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萧何、张良、韩信是汉初三杰,为刘邦建立西汉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萧何、张良早已出场,现在轮到韩信了。
【原文】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因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译文】淮阴县屠户中的青年里有人侮辱韩信道:“你虽然身材高大,好佩带刀剑,内心却是胆小如鼠的。”并趁机当众羞辱他说:“韩信你要真的不怕死,就来刺我。若是怕死,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
韩信于是仔细地打量了那青年一会儿,便俯下身子,从他的双腿间钻了过去,匍匐在地。满街市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胆小。
【解析】这就是成语“胯下之辱”的出处,形容一个人遭受了极大的侮辱,也比喻有才能的人在未显达时能够暂时忍受耻辱。但这两层意思,只是对这个成语的解释。
本文从多个角度来省视韩信的胯下之辱,在这件事情上不同的人都看到、想到了什么?
【观点一】
胯下之辱,普通人难以理解。但韩信不是普通人,他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相对于他所追求的目标,其他的事情都不重要,他也不会在意别人的想法。
或许生活是最好的导师,在出现胯下之辱之前,韩信一直在淮阴混日子。但是从那个屠夫的胯下钻了过去之后,他这个众人眼里的胆小鬼就混不下去了。
在秦末乱世封烟四起之际,他先是投奔了项梁,后来又跟随了刘邦。只是谁都没有料到,当年在淮阴闻名遐迩的胆小鬼,居然会名震天下。
由此可知,韩信忍得了别人忍不住的屈辱。这种过人之忍,把真实的的威力潜藏在心底。也正是因为他有这股狠劲,才一直将心里的压抑憋到了被刘邦拜为大将军。
等到韩信把这些收敛起来的情绪释放的时候,爆发出来的能量就大得可怕。他献计出陈仓、定三秦、率军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
【观点二】
胯下之辱有一个很典型的解释,即隐忍是成功的秘诀!这是基于韩信后来巨大的成功,将胯下之辱这件事演绎成了一个传奇的励志故事。
韩信因为忍让而达到后来封王的高度,是这个故事的核心。表现了做大事的人在时机未到之时,必须具备忍辱负重的胸怀,而这一点普通人是无法理解的。
钻别人的裤裆,被别人如此羞辱,谁能忍!就算对方人多势众,打不过也得奋力一搏。不存在钻与不钻的考量,也不会考虑以后能不能成大事,更不可能看成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
如果在其他方面损失一点利益,或许不算什么事,也可以不去计较。可是在面对胯下之辱的时候,再来说什么眼光的长远、境界的高低,肯定是没啥用的。
从别人的裤裆钻过去,就会被世人鄙视。不仅仅只是丢掉一时的面子,而是丢掉了一世的名声,就无法在这个社会立足。如果这种事情都要去忍,那活在世上也没什么意义了。
所以,普通人不但不会忍,而且会把能忍受这个羞辱的人,当成傻子一样看待。连人格都没有的人,连尊严都不要的人,有什么资格去谈成功!
况且,每个忍气吞声的人,真的都能成功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相信,一个任人摆布的傻子能够出人头地。
尽管韩信的成功,是普通人难以理解的,也是难以辩驳的。但他们还可以这样去理解,这种说法其实是用结果推论原因。有了韩信这个成功的结果,原因无论怎么推都能对得上。
【观点三】
苦难是一所学校,韩信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嘲笑。但是生活贫困苦难也好、别人歧视也罢,甚至胯下之辱都没有打垮他。
因为韩信能屈能伸,他不会为了世俗的所谓失败和感伤,去逞一时之快。他的能力是用来在战场上,杀死成千上万个敌军的。只有这种胸怀天下的事情,才是值得他去做的。
在经历了一个又一个艰难曲折之后,韩信脱颖而出成为一代名将,达到了成功的高峰。而曾经的胯下之辱,也因为韩信的成功不仅没有抹黑韩信的形象,反而衬托出一个更加了不起的韩信。
一个人在经历了巨大屈辱之后,没有意志消沉自我放弃,依然坚持追求成功的信念,并能够用出众的成就来证明自己不窝囊、不是废物,这才是真正的了不起。
当韩信在垓下用计打败项羽,使十万楚军全军覆没,项羽自刎于乌江之畔时,谁敢说他不是大丈夫!
