、苍耳子、藜芦、陈胆星、瓦楞子各等份,共研细 末。以治头痛目眩为佳。 ⑥六圣散: 雄黄、盆硝、川芎、白芷、乳香、没药各等份,研细末。用于头风久治 不愈者。 (12) 伤风感冒 ①上清散: 薄荷、川芎、白芷、黄芩、牙硝、皂角、硼砂各6克,细辛、雄黄各2 克,研末,加冰片2克,麝香0.5克,研细和匀。 ②取鹅不食草、闹羊花、马蹄细辛、冰片各等份,研末和匀。本方亦可治夏月中暑 等证。 ③取野菊花、白芷、连翘、大青叶、薄荷、藜芦各等份,共研末和匀。每日1次。 (13) 喉闭 (急性咽炎、声带水肿) ①取白僵蚕、韭菜地内的白颈老蚯蚓、全蝎、蛇蜕各等份,焙干,研极细末。 ②如神散,每用时取少许。 ③如圣散,每用时取少许。 (14) 牙痛 ①开关散: 白芷、细辛、良姜、荜拨、香附、川椒、蜂房各等份,共为细末,每用 少许㗜鼻取嚏。 同时用药末擦牙, 以治风冷牙痛为佳。 ②麝香一字散: 麝香0.5克,山奈子1克 (以面裹煨熟),共为极细末。用法同上。 ③一字散: 取蝎梢、 细辛、 良姜、荜拨、 胡椒、 蜂房各等份, 共研为细末, 在㗜鼻 取嚏的同时,配合擦牙,效果更好。 (15) 眼病 ①卧龙丹: 鹅不食草、马蹄细辛、冰片、闹洋花各等份,研为细末。用于角膜溃疡 伴有头痛者疗效为佳。 ②取鹅不食草、川芎、青黛各等份,共研细末,以治老年目障为宜。 (16) 癃闭 (尿潴留) ①通关散: 皂角、细辛各等份,共研细末,得嚏则尿通。 ②卧龙散: 灯芯灰2克,猪牙皂、闹羊花、细辛各6克,麝香、冰片、牛黄各0.5 克,研细混匀。 (17) 痰食停于上脘 (胃潴留) 取瓜蒂、防风、藜芦各等份,共研细末,以嚏出浓涕为佳。 (18) 破伤风口噤不开 取蜈蚣、全蝎(炒)、草乌、天麻、白芷各等份,研成细末。以得嚏响亮为疗效好。 (19) 黄疸 取瓜蒂、母丁香各6克,黍米、赤小豆各15克,共研为细末; 或用瓜蒂末、苦丁 香末各等份。 (20) 麻疹 取半夏、木香、细辛、牙皂、明矾、藿香、桔梗、薄荷、贯仲、白芷、防风、甘 草、枯矾各等份,共研细末。 (21) 避疫 (预防传染病) ①取川芎、元胡、藜芦、踯躅花各等份,研为细末,用时取少许㗜鼻。用于预防各 种传染病,如探视传染病人后,立即用之取嚏。或在某种传染病流行时,每日3~5次 取嚏。 ②辟瘟散: 取少许㗜鼻取嚏, 也可以预防各种传染病。 【注意事项】 ①㗜鼻取嚏为祛邪之疗法, 中病即止, 不可久用, 以免耗伤正气。 ②运用本法,要根据病情变化,必要时要及时配合其他治疗方法。尤其是急危疾 病,更要注意。如急性脑溢血,在应用本法的同时,一定要及时应用其他药物治疗,以 免延误病情。 ③抹鼻药物皆有刺激性,若用后病情反而加重,则应停用本疗法。 ④运用本法治疗后,若鼻腔有发干者,可涂麻油润之。 ⑤本疗法无绝对禁忌证,但要注意辨证选药。如见药物过敏者,应立即停用。 ⑥对于昏迷患者或神志糊涂者,应用本疗法时,则应注意勿损伤鼻腔粘膜。 ⑦应用本疗法后,如涕泪痰涎较多者,应予清拭。昏迷病人,更应随时清除,以免 堵塞鼻腔。 【按语】 取嚏疗法古时主要应用于暑邪外感及卒中等实证病的治疗。在昏迷、失神、口噤等 情况下,不能服药,亦来不及配方煎汤时,应用本疗法,得嚏者多能渐渐清醒。本疗法 民间流传较广,在南方、山区应用历史更久。随着医学的发展,其应用范围日渐扩大, 不仅用于急重病证,亦可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疗。药物的种类和制剂也有进展,如目前常 用的风油精、薄荷锭等,更能发挥其优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