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现不良反应,他汀类药物还要不要吃?

 新用户88267667 2023-01-13 发布于云南
文章图片1

年近60岁的张老伯,前不久体检时发现“高脂血症”,后遵医嘱规律口服“阿托伐他汀片”。近期,他来医院抽血化验相关指标,一看到空腹血糖水平显示6.9mmol/l,立即愣住了。这可是他有史以来的最高血糖水平,差点就到糖尿病了!

拿着化验单,张老伯一脸烦闷地走进郑州颐和医院肾内二科诊室,询问医生为什么血糖会上升。好在张老伯都在本院检查,每一次的化验结果都在门诊系统显示,对于异常指标,信息系统还可自动生成动态曲线,方便医生和患者进行比对。

文章图片2

接诊后,王琳主任医师详细调阅了近两年的生化指标,发现张老伯在服用“阿托伐他汀片”之前,空腹血糖水平在5.8-6.3 mmol/l,也略略超过普通人的血糖范围。详细询问患者近期饮食,似乎也没有明显变化。

经过仔细分析,王主任告诉张老伯,近期他的血糖水平升高是由服用他汀类药物引起的,他汀类药物全称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能够使细胞内的胆固醇合成减少,加快血清胆固醇清除,强效降低血清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是目前常见的调节血脂的药物,广泛应用于高脂血症治疗。

同时,他汀类药物还可抑制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具有稳定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作用,成为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的主要药物。但此类药物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如肝肾毒性、肌炎或肌病、血糖升高。他汀类可通过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及细胞摄取血糖过程,使机体产生胰岛素抵抗,从而升高血糖水平。

文章图片3

听完医生的解释,张老伯继续问道:“那有没有对血糖影响比较小的他汀类药呢?”王主任解释,就血糖影响方面,匹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是其中影响最小的药物。就像俗语所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没有一种他汀类药物能完全规避肝毒性、肾毒性、肌损伤、升血糖这四种不良反应,这是由它们各自的药理特征所决定。

比如,瑞舒伐他汀和匹伐他汀系水溶性药物,较少在肝脏和肌肉蓄积,几乎不会出现这两种器官的损害,但它们要经过肾脏排泄,会产生肾毒性,故对于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而阿托伐他汀是脂溶性他汀药物,在肌肉和肝脏存留成份较多,故引发二者损伤的机率就更大。但根据医生临床观察,他汀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服用剂量呈正相关,同时存在体质异质性,在健康人群中发生比例还是比较低的。为防止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建议在初次服用他汀类药物1-2周时,及时复查肝肾功能和肌酶等血清学指标。

终于,张老伯明白了自己血糖升高的原因,但还是纠结到底要不要停用目前服用的他汀类药物。王主任向他建议,要不要停用药物与自身原发病严重程度有关,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中,糖尿病风险有所增加,但往往容易发生在那些已经存在糖尿病风险因素的患者,如高龄、肥胖、糖耐量异常。整体上说,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获益远大于诱发糖尿病的风险。这下,张老伯终于打消了满腹的疑虑,在医生建议下换用另一种他汀药物。

投稿:肾内二科 王琳

整编:宣传办

声明:本文仅为典型病例展示、健康科普宣教,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且不提供诊疗建议,也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去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