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名普通中医大夫的抗疫记实(一)

 秦川半夏 2023-01-13 发布于北京
这篇文章紧赶慢赶赶出来了,我不知道会不会被封,但是无论如何,我都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参考一点帮助,希望大家都能好好的。
当然我只是把我个人遇到的情况做了一个小总结,我遇到的病证只是冰山一角,并不代表全部,大疫当前,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医大夫,我也希望能够共享自己的一份力量,和大家一起渡过难关,望大家都能安好,福生无量。
今年,是黄帝纪年四千七百一十九年,虽然我们拥有着千年的文化底蕴,虽然我们的中医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拥有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在几千年与各种各样的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在现在对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包括急性病、慢性病、外感病、内伤病等也都有非常好的效果,但是,这一次,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医的普及任重道远。
为什么,我们不能对我们自己的宝贵财富自信一点呢?
这一周,因为放开以后,我每天都在疯狂解决各种各样的病证,回复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发烧的,有复烧的,有咳嗽的,有头痛的,有咽喉痛的,有没力气的,有胃口不好的等等等等诸多问题。
我没有问他们有没有“阳”,因为有没有“阳”对于我来说没有意义,中医看病看的是症状而不是哪个病毒,无论是什么样的病毒,在中医里,都是归为“邪气”这一类,是外感病的致病因素之一,如果传染性比较快、传播性比较强、发病比较快比较严重的,则归为“疫气”、“疫疠”这一类,“疫情”就是取的中医里“疫气”的“疫”,而之所以叫“气”,是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一不小心就会“中招”,它包括了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也包括湿温、热病、温病、急性传染病等,细菌、病毒这些微生物当然也是被包括在内的。中医看致病因素,看的是“邪气”的能量,是这个“邪气”对人体造成了什么样的伤害,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把“邪气”赶出去,而不是这个“邪气”由哪些细菌、病毒组成的,把细菌病毒抑制住或者杀死,自古以来我们都知道“穷寇莫追”,如果一味地压制,它一定会反噬,所以很多发烧的人用了退烧药后又复烧,而且烧地更高就是这个原因;如果杀死,那么自己的细胞也一定会被“殃及池鱼”,所以很多人用了退烧药后烧退了,但是浑身乏力,没有一点点精神。
中医对于外感病的治疗,自古以来,无论是伤寒学派还是温病学派,都是以驱除邪气为先,以扶助正气善后,慎用寒凉药。就好比有一伙要入室抢劫的人,我们肯定是找外援报警,让警察把他们赶走,而不是打开门把他们引到家里来再跟他们理论,一旦过用寒凉药,过用压制性的药物,无异于引贼入室,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最后还不能保证自己就能赢。
这周找我问诊的,各个地方都有,他们的症状都不一样,有的是单纯的风寒,有的是风湿,有的是风温,有的本身就有基础病等等,病证不同,病因不同,所以并不能用同一种药来治疗。因为情况特殊紧急,所以对于这类病证的处理,最快的辨证方法就是分清表里寒热虚实,看舌象,这里我把我遇到的情况大致进行了分类,分享给大家,希望有所帮助。
但是,如果可以,最好咨询一下当地的中医,能够进行具体辨证的尽量具体辨证,只要辨证准确,一般都可以一付药退烧,好好善后就恢复的很快。
以下所有用药和剂量为我个人此次治疗疫病的经验用法,仅供参考。

重点提示(很重要!):

1、所有的外感病,严格忌口,忌生冷、辛辣刺激、油腻、发物、死面、甜腻、炙烤类食物,以白米稀粥为主,白米稀粥一可助药力发挥作用,二可助正气来抵御外邪,三可护住脾肺的津液,助脾肺之气,防止出汗过多而伤津耗气出现口干乏力的症状。同时不可过饱,不可吃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具体原因我在后面会说明。

2、以下所有剂量为成人剂量,小儿及婴幼儿的治法会在后面说明。

(一)发高热:

