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伯温去世

 逍遥书屋123 2023-01-12 发布于山东
1375年,刘伯温去世,朱元璋派人重修他的老宅,又挖了他的坟,撬了他的棺材。没想到棺里没尸体,只有一本翻开的书,写着4个血红的大字“开棺者死”,士兵吓尿了,朱元璋心有不甘,却只能厚葬刘伯温。
 
朱元璋修宅还挖坟,到底要干什么呢?这还得从刘伯温辞官回老家说起。
 
洪武四年,刘伯温告老还乡,为了让自己一生所学可以传承下去,于是,他闭门不出,将经历的领兵心得与战场经验,以及奇门异术的东西记录成册,并为书起名叫《百战奇谋》。民间把这本书传得越来越神,还说得此书者得天下,人人都想得到它。
 
刘伯温知道这话早晚会传到朱元璋耳朵里,到时不管献书还是不献书,以朱元璋多疑的性格,刘家可能都会有大祸。另一方面,他也不想毁掉自己呕心沥血写成的书,于是,刘伯温绞尽脑汁,终于想到了一个万全之策。
 
洪武八年,64岁的刘伯温病重,他将刘琏、刘璟两个儿子叫到跟前,忍痛让他们把《百战奇谋》这本书烧掉,然后拿出自己另外一本著作《郁离子》,还有一封信,嘱咐两个儿子:“等我死后,皇上肯定会来取书,你们就把这一书一信交上去,之后,皇上无论对我们家做什么,你们都要遵从,这样才能保全家平安,切记!”
 
果然,刘伯温葬刚去世,胡惟庸就领兵围住刘家,名为吊丧,实则是向刘伯温的两个儿子询问《百战奇谋》的下落。刘伯温烧书的事情,朱元璋已经得到锦衣卫密报,但是他不相信刘伯温会烧掉自己的心血。
 
刘琏、刘璟按照父亲刘伯温的嘱托,把信与《郁离子》交给了胡惟庸。胡惟庸留下了大队的官兵,只带了几个侍卫回南京复命。
 
朱元璋接过胡惟庸带回来的信与书,随意的翻了几页,见写的都是寓言故事,就随手扔在了书桌上,但是,心里还是不相信刘伯温会把兵书烧了。
 
朱元璋沉思了一会儿,对着跪在地上的胡惟庸说:“刘基去世,朕心如刀绞,为了表彰他为大明作出的贡献,朕命你负责翻修刘家老宅,建成后赐名“诚意伯府”,你可明白朕的心意?”
 
胡惟庸当然明白朱元璋的心意,磕头领命马上去办。他让刘琏、刘璟二人搬到刘伯温墓旁的临时搭建的小屋里守孝。然后先让手下把刘家上上下下搜了一遍,之后,开始拆老宅,一砖一瓦、一门一窗都拆得十分仔细,但是,直到诚意伯府建成,还是没有找到兵书。
 
这个结果让朱元璋寝食难安,生怕兵书落入他人之手,威胁大明的安稳。
 
胡惟庸看出了朱元璋的心病,于是上奏说:“民间传说刘伯温坟墓有天子之气,陛下不可不察。”
 
胡惟庸的奏疏让朱元璋眼前一亮,心想:何以解忧,唯有老胡呀。于是就下令让胡惟庸带队前去解决此事。
 
胡惟庸带着人马浩浩荡荡的出发了,到了刘伯温的墓前,二话不说立刻下令挖坟,棺木很快就被挖了出来,士兵们拿着撬杠撬开棺木。
 
不料,他们伸头看去,却发现匪夷所思的一幕,只见棺木中没有尸体,只有一本翻开的书。
 
胡惟庸一听还非常高兴,以为找到了兵书,要立大功了,却发现士兵们状态不对,只见他们浑身发抖,都被吓尿了。
 
难道,大白天还有鬼不成,当胡惟庸伸头看时,发现翻开的书页上赫然写着4个血红的大字“开棺者死”,也吓了一跳,忙命胆大之人把书拿出来。
 
原来,棺材里面放着一本《大明律》,这正是刘伯温和李善长在朱元璋的指示下,制定的明朝律法,因为朱元璋非常讨厌盗墓贼,他自己要求在律法中加上:凡是盗墓或私开别人的棺木,处以斩刑。
 
胡惟庸也感到害怕,就派人马不停蹄赶到南京,上报朱元璋。
 
朱元璋听到后老脸微红,也觉得自己有点过分,毕竟还要以德服人依法治国。他命令立刻停止挖掘,重新将刘伯温厚葬。为了给刘家人及天下一个交代,还惩罚胡惟庸为刘伯温守墓三七才能回京。
 
据传,那些撬开棺木的人,在回南京路上,不是疯了就是跳河自尽了。
 
随着朱元璋的去世,人们也都渐渐忘记了刘伯温撰写的《百战奇谋》,难道这本书真的化为灰烬了吗?
 
直到1644年,闯王李自成在大明皇宫中不经意间翻出《郁离子》这本书,看到里面的寓言小故事非常好看,就拿到手中翻看。
 
没想到,李自成翻到第7页时,翻页折叠处忽然断裂,里面的字暴露了出来,又撕了几页,发现里面都有文字,他好奇的翻到第一页,看了几行里面的文字,顿时惊呆了,这竟然是民间流传的奇书,刘伯温写的《百战奇谋》。
 
原来,书中藏书,这才是刘伯温的万全之策。如果明朝的皇帝爱读书,或许早就会发现刘伯温苦心献给他们的这本书。
 
其实,得此书者得天下,只是民间的臆想。朱元璋修宅挖坟,只是徒增笑柄,只有关心并解决群众疾苦的人,才会受到群众的拥戴。
 
只可惜,刘伯温殚精竭虑为了大明,结局却令人唏嘘叹息。
 
参考资料:《明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