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同样需要尊重

 听松2018 2023-01-13 发布于广东

2021年是《未成年人保护法》颁布实施第30年,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次修订法律也从今年61日起实施。

缘于修读心理学,近年来,接触了不少亲子问题的案例,也看到了不少家长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努力做得更好,例如陪伴与倾听等。

梳理多宗个案发现,家长们其实也知道,孩子“傻”孩子“叛逆”,问题根源多在家长身上,但往往知易行难,一旦孩子有了梦想且为之坚持时,家长却难以给予支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首发于8月26日《阳江日报》教育版]

2020年接到有家长求助,说是刚上高中的孩子,不想学英语要选读日语,而英语又是考研的统考必考科目,担心孩子这样会断了未来考研成长的路子。

后来,与那个孩子几番沟通后,觉得应该支持孩子的梦想,于是,反过来去做孩子家长的心理疏导工作,引导他们选择更加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路径,可以蹲下身来为孩子而改变。

后来,鼓励那孩子将自身的梦想与思考如实记录下来,写成一篇兴趣教育之随想文章《不想学英语,我该怎么办》,还在南方周末网络报上刊发出来。

一年后回访,得到家长支持后,那个孩子的学习劲头和学业成绩都有所提升,还竞选成为学校团委的副书记。

早几年,孩子大学毕业时,曾将做家长的希冀、喜忧与忐忑等经历体会,整理成一篇小文《吾家有女初长成》,文章发表后朋友圈留言共鸣最多的,是提到做父母有四个层次:肯为孩子花钱,肯为孩子花时间,肯为孩子学习,肯为孩子改变。

显而易见,每深入一个层次,父母付诸行动的难度会递增百分或万分。难中之最,莫不是父母肯为孩子而改变自己。

因为,改变别人是困难的,改变自己是痛苦的。

在现实生活中,不愿为孩子改变的极端个案并不少见。

早些年有一对母子为高考填报志愿产生分歧,孩子坚持要填报A校,母亲却要孩子填报B校,双方较劲引发悲剧:孩子突然从高层住宅一跃跳下。

每次听到心理老师剖析这个案例,都会思索一下:这对母子,哪个更加可悲?哪个更可叹?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会主动寻求心理帮助,苦恼话题大多是“孩子为何这样叛逆?”“孩子为何会这么早叛逆?”。

近段时间,有家长问,每逢节假日孩子在家,他们夫妻俩几乎谢绝了所有的应酬,天天在家陪伴孩子写作业,希望孩子下学期成绩能迎头赶上,但为何孩子就是不领情,总是反感家长、厌烦父母?

现在人们生活好转了,温饱已不是最大的问题,但依照马斯洛的人生五大需求层次理论,个个孩子都似小超人,生活需求层次早已直接跳跃到五大需求金字塔顶端的“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于是,内心祈盼与现实要求的纠结冲突由此衍生,大人眼里的或早熟或叛逆也因此而来。

此时,家长若不换位思考,没看见或看不见孩子的梦想与需求,也就很难理解孩子的言语,更难以找到与孩子沟通的共同语言。

从行为心理上探究,孩子成长路上,变了无疑是常态,不变才是异常。

几乎每一个孩子成长路上不可或缺都会有自己的梦想,都会有想做自己的所谓叛逆言行。

相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父母暂时都是强者。孩子的志趣梦想,很难确保与父母的愿望相一致,只要没有触碰法律红线与越过道德底线,两相冲突之时,家长作为强者,肯为之改变,顺其自然,顺势而为,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应该的。况且,实施有三十年之久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有相关条款规定,家长有责任和义务监护未成年人心理状况和情感需求。

最后,请诸位看官观赏一个网络视频,但愿可让做家长的能有点启发,善哉善哉。

[视频来源网络,谨致谢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