1、外感风寒

表现为怕冷、怕风、流清鼻涕、打喷嚏、舌淡红苔薄白。
这时候一般是在受凉着风后出现的,煎一碗浓浓的生姜葱白水或者冲两包风寒感冒颗粒,晚上泡个脚,早点睡,睡醒一觉也就好了。
但是如果觉得自己没什么问题,生扛,还熬夜的话,症状就会加重,第二天就会有鼻塞,咽喉痛,流清鼻涕,咽痒、眼痒、鼻子痒,打喷嚏,甚至有咳嗽、头痛,可以用风寒感冒颗粒或者通宣理肺丸,说明书的2~3倍量吃,症状减轻则减量。
如果能买到草药,最好煎药喝,汤药,“汤者,荡也”,去邪是最快的,用药及剂量:防风10~15克、藁本10~15克、荆芥10~15克、白芷15~20克。先泡20分钟,中火煮开,小火再煮至香味出即可,只煎一次,隔2个小时喝一次,喝热的,药后喝一点热的白米稀粥,然后好好睡一觉。药渣煎煮泡脚20分钟~30分钟,微微出汗即可,不可出大汗。病重者可一天1~2付,症状减轻则减少用药量,中病即止。

1)如果舌淡红,舌苔白厚腻,加广藿香10~15克、佩兰10~15克、广陈皮5~10克、苍术10~15克、石菖蒲10~15克,或者藿香正气水、荆防颗粒2~3倍量吃,症状减轻则减少药量。

2)如果舌淡红,舌苔白厚腻,中间黄腻,加广藿香10~15克、佩兰10~15克、苍术10~15克、石菖蒲10~15克、黄芩10克、连翘10克、清半夏10克。

3)如果舌淡红,舌苔白厚腻并且结板,加焦山楂10~15克、炒莱菔子10~15克。

4)如果舌淡白,舌苔白腻水滑,舌边齿痕,加广藿香15克、佩兰15克、茯苓20克、广陈皮15克、苍术15克,或者用藿香正气水3倍量吃,症状减轻则减少药量。同时广陈皮15克煮水喝。如果同时伴有口干烦躁者,用九味羌活颗粒2~3倍量吃,同时白萝卜半根连皮、广陈皮5克煮水喝。

5)如果舌红,舌苔白厚腻,去紫苏叶,加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广藿香15克、佩兰15克、石菖蒲15克、清半夏10克、芦根10克。同时白萝卜半根连皮、广陈皮10克煮水喝。

6)如果舌红,舌苔白厚腻中间黄腻,去紫苏叶,加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芦根10克、黄芩10克、生栀子10克。同时白萝卜半根连皮煮水喝。

7)如果浑身疼痛,可以加葛根20~60克。

8)如果浑身乏力,可以加怀山药15~30克、太子参10~15克。

9)如果浑身酸软,可以加生柴胡15~20克,白芍15~25克(舌红用赤芍)。或者正柴胡饮颗粒2~3倍量吃,症状减轻则减少药量。

2、外感风热

表现为怕热、出汗、头晕头痛、黄鼻涕、黄痰、咽喉痛、小便黄、大便干。
外感风热首先会侵犯到肺系,出现一系列的肺系症状,如果不抓紧干涉,驱除风热邪气,会“逆传心包”,出现胡言乱语的症状。外感风热切忌寒凉,一旦用了寒凉药物或者压制性药物,就会邪闭心包或者邪闭肠胃,出现寒闭于外,热伏于内的表现,严重者会危及生命。
如果舌红,舌苔薄黄,可以用金银花10~15克、连翘10~15克、淡竹叶5~10克、芦根10克、薄荷3~5克、淡豆豉12克、生栀子5~10克。先泡30分钟,中火煮开,小火再煮10~15分钟,只煎一次,隔2个小时喝一次,病重者可以一天喝2付,药渣泡脚,症状减轻则减少用量。或者银翘解毒片2~3倍量吃,症状减轻则药量减少。同时用白萝卜连皮半根,大白菜菜心叶子10~15片煮水喝。

