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届高三泰州期末联考作文解读:如何理解“推开最窄的门,走向最宽的路”?

 圩岸学堂 2023-01-13 发布于江苏

吴玉英
【作文题目】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典籍里的中国》的玄妙之处——用影视化的典籍串起 “大道”。
节目将典籍用更生动的方式呈现在大家眼前,不仅为文化类节目拓展价值维度,打造原创,挖掘本土资源提供思考和借鉴意义,也让大家在回望典籍的过程中,感受其蕴涵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
“推开最窄的门,走向最宽的路”,陈济的这句话似乎成了文化类节目创作的极佳隐喻。其实,这一隐喻不仅适用于文化领域,我们工作、学习、生活乃至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莫不如此。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前言】
阅卷前,想控制作文均分在43.5,最终实际均分40.5
这种情况在期中考试的时候也发生过一次——学生的作文没有达到预定评分标准。我们对学生作文的预估不足,或者预定的评分标准从严了些。
分数上不去的最大原因,是审题立意不能体现材料要求。
按理,高三同学经历过枪林弹雨,积累了丰富的考场智慧,对作文套路还是比较熟悉的,怎么会出现审题立意的偏差呢?相当多的作文出现问题,有可能是套路本身有变,同学们没有get到这种”——不走套路的题目是很难的,学生在课堂里学的都是套路。
(顺便说一句,本次考试,不走套路的题有好几道,这几道题的得分无一例外地低。)
下面,我们就来拆解一下这道题,究竟难在哪里。
【正文】
先说我得出的结论:
这道题最大的难点是,“推开最窄的门,走向最宽的路”,表意含蓄,没有明确地告诉考生“窄门和宽路”的寓意以及二者关系,需要考生自己提炼和理解。
这是一道阅读理解题。
假如,我是说假如啊,本题像高考题那样,虽然使用了比喻,但明确地告诉你喻义——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又告诉你二者关系是必要条件关系——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假如不用在喻义上猜谜语,题目在审题立意上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
这道题的难就在于需要猜谜语。
谜面是“推开最窄的门,走向最宽的路”,谜底是啥?
谜底藏在两处,
一处在情境材料里,
一处在这句话本身。
先看第一处。
用影视化的典籍串起“大道”,这是情境材料的关键句,是“推开最窄的门,走向最宽的路”的谜底入口。入口,不是谜底本身。这个入口让你找到一组对应关系:
用影视化的典籍——对应着,推开最窄的门
串起“大道”——对应着,走向最宽的路
用影视化的典籍,还是谜面,不是谜底,谜底在第二节的解释里,就是“方式”二字。用影视化的典籍,是一种方式,其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串起“大道”。
串起大道,这个说法本身不能直接当做谜底。在第二节的解释里,串起大道包含两层意思:
1、“为文化类节目拓展价值维度,打造原创,挖掘本土资源提供思考和借鉴意义”;
2、“感受其蕴涵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
注意其中的“价值”“意义”“智慧”“精神”,这些词汇都是上升到“道”的层面来讲的,就照应了“大道”二字。
这样,我们就可以概括用影视化的典籍串起“大道”谜底了——用某种方式表现某种价值精神
用某种方式表现某种价值精神——“推开最窄的门,走向最宽的路”寓意
一拨考生走到这里,以为审题完毕,可以立意写作了——某种方式,就是那个,某种价值精神,就是那个,作文要求我们写以小见大。价值精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总要落实到具体可感的形式上,情境材料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错,思路走到这里,还没完。
某种方式还需要加限制语,就是那个窄门的附加含义
窄门的附加含义是,这是难进的门,这是少有人走的门,比人多的宽门难进。
走宽门,不一定是宽路,有可能路越走越窄;走窄门,不一定是窄路,有可能路越走越宽。
窄门不是现成的,宽门才是现成的。进窄门在现实生活中会代指不走寻常路,比如创业公司就被教导,要进窄门,不要走宽门,那条赛道人头攒动,竞争激烈,反而不容易创出一片自己的天地。这样,窄门就跟创新困难这样的词汇有了关联——第二拨考生的偏题即由此而来,只看见创新困难,没有把方式综合进去。
窄门的附加含义综合进去,作文的谜底出来了:
——用少有人用的方式表现一种价值精神。
幸亏,价值精神没有附加限制,只要符合大道精神,就行。
直接这样立意,是不是就切合题意了呢?
