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 此处静谧 书一方清 远 本期诗人( 以收稿为序): 王小妮 孙丽丽 吴德凤 三色堇 宋德丽 王琰 梦儿 简笺 冯冯 墨痕 罗晓红 秋月 梦痕 彭素珍 李静 策划:綦江水滴 主编:王小泥 孙丽丽 ![]() ⊙ 我感到了阳光 文/王小妮〈吉林) 沿着长长的走廊 我走下去…… 啊,迎面是刺眼的窗子 两面是反光的墙壁 阳光,我 我和阳光站在一起 啊,阳光原来这样强烈 暖得人凝住了脚步 亮得人憋往了呼吸 全宇宙的光都在这里集聚 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存在 只有我,靠着阳光 站了十秒钟 十秒,有时会长于 一个世纪的四分之一 终于我冲下楼梯 推开门 奔走在春天的阳光里 王小妮,生于长春,上世纪八十年代移居深圳,曾做过电影文学编辑,作品除诗歌外,设计小说、散文、随笔等,2001年受邀赴德国讲学。曾获美国安高诗歌奖,曾担任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出版诗集《月光》《落在海里的雪》《上课记》《上课记2》,小说《1966年》《方圆四十里》等三十多部。 ![]() ⊙ 清晨读花(外一首) 文/孙丽丽(太原) 晨曦刚纹上花蕊的睫毛 盈盈露珠 就闪岀钻石之光 每一朵花 都打开了多彩的情书 每一页都芬芳弥漫 字和字之间风情万种 标点和标点之间 敲击者,激动者,闻香趋赴者 像爱情朝圣的跫音迤逦不绝 我把一朵黄桷兰别在胸前 一道洁白无瑕的光束 伸展了我诗和青春的长度 ⊙ 雪 雪,夹带冷暴力 寒号鸟悲鸣 风和雪只顾跳华尔兹作乐 我不怕下雪 它让我有期待的感觉 就因为那句——瑞雪兆丰年 松竹梅在雪中 淡定从容 把我的忧伤静静清零了 房前屋后贴满冰凌 空气冷到哆嗦 窗外笑着的一朵红梅 正点燃我 姓名,孙丽丽,生活工作山西太原,资深记者。 从小酷爱文学,时常发布一些诗文作品,诗歌散文见于微刊、美篇、及纸刊各文学平台。 与文字共舞,用爱诗意的生活。 ⊙ 初秋傍晚 遇见一只红蜻蜓〈外一首) 文/吴德凤〈重庆) 初秋傍晚 漫天霞色 想起那首儿时的歌 晚霞中的红蜻蜓 晚霞已起 红蜻蜓呢 红蜻蜓飞在童年的时光里 停在 挎着竹篮的小姑娘长长辫梢 院坝边的竹竿尖上 粉色的荷花苞顶 飞在 田野无边的稻香里 ⊙ 秋风 秋风渐起 所有的秋水都有了一种澈澄 家乡那些人间烟火 随着秋风乘虚而入 直抵夜静人深的梦里 我沿一条飘满黄桶树落叶的长溪 逆流而上 走进山与湖缠绵 田野与白云相拥的家乡 吴德凤,一个来自于山区,热爱生活,专注自己的选择,爱爬山,爱在田野间信步,热心公益的女子;一个喜欢古典诗词却不懂平仄韵律,一个喜欢码了汉字却不知所云的平凡女子。在平实温暖的人间烟火里爱着诗和远方的浪漫。 ![]() ⊙ 长安大雪 三色堇(山东) 从秦地到北麓,雪越下越大 我目击了它的来临 它们加快了飞蛾扑火般的速度 急迫地,要彻底覆盖荒凉的尘世 孩子们挥舞着小手 脸上闪着快乐的光泽 许多白色的事物 足心让我以爱的名义陈述 有一片恰好落进我的眼眶 我承认,这颤动的苍茫 让我无需再去打探更多的雪事 在被淹没的真相里 身体里的大雪,正簌簌而下 三色堇,本名郑萍,山东人,写诗,画画,现居西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学院签约作家、陕西省美协会员。曾获“天马散文诗奖”“中国当代诗歌诗集奖”“杰出诗人奖”“《现代青年》十佳诗人”“第五届华语春晚十佳诗人”等。作品散见《人民文学》《北京文学》《上海文学》《诗刊》《诗歌月刊》《星星》等多种期刊。出版诗集《南方的痕迹》《三色堇诗选》《背光而坐》、散文诗集《悸动》等,现任《延河诗刊》副主编。 ⊙ 云图 宋德丽(云南) 带着露水融化 云南天空千万朵白云 找到天与地的辽阔 云图变化万千 覆盖山岗河流 天有多高 云就有多遥远 穿过坚硬的岩石峡谷 沿东去的河流 找到烟火的村庄 母语中播下种子 一颗燃烧的心化为灰烬 肉身秘密的生长土地 云雾缠绕麦田河流 聆听百鸟的叫声 割麦声穿过锁骨 千万里平川掩埋身体 天空的云 寻找西去的海洋 白茫茫的地平线上 祈祷神灵赐予我们 辽阔的生命 宋德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在国内外各诗歌报刊发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获第七届“中国长诗”最佳文本奖,在《诗刊》《人民文学》《诗探索》《青年文学》《诗选刊》《星星》《诗歌月刊》《大家》《边疆文学》《滇池》等刊物、网站发表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获文学创作奖,已出版诗集《瞳仁里的月亮》《隐形岁月》《翅膀上的神灵》《心如旷野的鸟》《高枝上俯视人间》等多部作品。 ⊙ 关山 王琰(兰州) 秋天脱去外衣 桦树卷着一肚子心事 溪流白晰的手指 无人知晓的热爱沿手指生长 我想你了隔着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寨的关山 满林子鸟叫着 我是一只跌落的松塔 扯落遍地钮扣 秋天 从未使我饱满 我想你了隔着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寨的关山 王琰,《兰州晚报》副总编。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24期高研班学员,参加第32届青春诗会。 ⊙ 渐黄昏 文/梦儿(江西) 剪断钩织线,像剪断初生儿的脐带 一只手工包包完美诞生 时针显示十七点三十九分 摘下老花镜揉揉酸涩的眼睛 窗外的光线暗下来 绿绿的杨树叶在微风中轻漾 我能看清它年轻的脉络 下意识摸摸额头,皱纹在指尖凹凸 自嘲地微笑。黄昏就在眼前 静静地下落。一只黑色的鸟栖在树杈 显得有点落寞。我想起另一只鸟 滑过水面,停在湖心的一根孤桩上 梦儿,女,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南昌市诗词学会会员,江西省朗诵与语言艺术协会会员。游子雪松新乡愁诗歌研究会理事,《珍珠泉》微刊副主编。作品散见于《诗潮》《诗歌月刊》《作家天地》《中国诗人》《当代诗人》等报刊杂志。出版诗集《慢时光》。 ⊙ 在南园 简笺(安微) 刚下过雪。湖畔空地上 只有几只麻雀 在树下翻拣着什么,间或 又飞上树梢 ——从那里看过去,太阳 遥远得,像一个弹孔 但这并不妨碍,它把水杉的影子 烙在积雪的屋顶上 彼时,我往南园深处而去 也不妨碍那些麻雀,从红色的庵墙上 衔回自己的影子 与,逐渐消弭的晚祷 简笺,安徽无为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绿风》《辽河》《作家天地》等。入选《诗刊·2021中国新诗年选》。主编微刊《新诗简》。 ⊙ 回来 冯冯(吉林) 提着拉杆箱回到我的高层新居 打开指纹门锁,屋内的陈设 它们像故乡一样迎接我 梳妆台,电脑桌,书架,落满了灰尘 深褐色地板上积着厚厚一层 我走过去,地板上留下我的脚印一一 爷爷在前面蹚垄,我在后面学着撒种 这些地板上是我故乡的泥土。 冯冯,原名封艳,回族,吉林省吉林市人,祖籍山西大同。毕业于吉林财经大学。诗作见《作家》《民族文学》《诗潮》《扬子江诗刊》《诗选刊》《草堂》《特区文学》《中国诗歌》等,获第五届“诗探索·中国诗歌发现奖”提名奖,第六届公木文学奖,全国首届“三稻粱杯”诗文大赛一等奖等。主要作品有诗集《灵舞》《我们的第一声啼哭不带一丝尘埃》。《小诗界》执行主编。 ![]() ⊙ 火盆中的雪莲 文/墨痕(湖北) 那一句令人心跳的话 跃入 荒芜的火盆重新燃起 彩色的蝴蝶 飞舞出 一个新世界 远处的声音依然秘而不宣 眩晕的火苗却流露出 暖暖的微笑 语言构成的河流悄无声息 几缕微风送出怒放的雪莲 清香也颠狂 寂静穿过黑发的丛林 找到了心之所寄 那将是一万年 不是因为有了世界 而是因为有了等待中的你 我心在发芽 梦中,我坐在火盆旁边很久 等待埋在火盆中的雪莲 再次芬芳 墨痕,【风华】创始人及总编。