1)如果伴有咽喉红肿疼痛,加牛蒡子10~15克,玄参10~15克,或者莲花清瘟胶囊、双黄连口服液、蓝芩口服液。

2)如果咽喉不红肿但疼痛,加桔梗10~15克、生甘草5~10克。

3)如果两眼红赤,加菊花10~15克、蔓荆子10~15克,或者夏桑菊颗粒。

4)如果咽喉痒,加蝉蜕10克。

5)如果咽喉干燥,加一个黄梨连皮切块和药一起煎。

6)如果便秘,大便干几天都没有大便,加生大黄3~5克、芒硝5~10克,大便下来就停用。如果有一点大便,但是黏滞难下,腹胀、咽喉痛,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2~3倍量吃,症状减轻则减少药量。

7)如果舌红,舌苔黄腻,加清半夏10克、淡竹茹15克、白扁豆10~20克、黄芩10~15克、连翘10~15克、芦根10~20克。

以上方药,都属于发散类药,切不可过服,热完全退后停药,以白米粥自养,修复元气,慢慢恢复饮食,同时配合适当的运动,如拍打、站桩。

(二)发低热:

如果是低热,有两种情况,一是正气不足,无力抵抗邪气;二是湿浊重,热郁于内,发不出来。

1、正气不足

主要表现为浑身乏力,语声低微。
在参照(一)的基础上,加太子参5~15克、怀山药15~30克。或者生脉饮一次2支,一天3次,气力恢复则减少用量。如果家里有垆土铁棍山药,可以拿一根切片煮水喝。

2、湿浊阻滞

主要表现为身体重,体型胖大尤其是肚子大,舌苔白厚腻或稍黄,舌体胖大,大便黏滞不顺。
一定要化湿浊,湿浊不去,病难痊,可以在参照(一)的基础上,再选择加白扁豆15~20克、茯苓10~20克、法半夏10克、苍术10~20克、石菖蒲10~15克、广藿香10~15克、佩兰10~15克、白蔻仁10~15克、蚕砂10~20克,舌苔厚腻偏黄结板,可以再加焦山楂10~15克、炒莱菔子10~15克、水红花子10~15克。

(三)热退

很多人热退了,但是有很多后遗症,这是余邪未清的表现,这个时候更加不能放松警惕,必须要严格忌口,健康作息,否则就会复烧。

1、气津两伤

有一部分是有基础病,本身体弱,有一部分是在发热的时候因为用药不当大量出汗,可以用太子参或者西洋参515克、怀山药15~30克煎水喝。或者生脉饮一次2支,一天3次,气力恢复则减少用量。如果家里有垆土铁棍山药,可以拿一根切片煮水喝。但是切记不可过服,如果仍然有头痛、感冒、咳嗽的轻微症状,还是要坚持治疗,不能单纯只用补气药,防止病邪死灰复燃。

2、吃寒凉药后邪气入里出现腹泻

此时热虽退,但病邪仍在,并且程度更深,切不可再用寒凉,可以艾灸大椎穴、神阙穴、天枢穴、肺腧穴、脾腧穴各20分钟~30分钟,症状减轻则减少用穴和缩短艾灸时间,同时,如果还有感冒、咳嗽等表证,可以在参考(一)的基础上加生姜15~30克、干姜10~20克;如果没有肺系症状,只有腹痛、腹泻、胃寒,可以用附子理中丸2~3倍量吃,症状减轻则减少用药量。

3、兼有胃肠积滞

出现这种情况,很多都是平时饮食不节,好口腹之欲的,或者是烧刚退就贪食,一下子吃了很多东西。舌苔厚腻,矢气多,肚子胀肚子大,可以用焦山楂10~15克、焦神曲10~15克、焦麦芽10~15克煮水喝,或者大山楂丸、保和丸1~2倍量吃,有矢气出或者有大便即可停药。同时白萝卜半根连皮煮水喝。

4、咳嗽、咳痰、鼻塞

如果是白痰白鼻涕,可以选用白芷10~20克、防风10~15克、辛夷花10~15克、白前10~15克、藁本10~15克、鹅不食草10~15克,先泡20分钟,中火煮开,小火再煮5~10分钟香味出即可,隔2小时喝一次。广陈皮适量煎水喝。
如果是黄痰黄鼻涕,可以选用桑叶10~15克、浙贝母10~15克、黄芩10克、金银花10~15克、连翘10~15克、生栀子10克,先泡30分钟,中火煮开,小火再煮15~20分钟,隔2小时喝一次。或者清气化痰丸2~3倍量吃,症状减轻则减少用药量。