【观点四】
韩信到底想不想杀那个“淮阴屠中少年”?从主观的情感上来看,应该是想杀的。可是为何从头到尾,他都不进行反抗呢?可能有这几个原因:
一是志向问题
如果真的拔剑杀了那个“淮阴屠中少年”,被官府抓住就得偿命。这样一来,韩信就是有再大的志向,有没有实现的希望了。就算真的有机会,韩信也没有命等到那一天。聪明的做法就是不把这当回事,忍了。
二是实力问题
韩信在面对这一群小屠户时,可能考虑到对方人多,寡不敌众。在对比了当时双方的力量之后,觉得与这群无赖少年相搏并无胜算。既然打不过,所以选择了接受胯下之辱。在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时候,韩信的选择虽然无奈,但应该是他认为最为合理的。
三是性格问题
韩信是个家境贫寒、又没有本事养活自己的人,而且经常被周围的人们厌恶。生活在这种环境里,韩信的性格中免不了懦弱的成分。碰到这群小屠户的霸凌,“信孰视之,俯出下,蒲伏”,应该是懦弱的表现。
从上面所说的三点可知,韩信如果打伤打死对方,结果就是被秦律严惩;如果被对方打伤打死,更是韩信所不愿意的。总之,无论打赢或者没打赢,都会给他带来厄运。
因此,韩信不能为了廉价的面子,去逞匹夫之勇。于是就忍了,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嘛。
正是这一个“忍”字,才能使韩信与悲惨命运抗争时,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斗志。当然,这个观点只是针对第一点而言,若是第二、第三点的话,把他的胯下之辱与忍辱负重相联系,似乎有些拔高了。
【观点五】
尊严来自于实力,你有什么样的实力,别人对你就是什么样的态度。这个不言而喻的观点,在韩信身上是得到了验证的。
韩信落魄时,任何人都可以讽刺他、羞辱他,因为他没有值得别人尊敬的地方。就算他觉得被别人伤害了,那也只是自怜自艾的无病呻吟。
因为这个时候的韩信,不但是对别人可有可无的人,而且还是个遭人唾弃的人,根本就没人在乎他。一旦他拥有了不容侵犯的身份地位之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之前那种没有实力的逆来顺受,尊严根本无从谈起。现在韩信根本不需要做什么,之前那些不属于他的尊严,就会自己乖乖地贴上来。只有拥有实力的人,才有配享有尊严。这就是现实的结论,也就是现实的严酷!
【观点六】
人们通常都把忍受胯下之辱的韩信,当作正面例子予以夸奖,认为他之所以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是因为他是个能干大事的人。
没错,韩信先后被刘邦封为齐王、楚王,确实是八面威风。但是,封王并不是被人当众羞辱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韩信的成功与胯下之辱没有必然联系,
为什么不可以从反面去问一句,韩信明明拥有战胜对手的力量,为什么不敢拔剑!如果他鼓起了勇气,还会怂得乖乖地匍匐倒地,钻过屠户的裤裆吗?
从这个角度来说,韩信其实是缺少一种豁得出去的气概。如果他不在“忍与不忍”中纠结,而是豁出性命挥剑一搏,至于会钻别人裤裆吗?
但是后来韩信的地位太高了,以至于没人敢猜测他当时就是怂了。不过,可以把认输认怂说得漂亮一点,就是身处逼人的形势时韩信没有头脑发热。如果当时逞匹夫之勇,难逃杀人偿命的下场。
但无论怎么说,他表现出来的这种理性、所做的这种选择,仅仅是为了保命而已。而且还是以自己毕生都无法洗刷的耻辱为代价,这应该就是韩信当时的处境。
【观点七】
胯下之辱由于韩信后来的位高权重,一直都被过度渲染甚至神化。这种解读误导了很多人,盲目地把自己韩信当作偶像或榜样。在应该反抗的时候放弃反抗,在不该忍受屈辱的时候忍受屈辱。
韩信虽然成功了,但又有几个人能够取得韩信那样的成就呢?若是没有韩信这个特例,人们绝对不会对钻别人裤裆这种行为予以赞同或者美化。
就像当时的韩信,不也是满街市的人都嘲笑他,认为他胆小吗?那个时候,可没人对他的胯下之辱,持有赞成的态度。
那么,韩信自己是怎么看待胯下之辱呢?他吃过亭长的白食,受过漂母的施舍。这些在别人眼中是没皮没脸的,一个没本事养活自己的穷小子,被人厌恶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既然脸面都被别人踩到地上了,而且他也只能在市井上混日子,那服个软爬个裤裆又算得了什么。
还可以设想另外一种情况,就算不对淮阴屠夫拔剑而起,难道不能够掉头走开,非得受胯下之辱吗?
是的,淮阴屠夫没给韩信这种选项,给的是二选一。如果韩信不是懦夫,就用剑刺死他;如果韩信承认自己是懦夫,就从他的胯下钻过去。
所以韩信不可以掉头走开,当然淮阴屠夫那伙人,也不可能让韩信掉头走开。因此韩信走又走不掉,杀又不敢杀。
韩信不敢杀那伙小屠夫,并不是因为他的武艺不行,而是因为秦朝的法律严酷。打架斗殴致死人命,不论情由不管对错一律都是死刑。
说白了,就是给了韩信一个两难的选择。杀他则两人同归于尽,不杀就要从他的胯下钻过去。
韩信不想去死,就只得承受这个一般人都不可能承受的羞辱。这就是韩信宁愿做个懦夫,也不对淮阴屠夫挥剑的原因。
所以归根结底,胯下之辱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完全没有必要对这件事的本身,去有意拔高或者是过度评价。
浅论了上述看法之后,最后再概括一下。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句话用到韩信承受胯下之辱这件事上,意思也是差不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