崇尚纯净、简单,喜欢在清浅的时光中,与文字为伴,用婉约的风格记录心的历程。有作品发表《中国诗人》《澳华新文苑》《飞天》《十月》《朔方》等报刊杂志社及其他各纸刊。 诗观:沉重是诗歌的神态,也是诗歌的最高境界。只求我写我心! ⊙ 爱无解药 罗晓红(重庆) 时间的鞭痕,在苍老的崖壁上纵横交错 九洞天从不喊痛,它沉默亿万年 炼化出坚硬的骨骼,推开九个天窗 来化解岁月之伤 葫芦天内藏满消除疼痛的解药 玻璃桥上的紫藤便是药引,在九洞天 只一瓢清泉,一叶扁舟 便能让一身的苦痛和烦恼结上痂 一列高铁把我带进九洞天腹腔 我要找到紫霞的一滴泪,除去疼痛的病根 只有巨面神猴知道,仙子的泪落在一颗心上 再快的高铁也追不上过往,爱 永无解药 罗晓红,笔名紫罗蓝。重庆作家网编辑,重庆市散文学会理事,重庆市沙坪坝区作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历任重庆市内多家报刊主编、副总编。有诗歌、散文、小说发表于国内多家报刊,作品被收入多种选本。 ⊙ 冬至,谁把思念拉长 秋月(甘肃) 迟开的紫桐花站成冰柱 在,寒风中 珍藏箱底的阳光透露天机 带着万丈光芒的祝福 瞬间,把时光缩短 过往的记忆,仿佛昨天 许下的誓言还在文字中守候 照亮了香熏墨染的彼岸 多年了,那个冬至未曾走远 伴着雪舞梅花,而来 冬至夜长,谁把思念拉长 从前世今生轮回的渡口 到,相约来世的天长和地久 那一梦千年的缘分 仿佛,失散又重逢的亲人 秋月,本名张奎秀,现居甘肃兰州。先后在《中国诗人》《岁月》《中国诗影响》《长江诗歌报》《作家天地》《中国汉诗》《四川诗歌》《齐鲁文学》《山东诗歌》《中国21世纪民间诗歌年鉴2018》等纸刊上发表诗歌和散文作品。 ⊙ 梦 梦痕(湖南) 白纸 自窗台剪断月光 思路是一张张轮廊分明的脸 触碰到想象的边缘 桔灯微黄 我和我的影子 在檀香的气息里辗转 细节是破洞的补丁 母亲缝补了一宿 写下这一生的虚实转换 光阴 曾给我枷锁,也给我自由 我心如止水,眼含热泪 莫兰英,笔名梦痕,女,70后,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常德市诗歌学会会员,曾经在《中囯诗人》《诗文艺》《走向》《桃源诗廊》等文艺平台发表过作品多篇,在《丁玲文学》《中国诗人》《常德诗词》《桃源诗刊》等纸媒上发表过作品多篇。 ⊙ 感恩相遇 彭素珍(深圳) 茫茫宇宙 一粒尘沙漫游无涯 风雨携它落地生花,朝云送它一身轻霞 自此 它有了大地一样的呼吸 对语四季苍穹变化 思索万物的更替风雅 感恩相遇 共同书写时空的博大 当 太阳落在山头,月亮挂在树丫 又是一笔相濡以沫的佳话 彭素珍,深圳,退休教师。爱写点小诗,记录生活。 ⊙ 天空的飞鸟逃到了天外 文/李静(贵州) 九月三日,半梦半醒之中 奥密克戎突袭织金,社区与社区之间被打上了封条,所有的眼睛 都被困在黑暗的中央 没有背着书包的孩子 没有疾步奔走,赶往写字楼的路人 天空中的飞鸟似乎也逃到天外 空气,也变得陌生。双手和双脚 仿佛不知所措,每一双眼睛 只能挂在空中 打仗不可怕,可怕的是 我们找不到敌人,就成排地倒下 生与死之间。大白这个名词 从黑夜之中诞生。但人们看不清 他的脸,更不知道他 无名的姓氏。 天空越来越低矮,空气 越来越紧张,光线越来越模糊 大白,这个闪亮的名字 成为人间,唯一闪动的亮光 但是,人们只能看见他 转动的眼珠 李静,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人,80后诗歌爱好者。作品散见《诗选刊》《诗歌月刊》《中国诗人》《中国青年作家报》《猛犸象诗刊》《澳门晚报》《天津诗人》《山东诗人》《贵州作家》《贵州诗人》《延河》《读书大咖》《一线周刊》《海外文学》等。 《诗人样本》推介当下最活跃 最具特色的一线诗人 力塑当代诗人群像 - END- ![]() 投稿须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