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物栽培学】玉米栽培技术

 地球知识年鉴 2023-01-13 发布于辽宁

一、玉米的播种

(一)播种前种子准备

1. 选种良种: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和种植制度等不同进行选种。

2. 精选种子:常规种子一般采用穗选或机械、风力粒选。穗选应在玉米制种的种子田里或晒场上进行,对所选果穗脱粒做到去两头、留中间”,然后用风力或机械选粒,达到粒大、饱满、生命力强。

播种前,应做发芽试验,尤其是从外地调入的种子,更应该把种子发芽试验关,保证种子发芽率到达90%以上。

如是购买经过精选的种子,在播种前摊晒2-3d,促进种子内酶的活化,增强种子吸水力,提高芽势和发芽率。

3. 种子处理:为防治病虫害,须用药剂处理种子,或采用包衣。

(二)播种期

1. 适时早播 当土壤表层5-10cm地温稳定通过10-12℃时,即可开始播种。

2. 播种质量要求 机播的质量要求是:地平墒足、播行端直、行距一致,下籽均匀,深浅合适、接行准确,不重不漏、镇压严密。播种方式一般采用60-70cm等行距或60cm+30cm的宽窄行播种,播种深度5-7cm,墒情好、黏土地可稍浅、干旱、墒情差的土沙地稍深一些。播种量一般为40-60kg/hm2,用精量播种机播种可节省种子量50%以上。

二、玉米的施肥

(一)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1. 玉米对肥料三要素的需求量 全生育期吸收的主要养分中,以氮为主,钾次之、磷较少。对微量元素尽管需要量少,但不可忽视,特别是随着施肥水平提高,施用微肥增产下过更加显著。

2. 玉米生育期间对肥料三要素的需求规律:苗期生长缓慢,只有施足基肥,施好种肥,才可满足其需求;拔节以后至抽雄前,茎叶旺盛生长,内部的穗部器官迅速分化发育,是玉米一生中养分需求最多的时期,必须供应较多的养分,力争穗大、粒多;生育后期,植株抽雄吐丝和受精结实后,籽粒灌浆过程中吸收数量减少。春玉米需肥可分为两个关键期,一是拔节期至孕穗期,而是抽雄至开花期。

(二)玉米施肥原则和技术

1. 施肥原则 施肥以“基肥为主,种肥、追肥为辅;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和PK肥早施,追肥分期施;一般以前轻、中重、后补足”的原则,做好测土配方施肥。

1)重施基肥: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基肥用量占总施肥量的45%-50%,中等肥力的地块须施有机肥45t-60t/hm2。基肥中应氮、磷配合,以50%磷肥量混入有机肥中施用。重视秸秆还田,在前茬收割时,把茎秆粉碎并混拌一定量的氮素化肥,随即耕翻入土。豆科绿肥和复播绿肥,在翻压时,适当配施磷肥,以磷增氮,提高肥效的目的。

2)带好种肥:种肥一般以速效氮、磷复合化肥为主,也可用腐熟、过筛的优质有机肥。化肥用量:磷酸二铵为70-100kg/hm2。用化肥时,种肥不能与种子混播,应将种肥和种子分开入土,行间相隔5-7cm,较种子深3-5cm

3)重施拔节肥:此期追肥,植株尚未高大,可采用机械追肥,追肥要与灌溉水相结合。大多数生产单位浇头水前追肥拔节肥,接着灌拔节水。此时,植株进入茎叶旺盛生长和果穗分化形成的两旺时期,需求肥水多,这次肥水可以起到促进茎节伸长和幼穗分化进程的双重作用。追肥宜用腐熟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当混合有机肥时,若仅用化肥,需氮、磷复合肥配施,磷酸二铵300-400kg/hm2

4)酌施穗肥 玉米植株高大,机械作业困难,尽可能进行人工窝施磷酸二铵,用量为100-200kg/hm2,以保证穗分化发育对养分的需求。

5)跟外追肥:在抽雄灌浆期将氮肥、生长调节剂和微肥适当配合,页面喷施。若为防治后期病虫害,可配合药剂,采用航空作业。

6)微肥使用:硼肥在基肥中施入,用量为2-4kg/hm2;或以0.01%-0.05%硼酸溶液浸种12-24h,还可用0.1%-0.2%硼酸溶液叶面喷施。锌肥可作基、种肥施用,用量为5-10kg/hm2;也可用0.2%-0.5%硫酸锌溶液浸种12-24h,或用0.05%-0.1%浓度在苗期喷叶。锰肥可作基肥,种肥施用,用量为20-30kg/hm2;浸种可用0.05%-0.1%硫酸锰溶液;也可用同样浓度进行叶面喷施,用药液量200-500kg/hm2