5、头痛

有的是隐痛,有的是胀痛,这是余邪未清、经络不通的表现,平时就不爱运动或者容易生气,气机郁结体内。可参见(一),或者用六经头痛片2~3倍量吃,同时适度做一做拍打,揉腹,踢踢腿,让气血流通起来。

6、口干鼻干唇干,腿脚抽筋

这是热伤津液的表现,可以用白萝卜连皮煮水喝,同时用百合、莲子去心、大米山药煮粥喝,或者橘子连皮剥开、黄梨连皮切块煮水喝。

(四)儿童用药

1、小儿用药

小儿的用药一般为成人的三分之一到一半,但是根据小儿的身高和体重可以适当加减。如果病情严重,可以用到成人的剂量,但是需要少量频服,随时观察症状变化,如果症状减轻,则减少药物的用量。

2、婴幼儿用药

婴幼儿不建议口服给药,可以把药液煎煮后兑水泡脚或者洗浴,最好最安全的方法就是小儿推拿、捏脊,高热者可点刺少商穴、商阳穴出血,胃肠有积滞的可以点刺四缝穴出血,这些网上都有名医详细的教学视频,大家可以找一下学一学。
这些天看了很多舌象,我发现大部分人的舌苔都是厚腻的,有的是白厚腻,有的是白厚腻微微偏黄,有的是黄腻,有的厚腻偏燥苔,但是总归都是中焦脾胃有湿浊,所以必须用芳香化湿药,如藿香、佩兰、苍术、石菖蒲、白蔻仁、白芷之类,湿不去则邪不去,湿浊会把邪气“包裹住”,病情就会反反复复,而湿浊的形成,有些是本身身体的痰湿就比较重,有些是生病期间吃了寒凉的东西或者油腻的东西,有些是病刚好就吃生冷、油腻、不好消化的东西。还有一些是有内热的同时湿浊重,这是本身体质的问题,或者是空调、地暖、电热毯温度高,或者是吃了炙烤、辛辣的东西,或者是吃了肉蛋奶制品,这样的情况就要在化湿浊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清热药和通腑药,比如黄芩、生栀子、金银花、连翘、玄参、丹皮、焦山楂等。这也是我接下来要说的几个关键点。
在我接到的发热的、复热的、发热退了但是有其它症状比如咳嗽、嗓子疼、头痛、流鼻涕等这些病人中,我发现有几个很严重的问题:

1、病刚开始就用寒凉药,并且中药西药混用

这次的“阳”,从众多人的表现来看,刚开始都是邪气在表,这时候人体的防御机制就会被调动起来,正气与邪气相争,就会出现头身疼痛、发热、出汗或者不出汗、咳嗽、咽喉疼痛等在表在肺系的症状,这时候要用驱除表邪的药,万不可用寒凉药或者压制性的药,一旦用了,虽然表面的热是退了,但是实际上是这些药把邪气往里压制,把正气也伤了,表面的症状是一时性地没有了,但是病因还在,而且程度更深了,这样的病人舌苔会变得结板,甚至我有一个病人因为既吃了退烧药,又吃了清热解毒的中成药,导致舌苔变成了黑色,黑苔要么是极寒,要么是极热,她就是因为过服寒凉的药、压制性的药,并且中药西药一起用,导致邪气入里,侵入了胃肠道,这也是很多人吃药后出现腹泻的原因之一。无论是中医的哪个学派,都是慎用寒凉药,因为寒凉药会伤脾胃阳气,如非实热证,轻易不可过用,即便用了也要和其它药物相互配伍,并且中病即止,而外感病更是要慎用,外感病初期以驱邪外出为主,如果怕风怕冷,流清鼻涕,可以用生姜、葱白、葛根、桂枝、白芷、藁本、荆芥、防风、淡豆豉、紫苏叶,中成药可以选择风寒感冒颗粒、通宣理肺丸,有呕吐不想吃饭可以用小柴胡;如果怕热,流黄鼻涕,可以用金银花、连翘、薄荷、桑叶、菊花,中成药可以选择银翘解毒片,有头痛可以用六经头痛片,但是中成药一定要根据病情轻重加倍吃,2~3倍量,否则难以迅速截断疾病的发展。