央草的个人看法是,围绕用少有人用的方式表现一种价值精神构思行文,是切合题意的。
但我要遗憾地告诉你,评分组不这么看,评分组对切合题意还有其他要求:
推开最窄的门,隐喻着形式(方式)及其呈现(创作);走向最宽的路,隐喻着内涵(意义、智慧、精神、价值)及其指向、目的、愿景或追求。两者是关联的,也是互为因果、条件的关系
需要辩证思考
……(身份、立场等其他要求,略)
上面的划线部分是直接引用。
我写公众号,首先是自己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写,来梳理思路,提升认知。我承认自己的认知是有局限的,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订正。假如遇到我难以理解的内容,我不会首先怀疑人家错了,我首先是检查自己,是不是认知有误。
我今天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在我现有的认知里,互为因果关系,条件关系,辩证思考(关系),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不能在同一组概念里同时存在
根据上文我的解释和梳理,用少有人用的方式表现一种价值精神这二者之间,不是互为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和辩证关系能够同时成立的关系。——很有可能是我错了,需要订正。我先把自己的理解交代给各位方家,希望能够得到指正。
我理解这三种关系是这样得来的:
评分细则,进一步抽象了(用影视化的典籍串起“大道”“推开最窄的门,走向最宽的路”的含义,把(用影视化的典籍推开最窄的门看做形式,把(串起“大道”走向最宽的路看做内容”——这样,二者之间就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不考虑形式的概念界定,不考虑内容的概念界定,单就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来看,上述三种关系可以解释得通。(也就是,在有些情况下,分别,成立。这当中的概念有交叉,这里不分析了。)
考虑到这里的形式和内容是由材料特定情境引出的,结合材料情境(我的错误也许就在这里,不该结合材料情境理解),我以为,上述三种关系不能同时成立
用影视化的典籍看做形式,把大道看做“内容——在我的认知地图里,这跟形而上学观,暗合。
《周易》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切有形的东西都是具体的,都属于形而下者,属于;反过来,抽象的、无形的东西就是形而上者,属于。器,是道的形式;道,是器的内容。
老子说,宇宙的本源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世界的背后,存在着某种绝对理念,即大道,是那个大道理念决定了世界的外在形式。
——这样的形式和内容关系,是内容决定形式的关系,没有互为因果,没有辩证,条件关系体现为内容是形式的充分条件。所以,三种关系不能同时成立
那么,用少有人用的方式表现一种价值精神这二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条条道路罗马之间的关系。
用少有人用的方式,这种方式是无限的,是条条道路,是不同的路径。
表现一种价值精神,是目标,是罗马所在,是奔赴的方向。
按我目前的认知水平,我只能理解到这里。
三种关系在同一组概念里同时并存,该如何理解,我暂时还想不通,还需要继续学习提高。
假定,我这里可以自圆其说,可以被承认切合题意了,那么——
——知道了谜底,作文该怎么写呢?
——要写创新、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是如何艰难地成功和创出一片新天地的,只是你不能使用创新、创造、艰难这样的词语,你要使用窄门替换创新、创造,使用(艰难)推开替换艰难
【后记】
要求考生充分考虑作文要求里的各种限制,是作文考试的形式之一。这种考查形式是区别于发散类作文形式的,即那种没有审题难度只有联想和想象的作文考查形式。
作为考生,你首先要有识别和区分这两种作文形式的能力,误把前者当后者,偏题就不可避免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