三、玉米的灌溉

(一)需水规律

①播种至出苗消耗水分少,土壤田间持水量应保持在60%-70%

②苗期需水少,耐旱性较强,土壤田间持水量在60%

③拔节后,茎、叶生长快而数量多,需水量大大增加,土壤田间持水量应保持在70%-80%

④抽穗开花期间,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旺,需水最多,在抽穗前10d至抽穗后20d约一个月时间内,是玉米需水“临界期”,土壤田间持水量应达到80%

⑤进入乳熟期后,需水逐渐减少,土壤田间持水量应在60%以下,以利于籽粒脱水和加速成熟。玉米需水规律和生育期间的干物质积累增长相吻合。从拔节至灌浆末这一期间,光合同化物形成多,不可缺水受旱。

(二)灌溉技术

1. 灌溉方法 玉米灌溉方式包括畦灌、沟灌、喷灌、滴灌、管道灌溉等。灌沟的毛渠间距,一般为40-50m,流入沟内水的流量以2-3L/s为宜。灌水前结合开沟、培土、追肥、土壤肥沃疏松、保水、保肥性能好的地块,可实行隔沟灌。

2. 灌溉技术

1)贮备灌:播前贮备灌深、灌透,尤其是盐碱地。贮备灌一般在冬前进行,灌溉水量为1200-1500m3/hm2。若冬前没有冬灌,可实行早春灌,但要做好灌后耙耱保墒工作。

2)苗期蹲苗:玉米苗期生长以根系为中心,需水量少,耐旱、怕涝;除非特别干旱外,一般不灌水,采用蹲苗,通过中耕松土,保蓄水分,“以耕代灌”,形成上干下湿,上松下实,起到跑表墒、保底墒的双重作用,以利控制地上茎叶生长,促进根系深扎。春播晚熟玉米在播种后50-60d结束,夏播中熟玉米40-50d结束,复播早熟玉米一般不蹲苗;蹲苗时间最迟应在拔节前,雌穗分化时结束。从植株叶部形态观察,以中午植株下部叶片出现短时间萎蔫,作为停止蹲苗的形态指标。

3)生育期灌溉:春玉米灌头水是在拔节孕穗期,第二个需水关键时期,即抽雄扬花期,为玉米需水临界期,应根据苗情和土壤肥水状况,灌水1-2次。每次灌水量1000-1200m3/hm2。全生育期灌溉定额5500-6000m3/hm2

四、玉米其他田间管理

(一)苗前耙地

其作用是增温、保墒,破除土壤板结,消灭杂草,促使早出苗,提高出苗率,有利于培育壮苗。苗期耙地在苗高5-10cm时进行,耙地深度3-5cm,要避免伤苗、压苗、埋苗。

(二)查苗补种及时定苗

定苗一般在4-5叶期进行。

(三)中耕除草

玉米中耕,一般进行2-3次。机力中耕的深度应掌握“前后两次浅,中间一次深;苗旁浅,行中深”的原则。头次中耕在现行时进行,一般为6-8cm,防止埋苗;拔节前可耕至15cm;拔节后中耕要浅一些,保持在10-12cm,避免损伤次生根。同时需要人工除草,或化学除草。

(四)防治病虫

玉米主要病害有黑粉病、丝黑穗病等,虫害有地老虎、玉米螟、蚜虫、夜跳蝉、叶螨等,除进行药剂拌种外,根据病虫预测预报,事实综合防治。

(五)去蘖

应在把节前人工去蘖。去分蘖时,应避免把主茎叶掰去,以利于主茎生长和果穗的正常分化形成。

(六)去雄授粉

玉米抽雄后可人工配合去雄、授粉。当玉米刚刚抽雄,尚未散粉时,隔两行去一行,留下2/3雄穗保证花粉量,在地边四周不去雄,高温干旱,植株生长不良时不宜去雄。授粉应在玉米散粉盛期,大部花丝露出后,选择晴天上午进行,可采用授粉器或拉绳,摇茎秆等方法授粉。

(七)化学调控

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玉米健壮素或乙烯利等),适时叶面喷施,以控制株高,促进生气根发生和果穗伸长,使株矮、茎粗、抗倒伏、提高抗旱能力,延长叶片功能期,防止早衰,提高结穗率和结实率,减少缺粒、秃顶,增产可达15%-20%

五、玉米的收获和贮藏

(一)玉米籽粒成熟度及其鉴别

用籽粒灌浆的乳线从顶部下移至籽粒1/3处作为成熟标志。乳线即籽粒背面蜡熟固体物u胶状物交接分界线。在乳线消失时可见尖冠黑层出现,是适期收获的标志。

(二)适时收获、安全贮藏

玉米果穗上苞叶干枯松散,籽粒变硬发亮,呈现本品种固有的色泽、粒型等特征,大约75%籽粒会出现黑层,即可收获。机械收割即可提高工效,还可结合粉碎秸秆还田,培肥土壤。

收获采摘的果穗必须晒干。一般以果穗堆垛贮藏或挂于通风处风干贮藏为宜。如以籽粒入库贮藏,其含水量须低于14%。有条件的地区,收获后用干燥设备适当烘干,再行贮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