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相聚,茶起茶落之间,有个老友偶尔叹说,做人难做人难,其实千难万难,莫不过沟通难而已。 因为, 你要能说,他要愿听, 还要说得清,还要听得明, 即便是生你的与你生的之间, 往往好些时候也是难于上青天。 [图文来自心理网络,谨致谢意] 远的不说,那个老友就拿新近偶然间旁观有小学生委屈的群聊吐槽,闲聊当下给孩子乱戴帽子贴标签的沟通难故事。 ——MD,我怎么就谈男女关系了? ——我妈还骂我是那种色色的人,无语了! ——发生了神马? ——我就是买了个星空笔,什么玩意? ——呵呵,你妈有点强大,我没法帮你。但放心,(在学校里)我尽量还你清白。 ——你妈对你好有爱啊! ——我无语,我妈为了我发朋友圈。 ——(我妈说的)流氓图片,我可以狡辩下吗? ——你自己处理吧,我帮不了你了,无奈。 …… 那个老友说,但凡相互有个沟通,事情其实很简单,就是那个被戴帽子而受委屈的小学生,在京东买了个星空笔,他妈妈查看网购记录察觉后,就断定七彩斑斓的星空笔应该是女孩子用的,就以为小孩子早熟了、想要女朋友了。 他妈妈随即在手机对话中给小学生孩子戴帽子贴标签,斥责孩子“在京东买了那么多女孩子东西”,“不好好读书”;批评孩子“平时(手机)相片里还有一些流氓相片”,“现在才多大就想拍拖了是吧?”还吓唬孩子说,“好的不学学坏的。那你别读书了,出来打工,结婚生小孩得了。”…… 仍记得2018年的时候,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进行了一项亲子关系的专题调研,当时发现中国中小学生喜欢和父母聊天的较少,主要理由是不被理解、父母总说自己对和老说学习的事。 调研还发现,中国家长更不愿意听孩子倾诉烦恼,交谈里更多的是批评。 由此反观上述小学生因网购七彩斑斓星空笔引发的母子误会与郁闷烦恼,莫不也如是这样,家长未有任何交谈沟通,亦未加任何调查了解,上来就是上纲上线,给小孩子戴“早熟”的帽子和贴“想要女朋友”的标签,结果无疑让孩子的稚嫩心灵很受伤。 都知道2022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家庭教育促进法》,已将“子不教父之过”的传统道德理念升格为法条。但对于小孩子而言,当务之急,可能不是家长教不教的问题,而是家长如何教怎样教的难题。 因为,最近的央视纪录片《镜子》已有警钟敲响:“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本来家长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值得依恋的对象。依恋理论也是一种创伤理论,你所依恋的对象同时也是能让你创伤的对象。 行为心理学研究早有例证,孤立与失落必然造成创伤,被最需要的依恋对象(家长)剥夺、排斥和遗弃所带来的伤害,孩子在无助的情境中容易感到焦虑,也会体验到失望和抑郁,将来对小孩子的人格形成和生活中各种应变抗压能力还会有深远影响。 毋庸置疑的,依恋是生命系统的一部分,虽然它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存在,但在儿童早期最明显,儿童只有把父母作为可以依赖的安全基地,才能感到被爱、安全和自信,才能有效地探索周围环境和未知世界。 当天那个老友还唠叨说,同样的怀疑孩子早恋,近些年却也听有智慧家长这样说过这样做过。 若是察觉孩子有早熟早恋的情况,他们第一时间会做的第一件事,并非去找孩子交谈,而是去找对方家长主动约见,希望借机建立两个家庭之间的友谊,希望从此往后两个家庭大人小孩经常走动聚会,一起喝个茶吃顿饭,共同鼓励两个孩子“爱在阳光下”,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智慧家长此举并非支持早恋,而是化堵为疏的顺势而为,让家长成为孩子可以依赖的安全对象,也让孩子在双方父母的共同关注下正常交往。 有智慧家长还说,孩子们这样的自然来往,公开就少了蒙蔽,透明就少了意外。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新年在《南方周末》发文称:(家长)过高的期望不仅仅增加了负担,更是为难自己、为难孩子,最后也会把孩子毁了。他强调,(只要父母)努力当一个好家长,(孩子)学习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但要如何做个好家长,坊间素来也见仁见智亦各师各法。而想要做个好家长,平日不可或缺的无疑首先是沟通。 家长与孩子之间有无沟通、沟通是否互动有效,有一种简单直接的分辨方法,那就是看看做家长的,平常有没有或会不会动辄就给孩子戴帽子贴标签,比方说“早熟早恋啊”、“懒啊笨啊”,还有“不想读书无心向学啊”等等。 这些身边家长总也异样的言语目光,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可能会悄然变成一种击垮孩子身心健康的心理折磨。缘于,往往碍于家长的养育权威,被戴帽子被贴标签的孩子,即便有创伤性的无助感,苦不堪言却也有口难言,只好或明或暗地采取对抗、逃避或冷战的态势。 [本文首发于2022年1月21日《中山日报》文棚] 都想做个好家长, 祈愿平日都可与孩子多点沟通多点倾听, 都可别给孩子乱戴帽子贴标签, 对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