2、不严格忌口,吃生冷、吃油腻、吃不消化食物以及吃的过饱

《伤寒论》桂枝汤证中对吃药禁忌特别提出了:“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严格忌口生冷,包括冷饮、冰激凌、水果、牛奶,因为生冷的食物会伤脾胃阳气,而脾胃阳气是身体与病邪做斗争的基础,我们体表的卫气,就是有防御能力的气,它的来源就是脾胃阳气,如果在外感病的治疗过程中吃了生冷,就等于说我们把我们自己的防御机制给破坏了,给邪气以可乘之机,表证会变成里证,轻证会变成重证。如果病情刚有缓解,一旦吃了生冷的东西,就等于让寒邪直中肠胃,病情会再次反复或者加重,并且有后遗症。
严格忌口粘滑、肉面,就是忌口油腻的、粘食、甜食、肉类、面食(这里指死面),因为这些东西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容易消化。在外感病阶段,我们身体所有的能量都被用来抵抗病邪,这时候我们吃的东西要以脾胃能够尽快地消化和吸收为主,才能跟得上能量的供应,如果这时候吃这些难以消化的食物,容易造成阻滞的食物,就等于说要脾胃花费额外的、大量的精力来运化、吸收这些食物,当精力被分散后,我们在体表的与病邪作斗争的“防御部队”就会大幅度削弱,力量会大大下降,如此病情就会加重。如果热刚退就吃这些东西,余邪未清,又伤了脾胃,就会复热。这次就有很多人刚退烧,就吃牛肉煎饺、一大碗面条,然后复烧,并且烧得更厉害。外感病阶段以及热退后两三天,以白米稀粥为主,大米为五谷之一,谷类是营养价值最高的食物,大米不仅可以养胃气,还可以补肺气补肺津,增强我们的抵抗力。
还有一点,切记不可过饱,过饱则伤脾,不饿说明脾胃还没有精力来消化食物,或者脾胃还没有修复,这时候就不要强迫进食;如果饿了,说明胃气恢复,但是这时候也不能过饱,半饱即可,给脾胃时间让它慢慢消化。就像我们累的时候,如果这时候给我们很多工作,我们硬着头皮做就会加重我们身体的负担,我们就会病倒,当我们稍微恢复一些精力的时候,也不要做过多的工作,我们可以只做一点点,等到我们精力完全恢复后我们再正常工作,如果精力刚恢复我们就正常工作,我们还是会病倒,人体如此,我们体内的五脏六腑亦是如此。
严格忌口五辛、酒酪、臭恶,也就是严格忌口刺激性食物,因为我们在生病的过程中,一是要顾护好脾胃,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我们与病邪对抗的基础;二是要顾护好我们的心神。刺激性的食物一是会伤脾胃,二是会动心神,这些都是外感病的大忌,一不注意就会反复或者加重。

3、休息不够,过度劳累

《伤寒论》中有“食复”、“劳复”之说,意思是,如果在外感病的治疗过程中,如果不注意饮食以及休息,疾病就会再次复发。这个“劳复”,包括了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和房劳。这段时间,就有很多人,烧刚退就开始工作,或者打游戏,或者长时间看手机看电脑,接着就又开始发烧。要知道,生病的过程以及病后恢复的过程是身心在与病邪做斗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越消耗自己,那无异于自己在减少自己的战斗力,自己在折损自己,自己在给病邪以乘虚而入的机会。在发病的过程中,我们要减少内耗,多休息,多养心神,不吃伤害脾胃的食物,在病好身体慢慢恢复的过程中,我们更加不能放下警惕,因为这时候恰恰是我们虚弱的时候,就像两军交战,战后都是双方容易放松警惕,军士疲惫,容易被趁虚而入的时候。在身体的修复阶段,收养心神尤为重要,要慢慢恢复正常饮食而不是一上来就大鱼大肉,否则疾病定会反复。
生病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自我关注的过程,关注被我们长期忽视的身体和心灵,与它一起和病邪作斗争,与它一起坚守,病好之后,更要好好善待它,重视疾病的善后,否则,疾病会让我们再次记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