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季散语】温明远︱六十年代泰来人的文学艺术形像

 陈晓春 2023-01-13 发布于江苏

六十年代泰来人的文学艺术形像

文/温明远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由泰来县委宣传部牵头创作演出的一出现代戏评剧《双燕争飞》,通过层层评比选拔,代表嫩江专区参加了1964年11月在哈尔滨市举办的黑龙江省戏曲现代戏会演,在会演上受到好评,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演出结束后,欧阳欽、王一伦、杨易辰、任仲夷、李力安等省领导接见了全体演职员并一同合影。

《双燕争飞》剧本发表在《黑龙江艺术》杂志1965年2月号上。在剧本后面,配发了省戏剧工作室评论组组长李安恒同志的评论文章:《新人物·新思想·新风尚》。作者盛赞《双燕争飞》“通过表现人民内部两种思想矛盾,从而热情地歌颂了新事物、歌颂了新人物、新思想的胜利。从这些人物身上,使我们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看到新鲜事物的发展成长,有一股鼓舞人们上进的力量”。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国家号召中小学毕业生下乡回乡务农参加农业生产建设。泰来县的这项工作走在前列。我读小学时,县里编的乡土教材上就有“远学邢燕子,近学尚学文”的课文。尚学文初中毕业下乡务农,就居住在我家后屯,后来被选任大队会计。我长大了才知道,尚学文的父亲是县城里的中学校长。榜样的力量,给青少年学生们以深刻影响。进入六十年代,农村急需有文化的新农民,随着中学毕业生的增多,动员知识青年下乡,是各级党委的一项急迫任务。当时是个火红的年代,年轻学生们“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时刻听从党的召唤,这是当时社会思想的主潮。但也有传统的旧观念、落后势力在影响着人们,这是一场进步和落后的争夺战。

泰来县的文学艺术家们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创作的《双燕争飞》从一个家庭对知识青年下乡的两种态度,巧妙的构织了戏剧冲突,引入高潮,让先进思想战胜旧观念,激发了人们顺应历史潮流,形成了听党的话,积极向上的新思想。1964年至1965年学年度,我正在泰来县第三初级中学(今平洋中学)读初三,适逢《双燕争飞》这出戏下乡巡回演出,看了这场戏,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回乡务农的思想更加坚定了。

这个戏的矛盾,是在一个工人家庭中展开的。春燕高中毕业,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已报名下乡务农。母亲受旧观念影响,极力反对。认为参加农业生产是“没出息”“没前途”。这两种思想上,认识上的矛盾冲突,在戏中表现得生动曲折,淋漓尽致。在艺术手法上,虽然是按正剧编排的,但富有浓浓的喜剧色彩。这种喜剧效果,是在误会中产生的。一开场,春艳告诉妈妈她已“报考农业大学”了,引起了戏剧性的误会;再如春燕的爸爸回来,批评春燕对参加农业生产的一些不实际的想法,妈妈误会爸爸也是不同意女儿到农村去的。这些误会,对发展剧情,有了喜剧的效果。剧中还有两个没出场的人物,一个是反面人物“老柴婆子”,一个是正面人物“春燕的表哥”。老柴婆子认为春燕表哥下乡是“修理地球的货”,是“手榴弹炸苍蝇大材小用,顺垅沟找豆包功名难成,唸大书下大地丢人现眼,吃大苦受大累终身受穷”。后来,一抖“包袱”,春燕表哥在农业战线上立了大功,证明了参加农业生产不是没有出息,而是大有可为,解决了妈妈的思想。这个伏笔安排,对全剧更有艺术上的感染力,更有思想上的感召力。“包袱”抖得响,使全剧的结尾紧凑有力。因为这出戏是评剧,剧本语言精炼,唱词部分节奏感强,许多段落可称名言佳句。剧中对白、唱段多用地方方言表现,通俗易懂的农村语言,更有憾人心魄的魅力。

还有一点值得称道的是,1964年前后,毛主席先后有两个批示,批评文化艺术界搞帝王将相,演才子佳人,演鬼戏。泰来县委宣传部能率先创作演出现代戏,而又不拔高上升为阶级斗争,这是难能可贵的。

剧本在《黑龙江艺术》上发表时,题目下标注为“嫩江专区演出观摩团演出,集体讨论,白宝玉执笔”。剧本末尾附注:“1964.11.29第五次修改于哈市”。参加编剧者还有谁?《泰来县志》标注编者为白宝玉、常连海。(见《泰来县志》536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第一版)。王德江先生采访一过有关当事人,认为该戏是白宝玉写的。蔡二中先生说该戏彩排时他曾有幸应邀观看,一中老师陈倩伟、二中老师王敏卿等老师参加了该戏的创作。总之,《双燕争飞》是一部集体创作的优秀剧目。

这里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双燕争飞》的演出单位泰来县评剧团。泰来县评剧团一直是享誉全省乃至东北三省的优秀的艺术团体。据《中国戏曲志》(黑龙江卷)记载,泰来县评剧团1952年组建之初,便崭露头角,1954年被列为全省五个重点县级评剧团之一。1956年以《宋金郎》剧目参加黑龙江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泰来县评剧团吴光第(执笔),吴玉民、苏德舫、洪艳君、筱春艳五人根据《警世通言》中的一篇小说改编创作的评剧剧本《宋金郎》,演出后获大会剧本创作奖(注:大会只设奖项,不设奖项等级)。该剧演出后,该剧本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一年内两次印刷,印了两万五千册,全国发行,可见影响之大。该剧演员沈香云获得表演奖,陈永秀获得学员表演奖。1959年泰来县评剧团改为国营,同时获得省文化厅授予的培训学员资格,培训班学员毕业和省艺校毕业生同等待遇。培训班设表演、器乐、舞台美术三个专业,学制4至5年,主要有教师资格人员为洪艳君、苏德舫、陈永秀、郑英杰、张斌等人。这个培训班,从1959年一直办到1982年停办,共办五期,培养了91名艺术人才。这在全省县级评剧团绝无仅有。

泰来县评剧团为泰来县的文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者简介
about the author

作者

    

温明远,原名温明元,字宝臣,笔名明元。黑龙江省泰来县人。中共党员。1968年参加工作,在泰来六三农场任中学语文教师。1977年考入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政治系。1983年至1986年在哈师大教育系函授学习。1980年起在黑龙江省监狱管理局历任科员,政研室主任(副处),办公室主任(正处),局党委委员、办公室主任(副局),局纪检委书记。哈尔滨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兼任《监狱工作研究》杂志主编、《黑龙江监狱报(干警职工版)》主编。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陆续在报刊发表作品。参加编写《中国劳改学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大辞典》、《监狱行政学》。1996年加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著有论文集《自留田笔耕录》,散文集《足音》,长篇小说《三家孩子一个妈》、《哈尔滨圣·尼古拉教堂大钟谜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